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8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棘胸蛙是一种可用于揭示叉舌蛙科系统发育及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经济蛙类。对8个地理种群的棘胸蛙进行形态特征指标的测量,收集汇总数据,寻找环境因子与地理种群的关联。不同地理种群棘胸蛙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分化,其中安徽池州种群棘胸蛙与其他地理种群的棘胸蛙形态分化最为明显,尤其是与贵州遵义种群形态差异显著,已达到种间可区分的水平。环境因子与棘胸蛙各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前肢长与体长的比值与温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均降水因子、气压因子、纬度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棘胸蛙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变化不符合贝格曼定律,而符合“初级生产力假说”。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白茶萎凋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与其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动态表达,为优化白茶的萎凋工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萎凋阶段的白茶为原料,分别采用福林酚(Folin-Ciocalten)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的变化,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茶萎凋过程中与儿茶素物质代谢合成相关基因(PAL、C4H、CHS、CHI、F3'5'H、FYH、F3H、DFR、LAR、ANS、ANR和UGGT)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白茶萎凋过程中茶多酚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儿茶素组分中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萎凋历时32h出现最大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PAL、C4H、CHI、F3H、F3'H、F35'H、DFR、LAR、ANR和UGG丁均在萎凋历时32 b呈上调表达,CH基因则随萎凋历时的增加呈下调表达趋势,ANS基因表达在整个萎凋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萎凋历时16 h达最大值.白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合成途径关键基因表达水平具有调控儿茶素生物合成的作用.[结论]在白茶萎凋过程中,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PAL、C4H、F3H、FYH、DFR、LAR、ANR的表达与儿茶素组分单体EC、GC、EGC的积累规律基本一致,其最大值均出现在萎凋历时32 h,因此在制茶时可适当缩短萎凋时长,以提高白茶品质.  相似文献   
63.
【目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会对小麦产量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挖掘小麦抗条锈病基因,为小麦抗条锈病种质创新和揭示小麦抗条锈病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多组学手段结合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开展对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性状的解析。首先对411份来自CIMMYT和ICARDA的春小麦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小麦2BL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主效的成株期抗条锈病位点,并利用含有该位点的抗病材料Z501及感病亲本晋麦79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成功验证了该位点抗性的稳定性,暂命名为YrZ501-2BL。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注释、比较基因组分析、转录组分析和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对目标区间筛选候选基因。【结果】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YrZ501-2BL锁定在小麦2B染色体0.26 Mb(575.706—576.587 Mb)范围内,根据中国春参考基因组注释信息分析,该区间含有12个基因,其中,高可信基因6个;利用在线网站,将目标区间所在的中国春参考基因组与其他已公布的不同倍性小麦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该区间的6个高可信小麦基因基本都能在其他小麦材料中找到同源基因,且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相似文献   
64.
习近平同志将扶贫开发工作视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贫困状况依然严峻,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难度大、成本高,扶贫开发机制亟待改革创新等挑战。  相似文献   
65.
2009年以16个鱼腥草为材料,通过正交设计研究了鱼腥草的SRAP-PCR反应体系和扩增体系,并运用SRAP标记技术构建了16个鱼腥草材料的SRAP-PCR图谱,同时应用DPS分析软件构建了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最佳反应体系为总体积25μL中含40ngDNA,0.1mmol/LdNTPs,2.0mmol/LMg2+,37.5ng/μL引物和2UTaq酶。(2)从360对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118对,共扩增出7582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590个,多态率为86.92%。(3)ZY06-028在Me9-GA18扩增产物的250bp处有特异性缺失带,而ZY06-016和ZY06-028在550bp处有特异性缺失带;在Me8-Em10的扩增产物中ZY06-42和ZY06-01分别在300bp和450bp处出现特异性的带,这些带可用来鉴定不同的鱼腥草基因型。(4)在遗传距离0.31处,可将16个鱼腥草基因型分为3个类群,其中ZY06-024和ZY06-01鱼腥草与其它基因型显著不同,分别单独聚为一类,其余的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66.
不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自然病圃对19个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抗南方锈病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间对南方锈病抗性差异明显,其中鲁单981、蠡玉16、DH601抗性较强;郑单958、鲁单9002、粟玉2号对锈病抗性较差;其余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水平居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67.
凋落物和覆土对防风种子萌发及早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凋落物和覆土对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出苗及早期生长的影响,旨为保护野生防风资源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表明覆土处理对防风出苗、存活、叶片数目、株高和生物量都有积极的影响。覆土的防风种苗出苗率、存活率和种苗的生物量分别比不覆土的高8.45%、15.29%和1.72 mg。防风的出苗率随着凋落物量的增加而显著(P0.05)降低,但凋落物覆盖的防风种苗的存活率是无凋落物覆盖的近2倍。少量的凋落物覆盖对防风种苗株高和生物量起积极作用,当凋落物量增多(100 g/m2)时主要起消极的作用,表现为明显降低叶片数目、株高和生物量。总之,覆土有利于防风种苗建植,覆盖凋落物50~100g/m2有利于野生防风资源恢复,覆盖凋落物高于100 g/m2将会抑制野生防风资源恢复。因此,为了保护和恢复野生防风资源,建议天然草地的围栏封育年限不宜太长。  相似文献   
68.
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的白茶滋味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游离氨基酸组分对白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及通过氨基酸组分实现白茶品类的判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白茶主产区46个白茶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16.19~51.00mg·g~(-1),平均含量为39.36mg·g~(-1),不同品类白茶氨基酸总量由高至低依次为贡眉(45.78±8.39)mg·g~(-1)、白毫银针(38.15±6.12)mg·g~(-1)和白牡丹(34.01±9.16)mg·g~(-1)。2白茶的茶氨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2.90%,是构成白茶鲜爽味的主要组分;脯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是白毫银针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亮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影响;脯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是贡眉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贡献;谷氨酸可能是白毫银针与贡眉鲜酸味物质的主要贡献氨基酸。3在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白茶不同品类分析中,对品类判别的回判正确率均达到100%,采用该模型对27个市售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白茶的品类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88.89%、88.89%。白茶中的氨基酸构成依据品类的不同存在各自的典型特征;依据茶汤中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结合PCA和LDA分析法能够实现对白茶品类的高准确率判别。  相似文献   
69.
摘要:对2013年江西千烟洲地区大气降水和河流进行采样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千烟洲地区降水呈现出酸性,同处亚热带森林地区的河流呈现出弱酸—弱碱性。(2)用[SO42-+NO3-]当量浓度估算出来的大气降水和河流酸度相差不大,降水和河流pH的差异主要与它们碱性物质含量不同有关。(3)江西千烟洲地区由于大量降水和地表森林覆盖度较高,大气中碱性气溶胶含量较少,对酸缓冲能力较弱;河流通过土壤淋溶出大量的Ca2+、Mg2+等阳离子,酸中和能力较高,对酸缓冲敏感。  相似文献   
70.
国产Bt-Cry1Ab和Bt-(Cry1Ab+Vip3Aa)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种植转基因Bt作物是主要的防治手段之一。我们利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评价了国产Bt-Cry1Ab玉米(转化体C0030.3.5)和Bt-(Cry1Ab+Vip3Aa)玉米(转化体DBN3601和DBN3608)对草地贪夜蛾1~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显示,供试两种转基因玉米共6个品种皆可高效表达目标杀虫蛋白并对草地贪夜蛾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对1龄幼虫的致死率达到59%~100%,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亦受到显著抑制。表明国内研发的Bt-Cry1Ab玉米和Bt-(Cry1Ab+Vip3Aa)玉米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其中Bt-(Cry1Ab+Vip3Aa)玉米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Bt-Cry1Ab玉米,两种转基因玉米皆具有较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