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三、杀青机械 乌龙茶杀青亦称炒青,其原理与绿茶杀青相同。目的是利用高温迅速破坏做青叶中的酶活性,固定做青品质,散发部分水分,同时通过热化学作用去除“青叶”中的青草气,并发展香气。目前乌龙茶杀青多采用滚筒杀青机和燃气炒青机。  相似文献   
42.
茶树离体春梢萎凋失水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的水分变化是茶叶品质工艺调控的重要参数指标。为了解茶树离体春梢的萎凋失水特性,本文选用14份茶树品种的春茶鲜叶(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原料,对其在控温控湿(20~22℃、RH35%~45%)条件下的萎凋失水变化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伴随水分的不断散失,不同嫩度茶鲜叶失水速率逐步减小,趋近于匀减速变化;茶树新梢萎凋失水速率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但不同茶树品种新梢失水快慢与采摘嫩度无明显相关性。相同采摘嫩度的茶树品种或名枞鲜叶按失水特性可初步划分为“失水较快”和“失水较慢”两种类型,其中具有亲缘关系品种(茗科1号、金牡丹、黄观音和黄棪)一芽二、三叶的萎凋失水表征基本相似,然而茶鲜叶萎凋失水速率并非完全由茶树品种或名枞的资源特性所决定。  相似文献   
43.
乌龙茶的花色品种(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白鸡冠 白鸡冠虽位居四大名枞之三,扬名却早于大红袍.相传,明代一知府携眷至武夷山上任,下榻于武夷宫.其子感染恶疾,腹胀如牛,请医诊治,不见好转.有一武夷寺僧闻知,赠白鸡冠茶服用,其子病日渐好转痊愈.知府问茶名,僧曰:白鸡冠.后知府离任返京,将此事奏于皇帝,并献此茶.  相似文献   
44.
选用3个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春季一芽二、三叶鲜叶及制成的绿茶和白茶为试验材料,检测其水浸出物(WE)、茶多酚(YPs)、氨基酸类(FAAs)、黄酮类(Fs)、可溶性糖(WSS)、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等化学组分含量及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茶中WE、TPs、儿茶素类含量最低,FAAs、Fs和没食子酸(GA)含量最高;氨基酸组分种类最多,且低含量组分如γ-氨基丁酸(GABA)、酪氨酸(Tyr)和胱氨酸(Cys)等占总量比值最高.鲜叶中可溶性糖(WSS)含量最高.以咖啡碱(CAF)为主的生物碱含量变化较不明显.DPPH清除试验表明,福云6号和福鼎大毫茶品种制成的绿茶清除活性强于其鲜叶和白茶;茶树品种间来看,福安大白茶清除DPPH能力最强.相关性分析表明,DPPH清除能力与TPs和EGCG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说明,同等鲜叶原料制成的绿茶与白茶化学组分含量差异主要体现在FAAs和Fs,其清除DPPH活性能力与TPs和EGCG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5.
环境温湿度调控对茶鲜叶萎凋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并为实现白茶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提供依据。以福鼎大毫茶1芽1~2叶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温度、湿度环境对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和白茶品质特征及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茶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失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存在2个明显的失水速度变化临界点,在萎凋减重率达40%前失水速度较快,40%~70%失水速度明显减慢,70%后失水很慢。在相同温度(25、30或35℃)条件下,随环境湿度的增加,萎凋叶失水速度减慢;在相同湿度(RH 65%、75%或85%)条件下,随环境温度的降低,在萎凋初期(减重率≤30%)失水速度加快,后期失水速度减慢。萎凋温度、湿度条件能有效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进而影响白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在高温低湿(35℃、RH65%)条件下萎凋叶失水速度过快,儿茶素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低,成茶白茶品质特征较不明显;在高温高湿(35℃、RH85%)条件下萎凋失水过慢,儿茶素类明显降低,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增加,成茶易产生"发酵香",降低品质。由此可见,选择中、高温中湿(30~35℃、RH 75%)或中低温(25~30℃)环境调控茶鲜叶萎凋失水速度,可获得品质相对较好的白茶。  相似文献   
46.
福建乌龙茶种质资源极为丰富。通过收集种植分布于闽北、闽东和闽南2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名枞),并调查其幼苗次年春梢生育状况,结果表明1芽1叶初展期和驻芽形成期以金锁匙最早、黄棪其次,奇丹最迟;乌龙茶品种(名枞)萌芽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多数品种从茶芽萌长至驻芽形成历时9~15d。金锁匙新梢长势最旺,其次是梅占、金凤凰、黄棪,而佛手、奇丹、水仙的新生芽叶相对较少;各品种(名枞)持嫩性较弱与乌龙茶鲜叶采制标准相符诹栊缕分钟?异性状(金观音、黄观音、金牡丹)在幼苗期存在与成年茶园不一致的鉴定结果,因此在筛选乌龙茶新品种(系)过程中,2~4龄茶苗新梢生育规律及生化分析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7.
提高铁观音产量、品质的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机肥与无机肥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能促进铁观音茶树的速生快长,提高茶叶产量,且能增进成茶品质,产量与品质兼优的施肥组合为N3P、K3RC2或N2P2K2RC3,不同茶龄N、P、K、RC对茶树生长所起的作用不同,纪龄茶树K是茎粗增长的肥料主效因子,成龄茶树,肥料对产量效应以N为大,其次为K;K是成茶品质的肥料主效因子,其次为RC。不同施肥处理对成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和比  相似文献   
48.
覆盖遮荫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夏暑季乌龙茶园覆盖遮荫的生态生理生化效应及其对茶树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后,1)树冠层的白昼平均温度、日极端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显著下降,白昼平均相对湿度和日极端最低相对湿度显著增加。2)夏、暑梢1芽3叶含水率分别增加了4.57%~6.47%和2.24%~2.78%。3)夏、暑梢叶绿素总量及其a、b含量分别提高了41.70%~48.92%和52.38%~91.06%、38.96%~47.25%和 50.94%~72.52%、43.83%~54.58%和67.98%~155.81%;叶绿素a、b比值下降了0.1042~0.1868和1.10~3.54。4)叶片及其表皮层、角质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厚度变薄,叶面积增大,栅/海比值变小。5)茶多酚、粗纤维和咖啡碱的含量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儿茶素品质组份得以优化。6)适度遮荫,可以提高夏暑茶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9.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创办于1935年8月,至今已70周年。7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根据院所领导的部署和茶叶科学、生产发展的需要,先后对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等各大茶类的制茶工艺与技术理论开展多项研究,并取得了多项成果。其中“乌龙茶做青工艺及其设备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茉莉花茶窨制新工艺、设备研究与中间试验”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红茶制作工艺的研究进展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所科技工作者即开始对传统的红茶初制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工夫红茶,…  相似文献   
50.
采用不同时间覆盖遮荫,研究茶园生态效应及对茶树芽梢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后冠层日平均温度比对照下降了0.48℃~1.22℃;夏季冠层平均相对湿度与对照差异显著F=3.71(P〈0.05);暑茶、秋茶新梢含水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0.72%~1.12%,0.16%~1.38%;暑茶净光合速率遮荫处理比对照提高8.78%~28.23%,产量比对照增高22.38%~73.84%,而秋茶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