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1 品种选择 前几年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高产品种,对品质育种重视不够,因此选育出的高脂肪大豆品种较少.现在面对市场急需,许多育种单位纷纷推出育成的高脂肪大豆品种(系).作为良种繁育单位引种时,对品种的选择应谨慎.老品种要防止种性退化,应选择提纯复壮后的原种或原原种;新品种要注意生育期、有效积温,既要优质也要高产,但同时还要注意品种的适应性,要进行引种试繁.大豆脂肪含量受遗传因素控制,但受气候环境条件(温度、降水等)影响也较大.因此,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2.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审定的10个高蛋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与蛋白、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蛋白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与产量呈正相关,底荚高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力最大。对于高蛋白大豆育种,应考虑选择株高中等偏高、主茎节数多、单株粒重大,同时百粒重较大、生育期为中晚熟的品种。  相似文献   
33.
以合丰45和红丰11为材料,设计6个不同的群体分布,株距(cm)×垄上行距(cm)分别为:8×8,8×10,8×12,10×8,10×10和10×12进行田间试验.采用LSD法比较分析群体分布对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分布显著影响合丰45和红丰11的产量及其性状;合丰45的补偿效应值大于红丰11,红丰11的密度效应值则高于合丰45;补偿效应值和密度效应值均受群体分布影响;8 cm株距时,2个品种的产量与行距呈线性回归关系,10 cm株距时,2个品种的产量与行距表现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回归关系;株型的差异导致产量极值出现在不同的群体分布水平上,具体表现为合丰45和红丰11分别在10 cm×10 cm和8 cm×12 cm群体分布时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34.
北豆18号系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出的大豆新品种.原代号钢9775—2.2008年1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国审豆2008015),属高油品种,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东部地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35.
引进的北美大麦品种在黑龙江春播,多棱大麦表现为熟期适宜,产量高,酿造品质好,抗倒伏,较抗根腐病、条纹病,适应性强,是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二棱大麦表现品质好,分蘖力强,丰产性好,但熟期偏晚,秆软,叶部病害重,多作为杂交育种中的亲本。利用北美大麦品种进行杂交选育的新品种也不断出现。分析探讨了引种成功原因及今后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36.
近几年,大豆田整地多采用深松、深翻及春耙等耕作方式,而大豆田应用苗前除草剂土壤处理对田间整地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喷施除草剂的过程中,田间有大土块及秸秆影响除草剂均匀分布,造成漏喷,降低药效,甚至无效。为此,我们于2001~2002年连续进行耕作方式对土壤处理除草剂防效影响的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处理除草剂防效的影响,为大豆田生产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1 试验材料及方法试验地设在红兴隆科研所。土壤为草甸黑土,有机质含量3.53%,pH值6.2,前茬小麦。设3种耕作处理,处理1为春耙作业;处理2为秋深松作业;…  相似文献   
37.
以3个高油大豆品种(绥农14、红丰9、东农47)为试验材料,在2003—2004不同年份探讨高油大豆品种 蛋白质和脂肪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油大豆品种在不同年份间,脂肪含量的相对排序保持不变。油分含 量高的品种,蛋白质含量年份间变异较小;油分含量低的品种,则变异较大。高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积累呈现出 “高—低—高”趋势,并且种子成熟后的蛋白质含量要小于初期测量时的含量;高油大豆脂肪含量积累呈现了“低— 高—低”趋势,并且种子成熟后的脂肪含量要高于初期测量时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