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8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北方风沙区油莎豆防风固沙技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亦称油莎草,属一年生莎草科莎草属植物,其具有防风固沙及地力培育等生态修复功能,是一种脆弱生态系统生物修复先导植物。本文系统总结了油莎豆留茬覆盖技术、带状间隔免采收全株覆盖技术、油莎豆与豆科植物间作轮作模式、灌-草-豆立体生态种植模式等多种以油莎豆为主体的防风固沙技术与模式,为北方风沙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2.
水资源不足是限制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关键生育期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而适时适量灌水不仅可有效降低干旱胁迫的危害,而且有助增强小麦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针对小麦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需水特性合理灌溉,是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阐述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光合效应、养分吸收积累、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在小麦节水灌溉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环节,试图为我国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及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53.
检测了编号为M1、M2、M7、M8、10#羊肚菌菌丝体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胞外酶的活性及培养液中糖与蛋白质的含量,同时观察了菌丝体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菌丝体生长情况各不相同,10#在菌丝片的产生及菌丝成团最早,依次为10#M8M7=M2M1;与碳水化合物降解相关的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发酵的第2~3天出现第1个峰值,并于第6天出现第2个峰值,且第1个峰值大于第2个峰值;在整个培养期内漆酶、愈创木酚酶、蛋白酶均有活性,产酶高峰也不尽相同;蛋白质、糖含量随时间变化且与酶活力相关。  相似文献   
54.
本研究以陕北狗头枣为试验材料,对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狗头枣生物碱工艺进行优化,并对狗头枣生物碱的抗氧化性进行分析。试验设计主要包括: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设计、抗氧化分析试验。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再利用生物碱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测定其抗氧化性。利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狗头枣中的生物碱最佳工艺为:料液比为1∶12,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为2.5 h;且狗头枣生物碱对DPPH有良好的清除作用。通过对狗头枣生物碱的抗氧化性研究,有利于我们未来对狗头枣的药用价值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大的种植户增收增产,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将科研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5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痕量灌溉不同埋深和水量对棉花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共设置CK(膜下滴灌)、T_1、T_2、T_3、T_4、T_5(埋深30 cm,水量分别为3 600、3 300、3 000、2 700、2 400 m~3/hm~2)、T_6、T_7、T_8、T_9、T_(10)(埋深40 cm,水量同上)、T_(11)、T_(12)、T_(13)、T_(14)、T_(15)(埋深50 cm,水量同上)等1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和隶属函数结合分析不同处理棉花15个农艺性状显示,皮棉产量、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伸长率和马克隆值可综合评价其性状,不同处理下主要性状隶属函数平均值排序为CKT_(11)T_4T_1T_2T_6T_(12)T_8T_3T_(13)T_9T_(15)T_7T_5T_(14)T_(10)。表明灌水量为3 600 m~3/hm~2,膜下滴灌综合效果大于痕量灌溉,痕量灌溉管道埋深效果50 cm30 cm40 cm。从节水层面来看,痕量灌溉管道埋深30 cm,灌水量2 700 m~3/hm~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6.
为了系统地研究象草茎叶中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以N51象草为试验材料,测定了象草茎秆倒数第一、第三、第五节间以及倒数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和第九叶片的木质素含量及相关合成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成熟象草中,木质素含量在茎和叶垂直的空间结构中由上到下逐级递增。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显示,不同木质素合成基因的表达表现出了组织特异性,叶组织的COMT、C3H和HCT4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茎组织,如COMT在倒五节间的表达量最高,约为叶片中表达量的6倍,而4CL和F5H基因在叶组织中却显著高于茎组织,如4CL在倒九叶的表达量最高,约为倒一节间表达量的14倍。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茎秆中的木质素含量与F5H、HCT4以及CCoAOMT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与C3H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而叶片中的木质素含量与4CL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C4H、COMT、HCT4以及CCR基因的表达呈负相关。该结果可以说明不同的木质素合成酶在不同的组织中呈现表达差异,并且在不同组织中,合成的主要木质素也不同。  相似文献   
57.
对人工养殖大鲵发生的“赤皮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鉴定出该病的致病菌为Ⅰ-型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发病大鲵表现症状为全身肿胀,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菌株对链霉素、氯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鱼病康-I”均高度敏感。伤口涂抹氯霉素软膏和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治疗发病大鲵,每天剂量为15mg·kg-1,7d后完全治愈,治愈率为93.4%.养殖中饵料加入“鱼病康-I”,可防治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氮肥施用下青贮玉米田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特征,为内蒙古中部青贮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种星青饲1号”为供试材料,设置0(N0)、120 (N8)、180(N12)、240(N16)、300(N20)和360(N24) kg hm-26个氮肥梯度,系统分析2018~2019年不同处理青贮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在5个生育期和0~40 cm土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了青贮玉米产量对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青贮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施氮处理、生育期于0~40 cm土体中存在显著差异(P <0.05),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青贮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呈“抛物线”型变化,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最高。相比0~20 cm土层,较深的土层增加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同时降低了脲酶(UA)活性。增施氮肥有效促进蔗糖酶(IA)、碱性磷酸酶(APA)、脲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增加,且施氮量为240 kg hm-2(N16)时集中呈现出酶活性及产量峰值。2018年与2019年N16处理玉米生物鲜重分别较其他处理高出了8.07%~65.88%和7.11...  相似文献   
59.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植物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参与木质素、类黄酮和花青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本研究以‘N51’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3′RACE和hi-Tail PCR的方法,对PAL基因进行克隆,得到PpPALcDNA序列2429bp以及DNA序列全长3907bp。PpPAL编码的蛋白包含720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GTITASGDLVPLSYIAG苯丙氨酸解氨酶保守活性基序。运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PpPAL基因cDNA序列与玉米(Zea mays L.)ZmPAL的相似性最高为94%,与其他禾本科植物也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在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中,PpPAL与ZmPAL遗传距离最近,并与其他禾本科植物PAL聚为一类。PpPAL蛋白的三维结构模型显示,PpPAL蛋白具有典型的"海马状"结构,表明PpPAL是典型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家族,对木质素的合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为解析低温冷害下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选择‘济麦22’和‘皖麦52’为试验材料,在安徽省蒙城县和太和县同步开展不同播期[早播(10月3日)和适播(10月15日)]和播量[N1(6×104株·666.7m?2)、N2(10×104株·666.7m?2)、N3(14×104株·666.7m?2)和N4(18×104株·666.7m?2)]互作试验。田间冷害和籽粒灌浆过程的调查结果表明,‘济麦22’和‘皖麦52’早播时冷害致灾严重,‘济麦22’抗寒性强于‘皖麦52’;同一播期下,2个品种单粒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济麦22’相应处理单粒重均高于‘皖麦52’,同一品种随播量增加单粒重呈降低趋势。利用Matlab编程获取小麦籽粒Richards方程的灌浆次级参数,不同播期之间各参数存在一定规律性,其中,起始势(R0)、平均灌浆速率(Vmean)、中期灌浆时间(T2)、前期籽粒灌浆速率(Vp1)和中期灌浆速率(Vp2)以适播处理较高,前期灌浆时间(T1)、后期灌浆时间(T3)和后期灌浆速率(Vp3)以早播处理较高,即早播小麦受低温冷害致灾严重。相同播期条件下,2个品种随播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播量增加T1和Vp3逐渐增加,R0、Vmean、T2、T3、Vp1、Vp2和最终干重(Wmax)则呈降低趋势;品种间表现为‘济麦22’的Vmean、T2、T3和Vp1较高,‘皖麦52’的R0、T1、Vp2和Vp3较高。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早播条件下,与单粒重关联性较高的参数有T2(0.871 1)、T3(0.809 6)、Vmean(0.777 5)和Vp2(0.761 6);适播条件下,与单粒重关联性较高的参数有T2(0.906 1)、R0(0.873 8)、Vmean(0.837 2)和Vp2(0.805 6)。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春季低温冷害发生时,无论在早播还是适播,起始势对单粒重均具有积极的正效应;灌浆中后期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单粒重的增加,而灌浆前期时间的增加则具有负效应;前期和中期籽粒灌浆速率的提高有利于单粒重的增加,后期籽粒灌浆速率则具有负效应。因此,提高灌浆起始势和延长中后期灌浆时间对增加籽粒干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