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10年4—11月,在大连市普兰店湾的3个采样点进行了春、夏、秋3个季节的污损生物调查。此次调查共获大型污损生物10种,优势种类有:猫爪牡蛎、纹藤壶、紫贻贝等。其中,猫爪牡蛎的单位湿重最大,为6 973 g/m2,个体密度为1 384个/m2,最大覆盖面积为100%;其次是纹藤壶,湿重为2 202 g/m2,个体密度为3 000个/m2。此次调查3个取样点的种类组成差异不大,但湿重差异比较大。普兰店湾的污损生物种类比较少,但优势种类突出,为典型的渤海污损生物种类。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当年人工繁育的牙鲆幼鱼为试验对象,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吡啶甲酸铬对其生长状况的影响,并对其机理及不良反应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3、0.6和0.9mg/kg的吡啶甲酸铬,试验期为30d。结果表明,添加吡啶甲酸铬为0.9mg/kg试验组鱼的体长、体重和肥满度的绝对增长量和相对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低于不添加组(P<0.05),而其它两组各指标与不添加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饥饿对星斑川鲽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19±1)℃、盐度32±1的条件下,对相同规格体质量为(26.02±0.30)g的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分别饥饿5、10、15 d(设为S5、S10、S15组),恢复投喂20 d。采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星斑川鲽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组织学的影响。形态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变化明显,表现在胃体积缩小,壁变薄;肠管壁变薄变透明,肠系膜因脂肪基本消失而萎缩;肝体积明显缩小,颜色由原来的粉红色变为深黄色。组织结构方面,S5组变化相对较小,而S10、S15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在胃上皮细胞高度减小,细胞界限变得不清晰,胃腺细胞收缩,分泌颗粒减少;肠皱壁高度下降,上皮细胞高度显著降低,纹状缘高度减小甚至消失,杯状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肝组织致密,肝细胞体积缩小,脂质空泡数量减少,细胞界限不明显,排列不规则,细胞内分泌颗粒减少。恢复投喂后,各实验组消化器官形态和组织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恢复投喂结束时,仅S5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S10、S15组均未达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星斑川鲽饥饿耐受时间为5~10 d,超过此范围会对星斑川鲽消化系统组织结构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几种鱼类常用催产剂对锦鲤的催产效果,分别给性腺发育成熟的锦鲤亲鱼注射HCG+LHRH-A2(A组)、PG+HCG+LHRH-A2(B组)、DOM+LHRH-A2(C组)、复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D组)和“双生”牌注射用高效鱼用催产剂(E组)进行人工催产,比较不同外源催产激素对锦鲤亲鱼产卵和排精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催产剂均能在水温20~22 ℃下诱导亲鱼排卵、排精。其中,注射两种复合催产剂的D组、E组催产效果最佳,雌鱼效应时间为11~18 h,催产率均为100 %,平均产卵量分别为(23.93±2.31) 粒/g、(22.62±2.81) 粒/g,受精率分别为(86.44±2.9) %、(85.28±3.2) %,孵化率为(79.44±2.70) %、(78.65±3.10) %;雄鱼24 h内的采精量分别为1 461、1 456 mL,精子的寿命分别为(125.34±8.70) s、(125.26±9.40) s,精子的活动强度分别为(48.31±8.90) s、(47.89±8.40) s,且采精率分别为(69.57±5.25) %、(68.74±4.32) %,产后亲鱼的死亡率均为0。各组精子的寿命、采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A、B、C组精子的活动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基因相对纯和、性状更为优良的锦鲤新品系,采用超大的亲本群体对锦鲤"御三家"进行了三代的体型、体色选育,并在此基础上与荷包红鲤抗寒品系杂交,得到了锦鲤"御三家"抗寒新品系。结果表明:育成的红白锦鲤、大正三色锦鲤新品系F3代中全红鲤所占比例降低了16.3%、21.5%,全白鲤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降低了15.7%、14.5%,淡黑色鲤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降低了8.8%;昭和三色锦鲤的新品系F3代中青黄色鲤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降低了47.2%;各选育品系中畸形鲤所占的比例也较对照组有所降低,新品系F3代中长体型个体占总样本的比例增加到83.6%、79.7%、74.9%。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锦鲤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中氨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在肥水池塘、新水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水泥池、定期换水的水泥池、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的水泥池中进行了锦鲤养殖试验,测定水体中氨氮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间氨氮含量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各组氨氮含量与时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为显著负相关,其余各组为显著正相关。肥水池塘、新水池塘、不换水的水泥池、定期换水的水泥池4个试验组的氨氮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的氨氮含量在鱼种投放后第4天达到最高值0.42 mg·L-1,而后随时间的延长,氨氮浓度处于波动下降的状态。定期投放微生物制剂水泥池的氨氮浓度分别在试验第10天和第20天出现了两个波峰,在第14天和第25天出现了两个波谷,整体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选择锦鲤雌核发育二倍体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声强的超声波对其胚胎孵化、F1代存活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可以促进胚胎发育,使胚体提前出膜,当辐射时间达到10 min时,全部出膜时间缩短了21 h,高峰期孵化率提高了62.96 %;F1代经过60 d的超声波辐射养殖,每天受频率23 kHz、声源辐射声强200 mW·cm-2的超声波连续辐射刺激3 min的试验组鱼,其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7.24 %,特定生长率增加了23.36 %(P<0.01);但每天受频率23 kHz、声源辐射声强400 mW·cm-2的超声波连续辐射刺激3 min的试验组鱼,其成活率比对照组下降了18.97 %,特定生长率减少了15.39 %(P<0.01)。试验初步表明,低频率的超声波辐射对锦鲤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粪便的不同收集方法对锦鲤(体长15.0±2.3 cm)表观消化率测定结果的影响,采用虹吸法、挤压法、后肠取粪法和积粪器法等4种方法收集锦鲤粪便进行了比较试验,并且在采用积粪器法和虹吸法时设置了不同的收集时间。试验结果:(1)摄食结束后的4~9 h为锦鲤排粪高峰期。(2)粪便的不同收集方法和不同收集时间对干物质表观消化率(ADC1)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DC2)的测定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测得的ADC1与在排粪高峰时段内采用积粪器法的一致,而ADC2值则略低;采用后肠取粪法、挤压法收集粪便,测得的ADC1值和ADC2值均低于采用虹吸法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锦鲤排粪高峰期,采用虹吸法收集带有完整包膜的新鲜粪便,是测定锦鲤ADC最科学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