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科学   1篇
  64篇
综合类   7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成都市郊区土壤芽孢杆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格网抽样与重点抽样相结合的混合随机抽样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成都市郊区采集耕作层土样20个,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对其芽孢杆菌和总细菌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芽孢杆菌是成都市郊区土壤细菌中的主要类群,约占细菌总量的25、3%;鉴定出13种芽孢杆菌中,广泛分布的种有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环状芽孢杆菌。根据物种多样性分析的结果,成都市郊区芽孢杆菌物种较丰富,绝大多数样点能分离到2个种以上,少数采样点可达4个种以上。单个样点均匀度指数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存在明显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92.
基于RS和GIS的西昌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解西昌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以3期遥感影像(1989年TM、1998年ETM和2008年ASTER)为数据源像,利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1989-2008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要素类型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50%以上。近20年来,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20.01%;建设用地和林地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861.31和7?609.46 hm2,其中建设用地增加了64.55%。景观要素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低平,工、农业集中,人地矛盾异常突出的中部安宁河谷和东部邛海盆地。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研究区景观要素类型相互转化较为频繁,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林地,草地转为林地和耕地,未利用地转为耕地和草地,水域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989-2008年研究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从1.323和0.738下降到1.256和0.701,优势度从0.469上升到0.536,表明景观异质性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3.
为了解外源抗生素对土壤内环境的影响,基于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土霉素(OTC)和磺胺二甲嘧啶(SMZ)对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碳(ROC)以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活性有机碳指标对抗生素敏感性大小顺序为WSCO>MBC>DOC>ROC。WSOC和DOC含量随OTC和SMZ浓度升高整体呈递增趋势,WSOC最大增幅分别达137.1%和251.8%,DOC最大增幅分别达31.9%和10.7%;MBC和ROC含量随OTC和SMZ处理浓度递增而降低,MBC最大降幅分别达47.8%和52.4%,ROC最大降幅分别达4.9%和7.4%。同一浓度SMZ胁迫对活性有机碳整体的影响效果强于OTC。OTC和SMZ浓度分别低于50 mg·kg-1和10 mg·kg-1时,土壤受到污染程度较低,能够自我修复;OTC和SMZ浓度分别达100~200 mg·kg-1和50~100 mg·kg-1时,培养期结束土壤仍处于轻度污染,存在较大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4.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理论,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定位试验与随机抽样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常规施肥生产模式(CF)、秸秆直接还田生产模式(CFS)和食用菌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按物质投入量不同分为FR1、FR2和FR3)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研究表明:CF和CFS模式不可更新能值投入比例较大,主要依附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不同模式系统的总能值产出量依次为CFFR2CFSFR1FR3,与CF和CFS模式相比,FR1、FR2、FR3模式的产投比相对较大,FR2模式最大,其产投比为2.35。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能值占系统总能值比例较高,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高,环境负载率较低,环境压力小,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强,FR2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是最适合成都平原的秸秆循环利用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5.
针对四川盆地中皇陵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等现象相当严重的问题,对川中丘陵区红棕紫色土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冲沟里水稻土的土壤养分的含量大于丘体上的含量。在丘体上,随着地形位置的升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逐渐降低;在冲沟里,冲沟交汇处的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全磷大于其它部位的水稻土,但是全钾和速效磷是所有水稻土中最小的;丘体顶部土壤的质量指数最小。此研究为该区域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培肥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
冲积平原区土壤颗粒组成的趋势效应与异向性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基于ArcGIS的地统计学组件分析了河北省曲周县124个耕层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土壤砂粒含量和粘粒含量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趋势分别为二阶趋势和一阶趋势;粉粒含量在东西方向呈二阶趋势,南北方向呈零阶趋势.在趋势参数为零阶、一阶和二阶条件下,砂粒含量的异向性分析结果为长轴方向变程接近,短轴方向分别为 17.83 km、16.12 km和21.16 km,但它们都比各向同性且趋势参数为一阶时的变程长.从误差分析和反映区域与局部趋势的结果两方面看,土壤砂粒含量在不同趋势参数或不同异向性参数条件下内插的等值线图以一阶趋势的内插结果最好.  相似文献   
97.
近20年间黄淮海平原典型区盐渍土性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0年通过随机选取1980年的88个盐渍土样点中的33个样点进行对比调查,研究黄淮海冲积平原区曲周县盐渍土壤的全盐量、pH、有机质、全氮和有效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该县耕地盐渍化和脱盐化作用皆存在,原非盐渍土有盐渍化趋势,轻度盐化土有盐渍化加重的趋势,中度、重度盐化上和内陆盐上则经长期改良治理后脱盐化趋势明显.该区盐渍土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有明显提高,有效磷含量有增有减,有效钾含量则明显降低.对区域土壤盐渍化与脱盐化作用影响较大的地下水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8.
李宏  邓良基  张世熔  吴金涛 《土壤》2005,37(2):169-175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和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29%;耕地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50%,而且10年间面积减少了4813.3hm2,但年变化率比林地大得多,高达2.68%。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年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得出产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机制,除了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为主要的是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
主要紫色土电导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四川丘陵区暗紫泥、灰棕紫泥、棕紫泥和红棕紫泥4种主要紫色土电导率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这四种主要紫色土的平均电导率为185.62±44.33μScm-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pH和容重与土壤电导率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容重与土壤电导率呈极显著相关,土壤有机质和pH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0.
雨城区土壤养分变异及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及调查收集数据,对比研究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2年20年来的耕地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全区耕地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分别提高了20Z,30%,16.4%,全磷下降了4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田的土壤养分总体升高,旱地土壤养分总体下降。同时系统分析土壤养分变异的驱动力,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土壤养分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