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3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报道了家蚕受不同种微粒子感染引起血液蛋白质组成发生变化,并对此做了比较研究。以蒸馏水做对照,添食微粒子正常种Nosema bombcis)(N.b)和变种MG_1,且在添食后一定时间间隔内取血,以几条蚕血液混合做为平均值,用SDS-PAGE检测其蛋白质变化,添食MG_1孢子与对照、N.b相比,家蚕血液中出现两条分子量较大的不同蛋白带,确定为脂酶同功酶蛋白A-1,A-2。用分光光度计检测480nm处的吸收值,添食后不同日数内,脂酶同功酶蛋白活力是不规则曲线,有两个活力高峰。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夏秋期间,化州市那务镇蚕桑生产发生较严重的真菌病。7月上旬,不少蚕户发生白僵病,不论是大蚕户还是小蚕共育专业户,各龄均有发生,尤其在迟眠蚕中。据笔者现场考察,主要为黄僵病(与白僵菌同属同种,只是血清型不同,病程则比白僵病长),其特点是蚕死后尸体由软变硬,呈粉红色,经1—2天长出白色茸  相似文献   
13.
家蚕血细胞系BmHc对脂多糖(LPS)和20-羟蜕皮酮(20E)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家蚕的细胞信号转导及外源基因在家蚕血细胞中的表达,用TC-199培养基建立起一个血细胞系BmHc。BmHc细胞系由原血球、小球细胞、颗粒细胞和浆细胞等血细胞组成,细胞倍增时间约30 h。脂多糖(LPS)刺激血细胞合成抗菌蛋白和多肽,启动细胞吸收Ca2+参与细胞的增殖。用Flu-3 AM处理细胞30 min并结合TCS-SP2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对Ca2+的分布、定位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Ca2+主要分布在原血球和颗粒细胞的膜表面,但有部分荧光分布深入到原血细胞核,显示细胞核参与了钙信号的转导途径。同等条件下,用20羟蜕皮酮(20E)处理仅可见轻微的荧光反应。LPS激发并打开了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引起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在培养基内加入20E引起的Ca2+浓度变化相对较小,因此,20E不是细胞膜上Ca2+通道的有效激发剂。  相似文献   
14.
RAPD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家蚕品种纯度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家蚕品种“932”、“75 32”、芙蓉、湘晖等的原种 ,“932”×芙蓉、“75 32”×湘晖的杂交原种 ,(“932”×芙蓉 )× (“75 32”×湘晖 )F1杂交种进行RAPD分子标记纯度检测筛选 ,经过 180个随机引物的筛选 ,获得可用于判别“932”×芙蓉、“75 32”×湘晖杂交原种、(“932”×芙蓉 )× (“75 32”×湘晖 )四元杂交种纯度的分子标记 ,初步建立了从DNA提取到纯度判别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从患病斑鳢Channamaculata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FS20100810),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该菌株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无芽孢,无荚膜,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七叶苷,氧化酶反应、接触酶反应、吲哚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该菌株对斑鳢的半致死浓度为6.83×10^5cfu/mL。16SrRNA基因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的同源性为99.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氧氟沙星、菌必治、先锋噻肟等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中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耐药。通过对人工感染的斑鳢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鳃、心肌、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和纯化Paenibacillus polymyxa CP7菌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组分,并鉴定其结构。【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柱分离、阳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HPLC层析等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光谱、红外光谱和MALDI-TOF-TOF-MS质谱对所分离组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CP7菌发酵液中分离获得抗革兰氏阴性菌的B、C1和C2组分,分子量分别为1 155、1 169和1 191 D。并确定了C1组分的分子式为C53H100O13N16,结构由6个L-α,β-二氨基丁酸(DAB)、2个苏氨酸和2个亮氨酸组成,与多粘菌素E1的结构相同。【结论】从CP7菌发酵液中分离获得了3种抗革兰氏阴性菌的小分子多肽。经测试确认C1组分为多粘菌素类E1。推测B组分也是多粘菌素类的1个成员,而C2组分则可能是多粘菌素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克隆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cillus polymyxa)CP7的β-1,3-1,4-葡聚糖酶基因,构建高效表达工程菌株,为CP7菌的抗菌活性组分研究和开发利用以及葡聚糖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CP7菌β-1,3-1,4-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构建工程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和生长速率测定法研究重组酶对供试真菌的生长抑制活性,同时采用体外消化法研究该酶对麦类饲料消化率的影响。【结果】成功克隆目的基因并在原核系统获得高效表达。重组酶蛋白对4种供试真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高达40%以上;添加了重组β-1,3-1,4-葡聚糖酶的处理组样品,经体外消化后黏度降低了4.69%(P﹥0.05)。【结论】β-1,3-1,4-葡聚糖酶是CP7菌发酵液中抗真菌活性组分或其中之一,对真菌生长抑制的活性作用提示其可作为农业抗病虫害新型药物进行开发研究;该酶能够有效降低麦类饲料黏度,表明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同样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不冷藏或短期冷藏家蚕滞育卵的随时孵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家蚕卵产后经过 1~ 7d、10~ 2 0d解除滞育的孵化条件。蚕卵产下后在 2 5℃保护 1~ 7d的未完全滞育卵 ,用 1 0 75kg/L盐酸 ,4 6℃液温分别浸渍 5、10、2 0、2 5、4 0、4 5、5 0、70min ,实用孵化率可以达到 90 %左右。当蚕卵产下后在 2 5℃保护经过 10~ 2 0d时 ,用高温冲击加浸酸的方法可以解除其滞育 ,实用孵化率可达 90 %左右。  相似文献   
19.
多化性蚕蛆蝇是以幼虫寄生于蚕体,吸取蚕体脂肪及血液为生的双翅目昆虫。蚕儿每年由于蚕蛆蝇的寄生为害,使蚕茧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我们应用射线辐射蚕蛆蝇后期蛹导致蚕蛆蝇不育试验成功后,在生产中试释放不育蝇,亦收到防治效果。但释放蚕蛆汀、蝇需要人工培育大量不育蝇,才能在生产上起到防治作用。因此,研  相似文献   
20.
正我省广大的蚕农、科技工作者和一直在生产一线的蚕业专业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工作积累,针对广东蚕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和实际情况,总结和创造出很多蚕茧高产丰产的宝贵经验。在近二十年来,又分别推出了"蚕病综合防治操作规程"和"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体系"等措施,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尽管面对蚕区经济体制的改革、蚕区的大转移、蚕业从业人员的更替和各种经济政策的冲击,科学种桑养蚕的科学知识却更加深入人心,科学的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