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15篇
综合类   25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研究绵羊(Ovis aries)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A,TrkA)基因组织表达特征及其SNPs与产羔性状的关联性,本研究以TrkA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qRT-PCR分析其在湖羊心、肝、脾、肺、肾、瘤胃、十二指肠、背最长肌、脂肪、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等12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DNA混合池测序和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等技术检测TrkA基因在963只有产羔记录湖羊(n=526)和小尾寒羊(n=437)群体中的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性状的关联性.结果表明,TrkA基因在卵巢、肺和肝脏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在心脏中次之,在背最长肌、瘤胃、脂肪、下丘脑、垂体、脾、肾和十二指肠间表达量较低.通过DNA池测序和RFLP分析,在TrkA基因的内含子9和14分别检测到NC_019458.2:g.105281586C>T和NC_019458.2:g.105284246G>C两个突变.在NC_019458.2:g.105281586C>T位点,小尾寒羊和湖羊群体中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T和TT型,其中CT为优势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在该位点,湖羊群体遗传杂合度(heterozygosity,He)和遗传纯合度(homozygosity,Ho)均为0.50,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allele numbers,Ne)为1.99;小尾寒羊He=0.51,Ho=0.49,Ne=1.95;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均为0.37,且在小尾寒羊群体中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NC_019458.2:g.105284246G>C位点上同样检测到GG、GC和CC三种基因型,其中GC为优势基因型,C为优势等位基因;该位点在湖羊群体He和Ho均为0.50,Ne=2.00;小尾寒羊He=0.49,Ho=0.51,Ne=l.96.PIC均为0.37;x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湖羊群体在该位点显著偏离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多态位点与绵羊产羔数的关联性分析表明,NC_019458.2:g.105281586C>T与湖羊和小尾寒羊的产羔数显著相关(P<0.05),而NC_019458.2:g.105284246G>C突变位点仅与湖羊的产羔性能显著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TrkA基因可作为绵羊产羔性状早期筛选的候选基因,其SNPs可为绵羊繁殖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9个微卫星基因座在太行黑山羊中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9个微卫星标记研究太行黑山羊的遗传多样性,为地方山羊品种的选种、选育及保种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选取位于绵羊第6号染色体上与高繁殖力主效基因FecX和FecB紧密连锁的7个微卫星基因座(TGLA68、OarAE101、BM1329、LSCV043、BM143、OarHH55、GC101)和第4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基因座OarHH35及第8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基因座BM1227,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黑山羊中的9个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到69个等位基因,平均为7.67个;9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81,每个微卫星基因座的PIC>0.5,9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分别为5.24、0.81。由此表明,9个微卫星标记均具有高度多态性,可用于太行黑山羊的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43.
本文主要采用包衣机来进行肥料的包膜,并对其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参数,如包衣机倾角、转速、包膜时间、用量等进行了确定。  相似文献   
44.
为促进萝卜种质资源保存以及萝卜品种改良,分别以白萝卜品种734、理想大根、大将军、黄州萝卜和红萝卜品种红宝、红园、七叶红、262和一尺红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对上述萝卜地方品种以及常规品种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首先对上述萝卜材料的田间性状(叶型、皮色)进行了观察,进而利用筛选得到的9对SSR(微卫星DNA,简单重复序列)引物对上述萝卜样品进行检测。结合电泳条带和NTSYS软件对九种萝卜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9个品种之间被分为两大类群,类群一包括除七叶红之外的8个品种,且每个品种在不同的相似系数间表现出了多样性,类群二则仅包括七叶红。第一个类群内又有两个明显的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包括理想大根、724、大将军、黄州萝卜4种,其皮色表现为白色;另一个分支包括一尺红、红宝、262和红园4种,其皮色表现为红色,与田间观察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45.
地表微地形测量是地表粗糙度定量化的基础,对地表形态动态监测和土壤侵蚀过程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链条法、照相机法和无人机法,选取常规人工降雨土槽和野外径流小区,设置裸地和植物根系2个处理,分别测定其地表糙度。结果表明:(1)链条法、照相机法和无人机法测定的平均弯曲性指数分别为0.257,0.219,0.248,与标件实际平均弯曲性指数0.242偏差小于<10%;其中链条法测定的弯曲性指数整体偏大(6.2%),照相机法测定的弯曲性指数整体偏小(-9.5%),无人机法测定的弯曲性指数略有偏大,但误差仅为2.5%。(2)裸地土槽细沟较深,链条法和照相机法测定结果与实际不符,无人机法测定结果与实际较为一致,链条法和照相机法相对无人机法均偏小了50.0%和40.3%;有根系土槽链条法测定结果与实际不符,照相机法和无人机法测定结果与实际较为一致,链条法相对于照相机法和无人机法均偏小了48.2%和57.8%。(3)受地形因素限制,照相机法无法测定径流小区地表糙度;对于裸地和有根系小区,无人机法测定结果与实际较为相符,而链条法测定结果与地表起伏不一致,链条法相对于无人机法测定的地表弯曲性指数分别偏大了28.6%和24.8%。总体而言,立体摄影测量能有效地反映地表糙度,但受拍摄高度和地形因素的限制,照相机法测定结果会存在低估或使用受限,无人机法测定结果相对稳定;受人为操作和本身测定过程误差的影响,链条法测定结果偏差相对较大,但对于立体摄影测量无法测定的立地环境,链条法仍可作为地表糙度测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为明确引起板栗黄化皱缩病(Chinese chestnut yellow crinkle,CnYC)的病原菌及分类地位,探索一套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田间打孔吊袋输液的方法筛选农用抗生素.结果 表明:引起板栗黄化皱缩病病原菌为Candidatus P...  相似文献   
47.
阐述了沂蒙山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基本情况和保护区的“分区”情况,并就沂蒙山国家级中华蜜蜂保护区“四区”分类管理不到位、“闭锁繁殖”存在近亲繁殖弊端、遗传资源“种质”保护意识不强、中华蜜蜂保护区管理执法难的4点问题,提出核心区内重点保护蜜源植物和清退外来蜜蜂,缓冲区边缘和适养区内探索“多点分散”保种模式。适养区内夯实沂蒙山中华蜜蜂“沟峪型”保护模式,突出“本土引种”和生产“成熟蜜”,隔离区内重点在“清退外来蜂种”的执法等5点建议。  相似文献   
48.
本文对微卫星基因座BMS1248和MAF70在太行黑山羊中的遗传多样及其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微卫星座位在太行黑山羊中共检测到18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2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7.746和0.869。微卫星基因座BMS1248在太行黑山羊中基因型123/123 bp可能与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呈正相关。微卫星基因座MAF70在太行黑山羊中基因型155/155 bp可能与体重、基因型165/192 bp与体高呈正相关。研究推测在2个基因座上存在对相关生长性状具有正效应或负效应的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49.
化肥的施用是农业生产领域土壤可持续利用及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meta分析评估施用化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有机氮、全氮含量的影响。通过筛选共纳入47篇文献包含128个对照研究,共收集128份化肥组(NPK)和对照组(CK)土壤数据。Meta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化肥可以显著影响平均质量直径(MWD)(P<0.05)、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含量(P<0.05)、显著增加土壤全氮(STN)含量(P<0.05)。漏斗图分析表明研究仅存在少量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表明,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由此可见,施用化肥可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改善土壤肥力有潜在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0.
从种传病毒主要类型及特点、病毒在种子组织中定位技术、种传病毒研究策略及进展和种子处理措施等方面对病毒种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建议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技术引入到种传病毒研究领域,提高病毒在种子中定位的精确性;同时,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分析病毒种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