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1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145篇
农学   110篇
基础科学   93篇
  77篇
综合类   773篇
农作物   103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409篇
园艺   150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3篇
  1967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平衡施肥对冬小麦最佳施肥量及施肥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农业部"3414"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因素施肥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及施肥效益的影响,提出氮、磷、钾的最佳用量和配肥比例。结果表明:在喀什地区灌淤土上施氮、磷、钾肥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依次为N>K>P,最佳施N量为14.9 kg/667 m2,P2O5为10.3kg/667 m2、K2O为3.5 kg/667 m2,最佳产量为413.1 kg/667 m2,N∶P2O5∶K2O比例为1∶0.69∶0.24,最佳利润179.69元/667 m2是喀什地区冬小麦理想的施肥配比和施肥效益。  相似文献   
962.
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以及生化方法测定背瘤丽蚌软体部的营养及生化成分,结果显示:背瘤丽蚌软体部中水分含量为79.12%,粗蛋白质含量为10.45%,粗脂肪含量为1.32%,灰分含量为1.46%。软体部中所测到的17种氨基酸总量为42.10%(干物质),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占17.08%,非必需氨基酸占21.80%,鲜味氨基酸占16.94%。软体部中含有27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9.46%,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3.91%,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6.20%,矿物质元素中磷、钙、铁含量较高,分别为2141.05、1 621.67、1096.00 mg/kg。试验结果表明,背瘤丽蚌软体部的营养组成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3.
由于矿用自卸车的悬架结构形式特殊,研究车辆抗制动纵倾性的传统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解决其“制动点头”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性面和力矩中心为基点,进行悬架平跳试验仿真和整车直线制动仿真,得到了车轮着地点运动轨迹、悬架纵向角刚度等相关参数,进而得到了整车的纵向稳定性系数.并以其为目标函数,以悬架参数为优化变量,对矿用自卸车纵倾性进行优化.优化后的仿真结果表明,悬架的纵向稳定性系数提高了19.04%,前悬架的点头量和车身俯仰角则分别减小了18.23%和15.25%.该矿用车自卸车的“制动点头”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64.
有机肥对盐碱土蓖麻苗生长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有机肥对于盐胁迫下蓖麻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淄蓖麻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2个盐碱土梯度(0.11%和0.19%)和3种有机肥(蚯蚓肥、菌肥和农家肥)对蓖麻苗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及生物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了蓖麻苗高、功能叶叶面积和单株干鲜重,并降低了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POD和SOD的活性等;有机肥对蓖麻苗生长影响显著,施用蚯蚓肥的蓖麻苗的株高、地茎粗、功能叶叶面积、单株鲜干重较大,保护酶活性较大,叶绿素a、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施用蚯蚓肥和菌肥的蓖麻苗根系比重较大,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较高.有机肥尤其是蚯蚓肥对盐胁迫下蓖麻苗的生理生态都有很好调控作用,更有利于促进盐碱土上培育蓖麻壮苗.菌肥对促进壮苗也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965.
接种蚯蚓对盐碱土养分、土壤生物及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施用牛粪的盐碱土中分别接种15和30条蚯蚓,以不接种蚯蚓为对照,进行了6个月的温室培养,旨在研究接种蚯蚓对盐碱土养分、土壤生物及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蚯蚓增加了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则显著降低.接种蚯蚓并未显著增加植被的生物量,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线虫丰富度及螨虫丰富度.接种蚯蚓改变了线虫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富度和螨虫各亚目的相对丰富度,但未显著影响土壤中细菌、线虫及螨虫的多样性指数和均一度指数.在盐碱地中接种蚯蚓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特性,是巩固盐碱地改良效果、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66.
967.
在广东省湛江市2个不同类型的立地上进行木麻黄无性系选择试验,调查分析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和抗逆性。结果表明:湛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东里6、南山杂2和南山2无性系优于对照,适于在有机质丰富的沙质砖红壤立地造林。东海林场的105、东里12、东里6、平2、南山杂5和东里10无性系优于对照,适于在沿海滨海沙土立地造林。在不同造林地表现均优的只有东里6,其生长表现最好,适应范围最广,抗逆性较强。  相似文献   
968.
正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当前社会已进入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对我们方便快速管理社会各项事务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便利,同时也对我们驾驭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我们依托最新的全国农村土地确权数据、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全国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数据三大数据库,利用当今最先进的3S技术(GPS、GIS、RS),  相似文献   
969.
【背景】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是小麦的野生近缘植物,是世界公认的十大恶性杂草之一,可安全有效防除节节麦的除草剂品种很少,目前只有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甲基二磺隆作为苗后茎叶处理剂能够应用,该药剂在小麦田应用多年,部分区域发现效果下降,这可能与抗性有关。【目的】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节节麦扩散蔓延规律以及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水平和抗性机理,为制定山东省冬小麦田节节麦精准区域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2009—2010、2013—2014、2018—2019年3次田间调查节节麦在山东省冬小麦田的分布,分析其扩散蔓延规律,室内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62个节节麦种群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水平,对中等抗性种群进行靶标基因序列检测。【结果】节节麦在山东省冬小麦田10年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分布区域逐渐扩大,相对优势度逐渐增大。2009—2010年度,节节麦主要分布在山东西北平原区、中部山区和北部滨海区,平均相对优势度为3.18,在所有杂草中位列第8位;2013—2014年度,节节麦已在山东西北平原区等5个区域广泛分布,平均相对优势度达到7.33,位列第5位;2018—2019年度,节节麦在山东省全境大面积发生,平均相对优势度为11.38,位列第4位。62个节节麦种群中有20个种群对甲基二磺隆产生一定程度的抗性,这些抗性种群分布在节节麦发生早且用药时间长的西北平原区、西南平洼区和中部山区,其他区域未见抗性种群。其中低抗、中抗种群分别为16个(相对抗性指数在5.00—10.00)、4个(相对抗性指数在10.00—15.00),分别占种群总数的25.81%和6.45%,最高相对抗性指数达到12.63,无高抗种群。对4个中抗种群进行靶标位点突变测定,未检测到位点突变。【结论】节节麦已在山东省7大种植区域大面积分布,且分布区域和相对优势度逐年提高。未有对甲基二磺隆高抗的节节麦种群产生,但已有32.26%种群产生低等或中等程度的抗性,未检测到靶标位点突变,可能是代谢酶引起的非靶标抗性。生产中应避免过分依赖甲基二磺隆进行节节麦防控,建议推广深翻、土壤封闭和苗后茎叶处理相结合的节节麦综合防控策略,延缓节节麦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970.
明确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后续人工饲料的改进提供借鉴。以4组人工饲料(人工饲料A、B、C、D)和1组对照组饲喂七星瓢虫成虫,并对其寿命、取食、交配和产卵能力进行研究。4组人工饲料的区别主要是昆虫蛋白来源的不同,人工饲料A为黄粉虫蛹,人工饲料B为蜂蛹,人工饲料C为蚕蛹,人工饲料D也为蜂蛹。人工饲料D为干粉饲料,其他3组都为糊状饲料,对照组以豆蚜饲喂。与对照组相比,4种人工饲料饲喂的七星瓢虫60天后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人工饲料D存活率最高。人工饲料A和人工饲料D有产卵现象,但显著低于对照组;人工饲料A饲喂的成虫孵化率高于对照组。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4种人工饲料饲喂的七星瓢虫取食频次和交配频次都基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种人工饲料饲喂的成虫的交配频次略低于对照组。人工饲料D饲喂七星瓢虫成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