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61篇
畜牧兽医   10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运用微卫星技术分析中国地方鸡品种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12个地方鸡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基因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以及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鹿苑鸡平均基因杂合度最高,为0.5929,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茶花鸡平均基因杂合度最低,为0.3514。各地方鸡品种模糊聚类结果显示:乌骨鸡与斗鸡先聚在一起,然后依次与狼山鸡、大骨鸡、萧山鸡、油鸡、鹿苑鸡5个兼用型地方鸡品种聚为一类;茶花鸡与藏鸡先聚在一起,然后与仙居鸡、白耳鸡2个蛋用型鸡品种聚为另一类;固始鸡自成一类。  相似文献   
62.
部分地方鸡品种体量及生态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11个地方鸡品种的体尺、体重和生态特征的资料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单独对6项体量指标进行聚类的结果表明:我国11个地方鸡种大致可以分为大型鸡、中型鸡和小型鸡3类;多元统计分析12项指标的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选取前3个特征值作为3个主成分(占总信息量的88.659%),根据各品种的前3个主成分值计算相似系数,并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地方鸡品种可划分为高海拔型和低海拔型两类,这说明了生态因子亦是品种分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3.
本文拟对EDTA法、蛋白酶K法和NaOH法去除鸡蛋壳壳膜及表面角质层的条件进行优化并比较,以期获得分离蛋壳有机层和矿化晶体层的有效方法。通过SS-550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EDTA法中以5%EDTA处理鸡蛋壳30min的效果相对较好,能去除蛋壳内膜及尽可能多的外膜,但是表面角质层的去除效果较弱;蛋白酶K法中以50μg/mL蛋白酶K孵育鸡蛋壳48h的效果相对较好,能完全去除表面角质层和蛋壳内膜,但蛋壳外膜尚不能彻底去除干净;而NaOH法中则以2%NaOH于99℃中煮鸡蛋壳17min的效果最理想,既能彻底去除壳膜又能完全去除表面角质层。3种方法相比,去除鸡蛋壳壳膜及角质层的理想方法是于99℃的2%NaOH中煮17min。  相似文献   
64.
3个基因SNPs及基因聚合对白耳鸡产蛋数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GH、POU1F1和PRL基因作为影响鸡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以白耳鸡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GH 、POU1F1和PR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这3个基因的单基因以及聚合基因型对白耳鸡72周龄产蛋数影响.结果表明:GH 、POU1F1和PRL基因均对白耳鸡72周龄产蛋数的差异产生影响,与鸡的产蛋数存在关联,AA、CC、EE型为优势单基因型;优势单基因型两两聚合的遗传效应高于优势单基因型的遗传效应;3个优势单基因型聚合(AACCEE型)遗传效应又高于优势单基因型两两聚合的遗传效应,因此我们推断可能聚合的优势单基因型越多,对白耳鸡72周龄的产蛋数影响效应越大,所以可以尝试利用聚合基因型对白耳鸡的72周龄产蛋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65.
5个地方鸡种肌肉脂肪酸相对含量比较及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地方鸡品种白耳鸡(BAI)、狼山鸡(LAN)、萧山鸡(XIS)、北京油鸡(YOU)、泰和乌骨鸡(TAI)为研究对象,比较品种间13项肌肉脂肪酸组成指标的相对含量的差异,并对13项脂肪酸组成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泰和乌骨鸡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44.96%),其次为狼山鸡(43.26%)、北京油鸡(38.98%)、萧山鸡(38.56%)、白耳鸡(34.40%),其中泰和乌骨鸡、狼山鸡与白耳鸡相对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白耳鸡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63.99%),其次为北京油鸡(59.76%)、萧山鸡(59.45%%)、狼山鸡(55.34%)、泰和乌骨鸡(54.43%),其中白耳鸡与泰和乌骨鸡、狼山鸡相对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白耳鸡的必需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6.76%),且与狼山鸡(3.84%)、泰和乌骨鸡(4.17%)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萧山鸡(5.98%)、北京油鸡(6.7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获得的前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全部变异的94.865%,其中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总变异的58.632%、22.479%和13.754%.将5个地方鸡种归入三大类,萧山鸡、狼山鸡和北京油鸡聚为一类,白耳鸡、泰和乌骨鸡分别形成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66.
 研究采用PCR SSCP方法检测白耳鸡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区域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并分析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90日龄胸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联。结果在A-FABP基因外显子1和H-FABP基因内含子2处分别检测到C51T和C1523T突变,突变均产生3种基因型(TT/TC/CC),各等位基因频率均处于H-W平衡状态。关联分析和基因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多态位点与胸肌IMF含量显著相关(P<0.05),A-FABP基因和H-FABP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白耳鸡胸肌IMF含量的加性效应分别为0.265和0.207,显性效应分别为0.042和0.021,主效应指数(MEI)分别为8.99%和6.93%。TT为两种有利单基因型,对胸肌IMF含量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率(CP:8.23%,6.17%,P<0.05),其对应的个体胸肌IMF含量为3.350%和3.286%。两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TT/TT的胸肌IMF含量为3.660%,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聚合个体(P<0.05)。  相似文献   
67.
以鸡氨基咪唑氨甲酰核苷酸转甲酰基酶/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基因(PURH)为影响肌肉肌苷酸(IMP)含量的侯选基因,以鸡(Gallus gallus)5个品种为材料,采用PCR-SSCP与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PURH基因所有外显子及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URH基因在白耳鸡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共发现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为外显子9中的A8023T突变和外显子16中的T17446C突变,仅T17446C位点的多态性与肌肉肌苷酸含量存在显著的关联,两个位点单倍型的效应要高于单个基因型的效应,推测PURH基因可能是影响IMP含量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以单倍型作为鸡肉质性状的潜在的分子标记更有优势。在白耳鸡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中均检测到PURH mRNA的表达,其表达量呈明显的时序性变化,提示PURH基因的表达对肌苷酸的沉积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我国部分地方鸡种羽型伴性遗传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地方部分地方鸡种泰和鸡,仙居鸡,固始鸡,萧山鸡,油鸡,狼山鸡(N系)等进行了羽性伴性遗传观察,结果表明,泰和鸡,仙居鸡为快羽型,固始鸡,萧山鸡,油鸡为羽羽型,狼山鸡(N系)为快慢羽型。这些鸡按快慢伴性遗传配套杂交,F1代均能自别雌雄。  相似文献   
69.
对我国部分地方鸡种泰和鸡、仙居鸡、固始鸡、萧山鸡、油鸡、狼山鸡(N系)等进行了羽性伴性遗传观察。结果表明,泰和鸡、仙居鸡为快羽型,固始鸡、萧山鸡、油鸡为慢羽型,狼山鸡(N系)为快慢羽型。这些鸡种按快慢羽伴性遗传配套杂交,F1代均能自别雌雄。  相似文献   
70.
肉用仔鸡的宰前饲养管理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张学余人们对肉仔鸡不仅要求生长快,而且要求鸡肉既要营养价值高,又要味道鲜美,因此,对肉仔鸡宰前的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关键。1.日粮肉仔鸡后期生长速度较快,日粮应含较高的能量和适当的蛋白质。4周龄后,饲粮代谢能为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