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运用水稻叶龄模式群体基本苗计算公式,对黄淮地区优质水稻圣稻30l的群体密度与产量形成及品质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依照公式计算的标准密度群体不仅在产量形成、个群体生产力、生长动态及抗倒伏性能等方面均表现了较好的综合优势,同时在米质性状上也保持较好的协调关系,由此初步明确与公式运用相关的参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相适应的公式运用技术。  相似文献   
42.
调查分析了山东省直播稻发展现状;分析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适宜直播种植的品种;气象风险多、抗灾能力弱;田间管理粗放,栽培技术不配套;农民种植盲目性大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提出四项发展对策,即:重视直播稻品种选育;加强直播稻配套技术研究;加强直播稻科技推广服务及政策引导;实现直播稻栽培技术与农机农艺相配套等。  相似文献   
4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直播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直播栽培过程中的品种选择、播种、整田、大田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要求,形成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水稻直播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4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圣稻13和圣稻14的条纹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圣稻13、圣稻14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培育抗条纹叶枯病的粳稻新品种及新种质。【方法】以感病品种圣稻13、圣稻14为受体,以抗病品种镇稻88及高代抗病品系圣稻519为抗条纹叶枯病基因供体,采用自交改良和回交改良2种方法,利用与Stv-bi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H11-8、H11-12和H21进行辅助选择,结合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及农艺性状分析,将Stv-bi(或其等位基因)转移到圣稻13、圣稻14品种中,培育抗条纹叶枯病品种。【结果】通过2个自交混选群体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多份稳定抗条纹叶枯病材料;通过回交改良,获得携带Stv-bi的圣稻13回交稳定品系E01、E13、R107等6个。【结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显著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建立了抗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为今后开展抗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45.
几个水稻品种的耐盐性鉴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类型和地区的6个水稻品种在大田条件下人工加盐进行品种耐盐性试验。结果表明,可能的耐盐能力为IR36〈R998〈辽粳杂〈圣稻14〈汉盐优1号〈扬两优6号。  相似文献   
46.
山东省水稻抗条纹叶枯病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山东省水稻条纹叶枯病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山东省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的研究现状,指出山东省应进一步加强水稻抗条纹叶枯病育种研究的力度,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加快育种进程,以不断满足生产需求和提高对突发病虫害的抗灾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47.
水稻新品种圣稻1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圣稻15是山东省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谱法育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病性与抗逆性强等特点,2008年4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8.
耐低温发芽水稻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种子在低温条件下的萌发活力决定了其田间出苗能力,与直播技术密切相关,并最终决定水稻的产量。本研究以114份水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以14℃低温条件下17天的发芽率为评价指标,将种质资源耐低温发芽能力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筛选到鲁粳1号、辐香1号、旱稻白芒、早桂选、87-45、IR36、津辐1号、60-7共8份耐低温发芽能力强的种质材料,为培育低温发芽能力强、适宜直播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9.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土壤磷素及水稻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基于1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了无肥对照(CK)、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C)、NPK化肥配施(NPK)、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NPK+C)、减量施肥(F+1/2C) 5个处理,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P素肥力指标和水稻植株P含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P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对土壤P素的吸收利用,对20~40 cm土壤P素肥力影响不大。NPK化肥配施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108.8%和31.9%,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显著。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NPK化肥配施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84.3%和19.4%,土壤P素活化系数达到2.96,差异显著,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稻谷除外)差异显著。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P素肥力指标、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均不显著。减量施肥处理与NPK化肥配施相比,土壤肥力性状无明显差异,植株中P含量略有下降,稻谷中P含量差异不显著。施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明显改善了土壤P素肥力性状,提高了土壤P素活化度,促进了水稻对P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