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1篇
  68篇
综合类   120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猪场厌氧肥水灌溉对设施油麦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已成为我国当前最为重要的污染来源,为有效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开展了猪场肥水设施灌溉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水稀释比例灌溉对油麦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猪场肥水与清水进行1∶2稀释灌溉(折算氮素投入量为292 kg·hm-2)能够提高油麦菜存活率、叶片数和株高,且产量比对照施肥处理增加17.67%。与对照处理和其他稀释比例处理相比,该优化模式生产的油麦菜能够维持较高的维生素C含量,显著抑制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并削减蔬菜植株内硝酸盐含量,油麦菜品质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 18406.1—2001),且铜锌含量与对照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油麦菜可溶性糖含量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废弃物污染与利用技术现状的分析,从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生活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了西南地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模式,为实现区域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和利用提供参考,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3.
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依托项目示范对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以大理州地方政府为补偿主体,流域内农户为补偿对象,试行资金补贴、技术补偿、智力补偿等补偿方式,实施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削减了氮、磷等污染物排放量,降低了畜禽废弃物对洱海水体的污染。通过宣传、培训,加强了农民群众和农技人员在思想上的认识,产生了良好且积极的示范效果。最后提出了加大补偿力度、扩大补偿范围、细化补偿标准、逐步构建适合洱海流域农业不断发展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4.
粒径对冻融过程中加氮灌溉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冻融过程潮土两种粒径(1 cm和0.25 mm)在加氮灌溉条件下N2O的排放通量,并且分析比较了3种氮素形态(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和3种浓度(40、200和800 mg/L)对土壤N2O的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冻结前,除硝态氮浓度在大于200 mg/L时,细土N2O排放通量小于粗粒径土壤,其他氮素形态和浓度得到相反结果;冻结过程细土达到N2O稳定排放通量的时间要早于粗粒径土壤;融化后细土比粗粒径土壤早出现N2O排放峰,并且该峰值总体比粗粒径土壤小;随氮素浓度增加,粗粒径土壤3种氮素形态平均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比细粒径土壤多45.46%、7.81%和46.87%。建议土壤在加氮灌溉时应尽量避免施加硝态氮肥,铵态氮肥的施用应尽量考虑降低浓度,并建议在灌溉越冬水且土壤冻结后耙碎大土块以减少N2O排放。  相似文献   
105.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黑土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中子水分仪定位监测方法,研究黑土区平水年大豆地、草地和裸地3种覆盖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空间垂直动态变化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基于变异系数(CV)将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分为4层,即水分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不同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循环深度依次为大豆地>草地>裸地,土壤水循环强度依次为草地>大豆地>裸地;3种覆盖类型的土壤剖面含水量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呈增长型变化特征,裸地0~20 cm土层各时段土壤含水量均高于草地和大豆地;30 cm土层以下土壤水分含量依次为草地>裸地>大豆地.该区土壤储水量主要受降雨调控,3种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分的总蒸散量依次为草地>大豆地>裸地.  相似文献   
106.
工艺措施对猪粪秸秆混合厌氧干发酵产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避免挥发性脂肪酸积累、提高产气效率,研究猪粪单独发酵、猪粪秸秆混合发酵、猪粪秸秆混合原料分层接种和猪粪秸秆混合原料渗滤液回流等工艺措施下,中温(37℃)厌氧干发酵(总固体含量为20%)的产酸及产气性能。结果表明:猪粪秸秆混合原料分层接种厌氧发酵启动快,产气效果最佳,累积挥发性固体含量VS产甲烷量可达139.2mL/g;混合发酵渗滤液回流可有效降低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s,TVFAs)质量浓度(维持在0.66 mg/g),累积VS产甲烷量比分层接种低16.7%;猪粪秸秆混合发酵与猪粪单独发酵的反应器中TVFAs质量浓度分别达到19.08和19.83 mg/g,前15 d日产甲烷量为0.1 mL/(g·d),基本不产气。通过不同工艺措施对比,获得产气量最高和启动期最快的发酵方式,提高猪粪厌氧干发酵产气效率,为猪粪等高固体含量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为揭示干燥方式对粪污厌氧残余物化学性质的影响,开展了真空冷冻干燥、风干干燥和热风干燥对粪污p H值、氨氮、总氮、含盐量、总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对客观认识粪污理化性质和粪污厌氧残余物干燥方式的优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方式各化学指标相比于风干干燥和热风干燥方式数值较大,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处理过程能够维持粪污厌氧残余物化学形态和较高的含量。在此基础上,比较发现真空预冻3 h和预冻6 h对各化学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建议真空冷冻干燥并且预冻3 h作为粪污厌氧残余物相对较适宜的干燥方式,不仅能够较少地破坏粪污化学性质,同时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8.
针对规模化养殖场沼液难以农田消纳的问题,探索化学方法回收沼液中氮磷的工艺条件和优化参数。本研究选择猪场沼液为研究对象,采用鸟粪石沉淀法,进行单因素影响试验,选取p H、镁氮比、磷氮比为自变量,以氮磷回收率为响应值,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猪场沼液氮磷回收的最佳工艺为:p H 10,镁氮比为1.1,磷氮比为0.6,氨氮回收率为65.21%,磷酸盐回收率为89.47%,实际值氨氮回收率为65.01%,磷酸盐回收率为90.81%,差值分别为0.20%、1.34%,回归模型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9.
为揭示洱海农田生产与农村生活交替分布及昼夜节律对农灌沟渠水质影响,选定丰水期典型沟渠设置多个断面并进行昼夜连续取样监测。结果表明:沿水流方向沟渠断面水质TN、NO_3~--N、TP、DP浓度先增加后相对稳定;NH_4~+-N和COD浓度在出田后削减2.08%~55.56%和23.65%~38.19%,出村后浓度增加;在不同生产生活单元N和COD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NO_3~--N为氮素主要形态,占TN浓度52.73%~79.33%。沟渠水质TN和NO_3~--N浓度受村民作息周期和生活节律影响较大,磷素昼夜变化幅度总体较小。在洱海农田生产和生活交替区域提高水样取样频率有助于准确了解水质浓度变化特征,从削减污染负荷角度建议增加生态沟渠并加强污水管网管理。  相似文献   
110.
廊道式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过程中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廊道式人工湿地(CCW)的生产性试验工程,研究了该处理系统的性能及系统内部氨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CW处理系统的去除效率高且稳定,氨氮的去除率平均为88%,质量去除率平均为(6.94±2.07)gN·m-2·d-1,系统内部第三单元的氨氮质量去除率最高;CCW处理系统的氨氮质量负荷率小于10gN·m-2·d-1时,质量去除率与质量负荷率呈明显的线性相关,质量负荷率大于等于20gN·m-2·d-1时,进水浓度和出水浓度之间呈明显线性相关;处理系统各处理单元及系统整体的体积去除率常数(Kv值)均大于其他湿地处理系统;CCW处理系统氨氮浓度变化与pH值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