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从兰科植物花香成分及其合成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总结了常见兰花的主要花香成分、影响检测花香成分时的主要因素,以及花香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分子调控机制。分析表明,萜烯类化合物是兰花最主要花香成分,采样时期、部位、环境和检测技术等都会导致花香成分变化,萜类合成酶基因(TPS)和MYB类转录因子是花香物质代谢途径中主要调控基因。发现兰科植物相关花香成分完整代谢途径及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缺乏,是兰科植物花香性状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与利用兰花香花基因、完善相关代谢途径将会是兰科植物花香性状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2.
梅、桃、李、杏、樱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RAPD技术对梅的野生种及其近缘种桃、李、杏、樱共计17个样品的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12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31条带,其中65条为多态性带.通过对这些扩增带的分析,作者认为梅的基因中渗入了较多的杏、李基因.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李、杏在梅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处于基本等同的地位,桃、樱与梅的亲缘关系则相隔较远.  相似文献   
33.
百日草柱头可授性和花粉生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百日草花后柱头的形态变化,测试百日草的柱头和花粉的寿命,为提高百日草的人工授粉效率和杂交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测定柱头可授性、花粉离体萌发试验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百日草在8:30~16:00开花,花粉生活力为18 h;(2)舌状花柱头保持膨胀,花柱挺立可达7~10 d;(3)联苯胺-过氧化氢测定柱头可授性的结果显示,花后1~3 d可授率为79.9%~83.1%,4~6 d为56.1%~63.0%,7~10 d为37.0~43.3%;(4)丫状时期、丫状尖端稍弯曲时期、柱状时期田间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76.3%、48.5%和36.8%;(5)未经处理的柱头结实率为48.8%,去丫状一裂者为30.9%,去柱头只留花柱者为19.9%。【结论】(1)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方法测定百日草柱头可授性可行;(2)花后2~3 d柱头丫状时期进行人工授粉结实率高;(3)柱头顶端的毛状突起增大了吸收花粉的表面积,有利于授粉结实。  相似文献   
34.
【目的】花色是梅花(Prunus mume)极其重要的观赏性状,类黄酮是梅花花瓣中的主要色素,但目前关于梅花类黄酮化合物的组成及其与花色关系的研究较少。研究梅花类黄酮化合物可为梅花花色形成机理以及梅花类黄酮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4个代表花色的梅花品种盛花期及两个品种花色变化关键时期花瓣作为试验材料,首先采用RHSCC比色卡比色法和色差仪测定不同品种各时期花瓣的花色表型,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对各品种不同开花时期的类黄酮组成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进一步通过Duncan检验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不同花色品种间差异代谢物以及开花过程中与花色变化相关的类黄酮代谢物。【结果】在梅花花瓣中共鉴定出25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红色‘白须朱砂’和紫红色‘虎丘晚粉’的主要成分为花青素类化合物,‘白须朱砂’和‘虎丘晚粉’间矢车菊素及其衍生物含量存在差异。从大蕾期到盛花期,‘白须朱砂’红色逐渐变浅,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芍药花素-3-O-葡萄糖苷的含量也逐...  相似文献   
35.
在前期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对梅花(Prunus mume)垂枝候选基因PmTAC1(TILLER ANGLE CONTROL1)进行了克隆及相关分析。PmTAC1编码区全长915bp,编码304个氨基酸,且在梅花垂枝和直枝品种中无序列差异。氨基酸序列比对进一步证实Pm TAC1具备IGT家族典型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PmTAC1与桃(Prunus persica)的PpeTAC1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预测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叶绿体,蛋白疏水性分析显示其具有亲水性。PmTAC1在茎中表达最高,叶和顶芽次之。PmTAC1在垂枝品种的1年生枝条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直枝品种,且在两种枝型枝条近远轴侧均有差异。垂枝品种PmTAC1的启动子序列长度为1 608 bp,直枝品种启动子序列长度为1 379 bp。启动子顺式元件预测到光响应、赤霉素合成、脱落酸响应顺式元件的数量在两种枝型品种间具有差异。推测PmTAC1在垂枝和直枝梅花品种中的启动子序列及表达量差异可能与垂枝性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