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从广州的13种观赏植物寄主上采集的30份样品中,初步鉴定出8个属的花卉寄生线虫,分别为螺旋属、平滑垫刃属、长针属、剑属、沼泽垫刃属、滑刃属、肾状属和短体属,其中螺旋属和长针属的寄主范围较宽,是广州花卉的重要寄生线虫。并提出了线虫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对广东省主要珍贵树种上的线虫进行调查时从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上分离到一种隐皮孢囊线虫,经形态特征观察和测量数据分析,将其鉴定为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Cryphodera kalesari。其诊断特征为:雌虫椭圆形至近球形,头部具有1个唇盘和2~3个唇环,口针长33.6~37.8μm,阴门唇突出,阴门与肛门之间区域凹陷,肛阴距为42~72μm;2龄幼虫头部具1个明显的唇盘和3个唇后环纹,口针长24.8~29.5μm,口针基部球前缘凹陷,侧区3条侧线,尾长圆锥形,长38~53.5μm,尾末端细圆,透明尾长17.1~25.1μm,侧尾腺孔位于肛门后2~5环;雄虫未发现。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的rDNA(LSU D2D3和ITS)序列,为此线虫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数据。本研究还分析了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与本属其他种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卡勒萨隐皮孢囊线虫为中国的地理新记录种。格木为隐皮孢囊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和海南省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运用线虫比较形态学、结合同工酶、mtDNA-PCR、rDNA-IGS-PCR技术,对采自中国广东和海南2个省的根结线虫进行鉴定.在海南省定安的木豆(Cajanus cajan)、海南省海口的木豆和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广东省番禺的辣椒(Capsicum annuum)和南瓜(Cucrbita mosechata)及广东省遂溪的豇豆(Vigna sinensis)上发现象有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这是首次在海南省外发现象耳豆根结线虫,同时还发现该线虫的2个新寄主,即木豆和南瓜.  相似文献   
14.
2018 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园林植物紫荆(Cercis chinensis)根围分离到一种长针线虫。经形态 学观察和 28S rDNA D2D3 区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松长针线虫(Longidorus pinus Xu, Ye, Wang & Zhao)。 其雌虫主要形态特征为:雌虫体长 3 048~3 464 μm,唇区明显缢缩,宽 9.5~10.5 μm,侧器囊袋状,齿尖 针长 66.0~69.5 μm,导环距体前端 27.5~30.0 μm,尾长 31~33 μm,短圆锥形,尾长与肛门处体宽比值= 1.5~1.6。松长针线虫河北种群 28S rDNA D2D3 区与 GenBank 数据库的山西种群进行序列比对,相似性为 99.2%~99.9%。松长针线虫是河北省长针线虫新纪录种。紫荆是松长针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15.
松材线虫rDNA的测序和PCR-SSCP分析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本文为克服形态鉴定的不足,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别松材线虫。线虫核糖体DNA(r D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区(约308bp)的测序结果显示:松材线虫种内区别很小,不超过1bp;拟松材线虫种内区别较大,最大达7bp;这2种线虫的种间区别为32~39bp。根据以上测序结果,本文结合单条线虫DNA的提取技术,对14个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样本进行了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PCR-SSCP分析技术可明确区分这2种线虫,该技术可为单条松材线虫的鉴定提供一套灵敏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杀线剂的使用最早见于19世纪后期 ,1943年Carter在寻找新杀虫剂时偶尔发现了D -D的杀线作用 ,使杀线剂的研究和应用有了显著进展。1944~1945年 ,Kagy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Christie在佛罗里达用EDB熏蒸土壤 ,防治根结线虫获得良好效果。D -D和EDB的发现是化学防治线虫时代的开始。上述杀线剂虽有较好的防效 ,但对作物有强烈的药害 ,因而限制了其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1955年 ,Mcbeth等报道了二溴氯丙烷的发现 ,该药防效很好 ,且药害大大减轻 ,因而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后来因发现…  相似文献   
17.
不同光温条件对马铃薯繁殖根结线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沙培马铃薯条件下,分别比较不同温度、光照条件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在马铃薯上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根结线虫的培养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南方根结线虫在马铃薯上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4~28℃,12℃时,线虫仍可侵染,但发育十分缓慢,接种后49d调查还未能观察到线虫产卵;光照条件对根结线虫的培养效果影响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根结线虫调控其寄主巨型细胞信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根结线虫病的发生特点、研究现状以及当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介绍了根结线虫致病及防御信号传导的机制研究进展,阐述了根结线虫对其寄主巨型细胞的调控信号的理论依据,深入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细胞信号传导”理论,可望为防治根结线虫病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南方地区作物根结线虫种和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对采自中国南方地区34种作物的根结线虫83个种群进行了单卵块纯化和培养,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利用全自动快速水平电泳系统测定了雌虫的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鉴定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和番禺根结线虫(M.panyuensis)。其中南方根结线虫是最主要的根结线虫。鉴别寄主试验表明,南方根结线虫的优势小种是1号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