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17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耕作和覆盖对苹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比分析了陕西渭北旱塬苹果园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措施结合玉米秸秆、地膜及生草覆盖对苹果园0~4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脲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各处理土壤3种酶活性均达到显著差异(P < 0.05) , 采用土壤耕作和覆盖均能提高果园土壤酶活性; 而耕作和覆盖相结合可更有效地提高果园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脲酶的活性, 以翻耕+秸秆覆盖效果最好, 3种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翻耕无覆盖) 高13.82%、27.41%和363.26%; 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的大小也存在差异, 其中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均有所降低, 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升高趋势。因而, 在渭北旱塬苹果生产基地, 采用翻耕+秸秆覆盖技术将对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改善土壤微环境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外来植物入侵对土壤生态功能的影响效应及其相应反馈机制的探索与研究,然而本地原生土壤生物群落对不同入侵程度下的外来植物种以及本地原生植物种之间是否存在消耗差异却尚不明了.通过等足目潮虫的选择性喂养试验来测试10个本地种、5个非入侵性外来种和5个强入侵性外来种之间的适口性差异,试图求证外来植物的入侵性是否与植物落叶被消耗率呈现必然联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潮虫对本地种、非入侵性外来种和入侵性外来种的消耗并无显著差异;而潮虫对不同生活型下木本植物的取食却存在显著差异,即灌木消耗率显著高于乔木.其次,通过植物初始性状指标(包括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碳、氮含量)与相应消耗率的相关比较,消耗量总体上与植物凋落物的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2 =0.358).由此,研究结论强调植物落叶的降解速率并不一定与植物入侵性或入侵阶段呈绝对相互关连,但是氮含量,抑或各种形式的植物氮元素成分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影响着外来植物的入侵进程.  相似文献   
83.
本文结合宁夏中南部山区水资源特点,在有水源地区和补充灌溉条件地区,重点集成推广马铃薯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在旱作区推广以覆膜保墒为主的马铃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可有效提高降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降低肥料施用量,保护环境,达到节肥节水、抑制杂草、降低成本的目的,对提高马铃薯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发挥重要作用,在西北旱作农业区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简要介绍了宁夏马铃薯抗旱节水主要技术模式及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4.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前认识社会、走进农村并服务农村的重要平台及关键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独立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回顾我国开展"三下乡"背景来源,分析新时代加强农业大学"三下乡"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进行"三下乡"活动的有益经验,提出相应对策:"精英""普遍"两手抓,以点带面;校地企联动,建设好实践基地;实践与专业结合,内容多样化;健全保障机制,保护学生权益;结合新闻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力;注重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取得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85.
生物炭对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改良研究有较多的报道,但是关于北方石灰性土壤研究报道很少,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生物炭不同施用量对陕西关中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处理为:不施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kg·hm-2(T3)、20 000 kg·hm-2(T4),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麦生育期定期采样(分蘖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内,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随生物炭施用量提高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T4最高,T2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T4>T3>T2>T1>CK;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处理T1最高,T4和CK最低;土壤速效钾含量T4>T3>T2>T1>CK.综合来看,在上述研究条件下,生物炭高施用量比低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速效钾含量,但在生物炭低施用量下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86.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麦田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水热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定位试验,系统研究翻耕(T)、翻耕+秸秆还田(TS)、旋耕(RT)、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6种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分析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水热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O2排放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冬季低夏季高;整个生长季平均排放速率为TS>T>RTS>RT>NTS>NT,并且T、RT、NT 3种耕作措施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TS、RTS、NTS 3种有秸秆耕作措施的CO2排放速率均高于相应的T、RT、NT 3种无秸秆耕作措施,且T与TS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温度和CO2排放速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T、RT和NT分别与15、5、10 cm土层温度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0.779、0.934;土壤含水量与CO2排放速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7.
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花苜蓿品种金皇后(Medicago sativa L.‘Golden Empress’)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NaCl(0,40,80,120和160mmol·L-1)对其幼苗进行胁迫处理,分别对叶片和根部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Vc)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指标进行测定,旨在揭示紫花苜蓿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对盐胁迫的反应及抗氧化防御机制,为苜蓿耐盐性评价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NaCl盐浓度增加,苜蓿根中O2·-和Vc先增加后减少,MDA含量和POD活性增加,SOD,CAT和T-AOC活性减少;苜蓿叶片中O2·-先增加后减少,MDA,Vc含量和SOD活性增加,POD,CAT和T-AOC活性减少。综合表明,相对于地上部分来说,盐对苜蓿幼苗根系的伤害更大。  相似文献   
88.
区域农作制优先序是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对西北旱作农区农业自然资源、农田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现状的调研,总结出西北旱作农区主要的7种农作制度。并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以随机技术模拟生成的评价指标序列与其所属的评价等级值进行网络训练。网络训练后,将不同农作制度的评价指标为网络输入,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相应的农作制优先序的评价等级值。结果表明,西北旱作农区农作制的优先序为:粮草果畜复合制粮棉(油)轮作制特色产业(苹果)型农作制抗旱节水型农作制小杂粮、草畜主导型农作制两粮一肥型农作制粮油豆草肥田制。本方法只要给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值,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计算,可直接得出农作制度优先序的评价等级值,可以用于农作制度优先序的评价。  相似文献   
89.
不同覆盖方式对渭北旱作苹果园土壤贮水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揭示不同覆盖方式对渭北旱作苹果园土壤贮水的影响,为该区域改进果园土壤水分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观测,对比分析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生草覆盖及裸地处理果园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库容及土壤贮水量等性状。【结果】秸秆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土壤贮水库容及贮水量。覆盖3年后,各处理0—60cm土层平均土壤孔隙度大小为秸秆覆盖生草覆盖裸地地膜覆盖,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孔隙度;在0—60cm土层,秸秆覆盖处理土壤饱和贮水量、吸持贮水量及滞留贮水量分别较裸地及地膜覆盖高2.18、0.84、1.34mm及2.52、1.15、1.36mm,生草处理土壤饱和贮水量、吸持贮水量及滞留贮水量分别较裸地及地膜覆盖高2.01、0.69、1.34mm及2.32、1.00、1.34mm;秸秆覆盖明显提高了5月份、10月份1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5月份秸秆覆盖处理1m土层内土壤贮水量较裸地高48.85mm,10月份高47.36mm,生草处理在5月份土壤贮水量最低,较裸地低31.71mm,而在10月份与裸地贮水量相当。【结论】在渭北旱作苹果园采用秸秆覆盖能起到较好的土壤保蓄水作用,土壤贮水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90.
外源多胺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康  温晓霞  廖允成  刘杨 《作物学报》2016,42(9):1391-1401
小麦穗粒数与小花退化密切相关,多胺是调控小花发育的一种重要植物生长调节剂。本研究利用小麦品种(系)双大1号(大穗型)和西农538 (小穗型),于小花退化阶段在穗部施用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分析外源多胺对小麦小花退化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植株碳氮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Spd和Spm显著抑制小花退化、提高了可孕小花数目,而Put加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并且多胺的调控具有明显的位置效应,对小穗上部弱势小花退化的调控效应显著大于下部强势小花。施用外源Spd和Spm后,弱势小花中Spd、Spm显著增加,同时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含量及其与脱落酸(ABA)的比值也显著升高,而内源乙烯的释放速率降低,并且弱势小花中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外源Put对弱势小花的控调效应与此相反,施用后弱势小花中Put、ABA含量以及内源ETH释放速率显著提高,而(Z+ZR)与ABA比值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因此认为,多胺参与了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其对小麦小花退化的调控与内源激素、植株碳氮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