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科学   1篇
  64篇
综合类   7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基于3S和USLE的沱江流域中游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川中丘陵区沱江流域中游为研究区域,在3S的技术支持下,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为评价模型,利用ArcGIS 9.2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对该区域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预测和估算。结果表明:流域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543t/(km2.a),侵蚀强度为轻度。其中土壤侵蚀中度以下占到流域面积的91.5%,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分别为3.5%,2.8%和2.2%,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区分布于区域中西部的低山地带,流域土壤侵蚀与地形、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性很大。  相似文献   
72.
成都平原土壤Hg和Pb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壤有机质层Hg和Pb为研究对象,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平原核心区域土壤Hg和Pb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分别为(0.15±0.13)mg·kg-1和(25.41±9.95)mg·kg-1。土壤Hg的高值区域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0.5~0.8mg·kg-1)和都江堰城区(0.4~0.5mg·kg-1),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土壤Pb的高值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新都和青白江的部分区域(35 ̄46mg·kg-1),并向两侧逐渐减少。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城区固体垃圾排放量对该区土壤Hg和Pb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样点距中心城区的距离(<4km)与土壤Hg含量关系不显著,而与Pb含量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方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表明,土壤Hg和Pb在不同的路段和流域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3.
铅锌矿区污染土壤的植物淋洗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效绿色淋洗剂的筛选是土壤淋洗技术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汉源某铅锌矿区污染土壤为对象,将14种植物地上部分风干研磨过2 mm筛后蒸馏水浸提24 h,采用振荡淋洗的方法研究浸提液在不同浓度、pH和作用时间下对铅锌复合污染土壤中铅和锌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在 25 ℃、200 r·min-1恒温振荡条件下,14种植物淋洗剂对土壤铅锌的淋洗效率不同(P <0.05):随着淋洗剂浓度的增加,其对土壤铅的淋洗率呈逐渐增加和先增后减两种变化趋势,对土壤锌的淋洗率则呈逐渐增加和变化趋势不明显;淋洗率随着pH增加总体降低;14种植物淋洗剂对土壤中铅和锌的淋洗率随淋洗时间的增加均分别呈上升、无显著变化和下降三种趋势.其中马桑浸提液对土壤铅和锌具有较好的淋洗效果,当淋洗剂的浓度为5%、pH为4.0、振荡时间为8 h条件下时,其对铅和锌的淋洗率分别为23.78%和77.03%.因此,马桑提取液是一种对铅锌复合污染土壤修复具有良好运用前景的环境友好型植物淋洗剂.  相似文献   
7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化肥(NPK)、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高、中、低水平(CF1、CF2和CF3)5种施肥处理下0~60 cm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CF1、CF2和CF3处理能显著提高0~60 cm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变性有机碳的含量及易变性有机碳的活性(P<0.05),其中以CF2处理提高最显著;施肥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影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弱。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溶解性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碳(WSOC)这3种易变性有机碳中ROC和DOC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有机碳对有机无机复混肥敏感的指标,可用于预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影响,还需进行长期的定位试验。  相似文献   
75.
川中典型丘陵区土壤砷和汞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集耕层(0~20 cm)土样325个,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川中典型丘陵区土壤中砷和汞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砷和汞含量分别为(8.57±0.175)rag·kg-1和(0.078±0.067)mg·kg-1,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土壤砷含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环状分布,以西北部云绣-赵镇-带和中东部黄家乡-三溪-金龙一带呈现出2个高值中心(>10.5 mg·kg-1),并由这两个中心向北部和东南部两侧逐渐降低.汞含量整体也呈环状分布,但局部出现斑点、块状区域,高值中心(>0.090mg·kg-1)有4处,分别位于赵镇、西沟、白果及淮口附近,汞含量沿中心区向两侧逐渐递减.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砷和汞含量总体呈现出灌溉水田最高,疏林地最低的特点.不同土壤质地间砷、汞含量差异显著,砷含量在粘土(10.09±2.93 mg·kg-1)中最高,汞含量在中壤土(0.112±0.120mg·kg-1)中最高.此外,土壤pH值与砷、汞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上壤有机质与二者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6.
土壤速效磷钾是评价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根据780个表层土壤(0~30 cm)样点数据,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天全河流域土壤速效磷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速效磷含量达(1.40±0.52) g/kg,碱解氮含量达(125.79±56.24) mg/kg.水稻土和潮土速效磷含量高于黄壤和紫色土,土壤速效钾含量则为水稻土>黄壤>潮土>紫色土.它们的空间分布均呈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土地利用和耕地种植制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77.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浓度铜处理下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的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对铜的吸收、转运和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低于600 mg·kg-1的铜处理下,马缨丹根、茎、叶的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6%~23%、4%~29%、6%~19%;而高于此浓度时,根系生物量无显著降低,但茎和叶的生物量分别较对照下降了26%~39%和19%~37%。铜处理下,其体内铜含量仅为12.45~59.17 mg·kg-1,且根系中铜含量均高于地上部,根系抑制了铜的吸收和转运;亚细胞分布研究表明,铜主要固定于根的可溶性部分(37%~64%)和茎、叶的细胞壁(40%~43%、29%~38%),具有保护细胞器的分布特征。此外,低于600 mg·kg-1的铜处理下,其根系和叶片中SOD、CAT、APX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植株能够缓解低于600 mg·kg-1铜处理诱导的氧化胁迫;而高于此浓度时,叶片中POD、CAT、APX活性显著下降,抗氧化能力减弱,叶片受到氧化胁迫伤害,但根系受到的影响较小。因此,马缨丹是一种铜耐性植物,且根部的耐性强于地上部,其主要耐性机制是根系对铜的限制、可溶性部分和细胞壁对铜的固定及抗氧化酶对活性氧物质的清除。  相似文献   
78.
为探究低分子有机酸对猪粪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通过振荡浸提法研究了柠檬酸、酒石酸、草酸和苹果酸在不同浓度、时间、pH值和固液比条件下对猪粪中Cu和Z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猪粪中Cu、Zn的去除率均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呈线性上升趋势。当有机酸浓度为0.20 mol·L-1时,草酸作用下的Cu和Zn去除率分别为42.37%和47.63%,而柠檬酸作用下二者分别为27.19%、77.17%。动力学试验表明,猪粪中Cu、Zn去除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呈倒数上升趋势,在240 min时二者均达到较高去除率;Cu、Zn的去除主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在pH值为2.00时它们的去除率分别高达41.89%和68.14%,而后随pH值增加而迅速降低;固液比为1∶10时二者均可达到较高去除率。此外,猪粪经有机酸浸提后呈酸性,且TP和TK含量显著降低,分别为8.97~10.87 g·kg~(-1)和4.97~6.23 g·kg~(-1),但其TN含量无显著变化,且有机质含量相对略微增加。由此可知,低分子有机酸是一种能有效修复猪粪Cu、Zn污染的潜力材料。  相似文献   
79.
横断山区北段山地土壤基本属性的坡向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横断山区北段金沙江以东雀儿山至二郎山等山地土壤属性的坡向性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山地迎风坡由于水分条件优于背风坡,其土壤的生物积累和盐基风化淋溶一般强于背风坡,主要表现在迎风坡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表层土壤全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速效钾含量高于背风坡土壤;迎风坡土壤的pH、盐基饱和度和基带土壤的钙化及碱性化程度低于背风坡土壤。这种分异在水平方向上,二郎山最为显著,由此向西至雀儿山随季风势力的减弱而减小;在垂直方向上,一般在山麓基带土壤最为明显,沿山体向上至山脊,两坡间的差异逐渐减小甚至趋同。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土壤属性的分异,主要源于气候水分因素,有别于主要源于气候热量因素的垂直地带分异,同时也不同于山地土壤属性的阴阳坡分异。  相似文献   
80.
震后土壤微生物分布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SPSS11.5 for Window和ArcGIS9.2平台上,对地震灾区一个典型代表区域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值为2.51×107CFU/g干土,三大类微生物中细菌所占比例最大,为总量的84.50 %,其次为放线菌和真菌;水平方向上,区域内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垂直方向上细菌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放线菌和真菌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灾区搭建临时帐篷和建造板房等对土壤造成的压实对区域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影响;区域内水田、旱地、林地三类生态系统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差异;土壤因子中只有有效磷与放线菌数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