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评价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互作对不同行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于2019—2020年,利用长期定位微区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N0:0 kg·hm-2、N150:150 kg·hm-2、N300:300 kg·hm-2)处理和2种种植模式(玉米花生间作:IM、玉米单作:SM),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间作系统中不同行玉米竞争优势、土地当量比、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在间作系统中玉米的竞争能力显著强于花生,但毗邻花生带的玉米行(IM1)与远离行(IM2)间无显著差异。玉米花生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土地生产力提高15%~23%,具有间作优势;而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竞争能力增强。间作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IM1产量较SM处理增幅为37.8%~65.3%,IM2较SM处理增幅26.4%~56.1%,2019年氮肥施用量为150 kg·hm-2时玉米土地当量比表现出边行效应。玉米产量变化趋势为N150>N300>N0。施氮可增加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间作通...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蚓粪和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连作花生产量和氮素吸收固定的影响,通过花生两年连作定位试验,设置蚓粪替代化肥处理(VM)、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BF)、单施化肥处理(CF)3个施肥处理,另设不施肥处理(CK)作为对照,研究化肥有机替代对花生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VM处理可以提高花生收获指数和植株干物质积累,VM、BF处理的花生产量较 CK 分别提高 63.18%、33.51%。CF 处理显著降低了根瘤数和根瘤鲜质量,降幅分别为 18.78%~50.82% 和 24.29%~34.74%,BF和VM处理较CF处理根瘤数、根瘤鲜质量分别提高53.20%和69.56%、63.90%和66.31%。BF和VM的根瘤固氮酶活性分别是CK的1.16倍和1.20倍,是CF的1.15倍和1.19倍。施肥处理的花生籽粒、叶、茎、根的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均高于CK,其中,VM处理最高,BF处理次之。花生氮素分配比率表现为籽粒大于叶、茎、根。VM提高了根瘤固氮酶潜力和氮素向籽粒分配比率的同时降低了氮素向根的分配比率,而 CF结果相反。VM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是 BF和 CF处理的 1.85倍和 5.08倍。VM(5.02kg·kg-1)和BF(4.11 kg·kg-1)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CF(3.43 kg·kg-1)和CK(3.08 kg·kg-1),与CF和BF相比,VM表现出了更强的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综合来看,蚓粪替代化肥后增强了花生光合同化产物转化为经济产品的能力,表现出较强的产量优势。单施化肥表现出明显的“氮阻遏”效应,而有机肥(特别是蚓粪)替代化肥后具有缓解“氮阻遏”的作用,主要归因于蚓粪替代化肥可通过提高花生根瘤固氮酶活性来保持根瘤的固氮潜力,并改变花生植株氮素分配,最终使花生植株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套简单易行的麦稻秸秆全量整草免耕还田方法。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晚稻草覆盖大麦田还田,对大麦的增产效果极显著,全量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显著大于半量还田,而麦秆田沟埋草还田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小;麦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效果显著,连续两年还田后,土壤速效P、速效K含量大幅度提高,有机质、全N、碱解N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水稻免耕旱播耕作法的效益及其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免耕旱播耕作法集免耕旱播、湿润灌溉、良种配套、化学除草、合理施肥、高产栽培于一体,既省工节本,又高产高效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经几年对比试验观察,免耕旱播比翻耕直播和翻耕移栽,每公顷增谷189kg和93kg;加上省工节本,效益分别增加564元和1285元;耕层土壤通气孔隙增加1.03 ̄5.03个百分点;〈0.01微团聚体差别不大,0.05、0.25mm粗微团聚体增加20.06和8.3个百分点;易  相似文献   
15.
设施土壤盐渍化调查与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嘉兴市典型大棚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及向农户调查栽培情况,分析设施栽培中的土壤质量问题,发现其中以土壤盐渍化最为普遍,结合农户生产实际,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6.
非洲菊优质高效有机生态栽培基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温室大棚条件下,以常规土培作对照,对非洲菊切花两种有机生态基质[珍珠岩:泥炭:有机肥=9:7:4(v/v);木屑:砻糠灰:有机肥=7:7:6(v/v)]的种植效果及其再利用(即已经栽种过一年花卉)情况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基质上生长的非洲菊生物量、切花产量、质量、植株叶片N,P,K含量差异较大,以木屑、砻糠灰、有机肥混配的回收再利用基质的栽培效果最佳,珍珠岩、泥炭、有机肥新配的基质次之.非洲菊植株叶片N,P浓度与抗寒性有密切关系,其与冷害株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尤以P浓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大麦植株干物重、含氮率、植株吸氨量、土壤速效氨和土壤累计供氨量各项指标,在大麦一生中均具有各自的变化动态和累积规律,经过统计选择认为,土壤累计供氨量是表示麦田氮素水平的较好指标。土壤累计供氨量是植株吸氨量和同期土壤速效氮之和,年度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在大麦生长的一生中,按变形双曲线的回归模型累积,其值与产量密切相关。文中模拟推算了大麦亩产250和350公斤的土壤累计供氨指标和曲线模型,供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鉴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指导垄沟间(套)作种植田间灌水技术和灌溉系统合理设计,通过长方体土槽模拟垄沟灌溉施氮二维土壤入渗试验,探究4种土壤质地的入渗量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肥液入渗湿润体特征,研究土壤水分、硝态氮和铵态氮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多,土壤比表面积增大,在相同灌水时间内入渗量则小;入渗量累积曲线上升趋势因土壤质地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含3参数的Horton入渗模型计算的肥液入渗量精度高,其稳定入渗率参数实用性强,对灌水流量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土壤砂粒含量的增多,同等入渗条件下,湿润锋运移距离越远,且垂向运移距离均大于水平侧渗距离.水平侧渗距离与入渗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垂向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的1/2次方呈线性函数关系.垄沟灌溉施氮方式下,硝态氮在湿润锋边缘累积,铵态氮峰值出现在灌水沟附近.在质地重的土壤下应用垄沟灌溉施肥技术好.  相似文献   
19.
几种斜纹夜蛾性诱剂田间诱杀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田试验,对4种斜纹夜蛾性诱剂品种的诱捕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35 d内,诱芯B(宁波产)与诱芯C(美国产)的日平均诱捕量相近,极显著高于诱芯A(云南产)和诱芯D(台湾产),四者在最高单日诱捕量方面的差异亦然;但在不同时间段内,4种斜纹夜蛾性诱剂品种的诱捕性能表现各异,其中在1~10 d内,诱芯B和诱芯D的平均诱捕量相近,诱芯A和诱芯C的平均诱捕量相近,且前两者要显著高于后两者;在11~20 d内,诱芯B、诱芯C和诱芯D的平均诱捕量相近,均极显著高于诱芯A;而在26~35 d内,诱芯C的平均诱捕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诱芯。  相似文献   
20.
二棱大麦氮素营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