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39篇
  40篇
综合类   228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199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21.
动物免疫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举措.导致动物免疫失败的因素很多,某奶山羊口蹄疫免疫失败原因,笔者对导致动物免疫失败的因素进行逐一排查,并分析了免疫失败,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2.
侯建伟  索全义  段玉  赵沛义  张君  景宇鹏 《土壤》2017,49(5):963-968
为明确不同炭化条件下沙蒿生物质炭的有机组分、炭化过程和降解特性。于不同炭化条件下无氧炭化制备沙蒿生物质炭并进行沙地封存。结果表明:H、O和N元素的质量分数及H/C、O/C和(N+O)/C均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炭化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升温速率对其无显著影响。而C则呈相反趋势且均在炭化温度600℃、炭化时间60 min以后基本达定值,上述指标(H、O、N、H/C、O/C、(N+O)/C和C)的稳定值分别约为29.3 g/kg、79.8 g/kg、11.2 g/kg、0.40、0.07、0.08和879.7 g/kg。生物质炭的降解速率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炭化时间的延长和施用量的增大而降低,其半衰期为2~12年。综上,沙蒿的炭化既是有机组分富碳、去极性官能团的过程,同时也是芳香性增强、亲水性和极性减弱的过程,施用量和炭化温度是影响生物质炭降解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3.
马建  张君  王鑫雨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00-6001,6010
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质,以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分析了农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激发和提高农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并分析了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4.
平衡施肥对油用向日葵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配合施用NPK肥对油用向日葵(油葵)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的影响,在河套灌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NPK肥均有增产效果,且氮肥钾肥磷肥;1 kg N、P2O5和K2O分别增产葵花籽2.3、2.7和7.2 kg,施用N、P2O5和K2O养分利用率分别为24.4%、10.5%和50.1%,生产100 kg油葵籽实吸收N、P2O5和K2O分别为5.02、1.62和7.64 kg。干物质和NPK养分积累均表现为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的"S"生长曲线变化规律,可用阻滞方程y=k/(1+aebx)进行模拟。油葵全株吸收的K最多,N次之,P最少,出苗后70 d是养分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的转折点,收获时N和P主要集中在籽实中,K主要分配在茎秆中。  相似文献   
125.
近十几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并未遏制住农作物病虫为害的上升趋势.相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杀死天敌,诱发害虫抗药性,造成病虫再猖獗.因此,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6.
作物株型相关性状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株型是通过对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籽粒填充物的储藏的影响进而决定产量的综合农艺性状,而株高、分蘖数、分蘖夹角和叶夹角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关于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机理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利用这些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改良株型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7.
植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是一个复杂且精准的网络系统,一般包括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二个层次。转录水平的调控发生在基因表达的初期,是许多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方式。在此调控过程中,被称为转录因子的蛋白质特异结合到靶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上,控制着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植物生长发育、物种起源和逆境胁迫应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遗传基础。由于转录因子的重要作用,人们对其作用机理的理解也日渐深入。根据近期的研究进展,本文就转录因子在植物驯化、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方面的工作进行概括梳理,希望读者对此领域有一个比较深入和系统的认识,同时也能为挖掘具有关键功能的转录因子,提高重要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效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8.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运输、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演进过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业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9.
种植制度对阴山北麓马铃薯种植区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马铃薯带状间作长期定位试验,测定了生育期内马铃薯与草谷子间作轮作(P-M)、间作连作(P+M),马铃薯与油菜间作轮作(P-R)、间作连作(P+R)地块10cm地温,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地温日变化呈明显的正弦曲线变化规律,轮作在6:30-9:00达最低温,16:30-18:00达最高温.相同生育期内轮作与连作比较,其平均最高、最低地温出现早0.5 ~1.5h,日较差大0.6 ~3.5℃.种植制度对日平均地温和积温的影响在不同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苗期和块茎形成期,受不同前茬影响,轮作的平均地温和积温高于连作,与不同作物间作的处理间差异很小;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P-R的地温最低,P-M的最高.马铃薯块茎产量与全生育期日较差、生育前期的平均地温和日最高温、生育后期的日最低地温呈显著正相关.可见,提高苗期地温、增大各期日较差是轮作马铃薯高产的重要原因;与株高冠幅较大的油菜间作可以减少高温伤害,但在冷凉地区,与草谷子等低矮作物间作更容易获得充足的热量,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30.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繁殖体况的母牦牛在补饲的基础上,分别从营养、隔离断奶、激素选择考察影响母牦牛繁殖率及同期发情处理效果。选用青海省环湖地区480头5~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按照试验要求将母牦牛分成不同的试验组别,采用相同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通过不同程度的补饲,补饲组与对照组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