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6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高原 3 14春小麦新品种在青海省乐都县川水地区突出表现为产量高、品质优、落黄好 ,可以作为现有水地春小麦替代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青海省春小麦品种加工品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为青海省春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将115份春小麦品种(系)于2000年种植在青海省西宁市,并对其籽粒品质及馒头和面条加工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筋力较差、评分较低,但品种间变异幅度较大。外引品种如小冰麦33、M99-90、高优503、格兰尼、加5和野猫的馒头和面条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和质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较大,在试验Ⅰ中,稳定时间与馒头体积、表面色泽、外观形状和韧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58、0.45和0.46。蛋白质质量主要影响面条质地,淀粉特性与面条质地和外观均相关密切,如峰值粘度与适口性、韧性、粘性和光滑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61、0.59和0.48。提高蛋白质质量扣淀粉特性有助于改善面条品质。尽管青海的生态条件对面粉颜色、面筋强度和淀粉粘度有较大负面影响,但通过遗传选择提高青海省小麦品种的馒头和面条品质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3.
高原584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态农业研究中心郜和臣研究员等培育的节水型春小麦新品种,原代号91D58-4,1999年11月25日经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高原584”,2003年2月26日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定。1 品种来源 高原584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其杂交组合为[(80642×高原338)F_1×(80-143×高原 472)F_(3~5)]F_2×多年生一号。1991年定型,属普通小麦 Lutescens AL.变种。  相似文献   
24.
25.
青海小麦籽粒硬度等位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单粒谷物硬度测定、PCR扩增和核苷酸测序技术,分析了66份青海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主效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青海小麦以硬质类型为主,比例达到47.0%,混合麦比例为19.7%,软质麦比例为33.3%。硬度基因有5种组合类型:野生型、Pina-D1a/PinbD1b、Pina-D1a/Pinb-D1c、Pina-D1a/Pinb-D1x和Pina-D1b/Pinb-D1a。野生型小麦类型比例最高,占59.09%,SKCS硬度指数平均为44.12,变化范围为12.75~84.89。突变类型的品种籽粒均为硬质。因此,在青海硬质小麦可以通过突变类型的分子标记进行选育,软质小麦选育需在利用硬度基因分子标记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籽粒硬度性状的表现型。  相似文献   
26.
墨引1号(原代号99-22)、墨引2号(原代号99-36)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共同承担国家“948”项目即《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春小麦新品种(系)引进和栽培试验研究》项目,通过引进、定向选育而成的两个春小麦新品种。这两个品种于2000~2003年参加青海省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4年2月19日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分别定名为墨引1号、墨引2号。  相似文献   
27.
无芒春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芒且品质优良的春小麦新品种是在青海省获得大面积推广的重要保障。为充分利用无芒小麦种质资源,利用SDS-PAGE技术对100个无芒春小麦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0个无芒品种在Glu-1位点上共有15个等位变异,其中Glu-A1位点3种、Glu-B1位点8种、Glu-D1位点4种;1、7+9、2+12亚基在各自基因位点表达的频率最高,分别为48.0%、37.0%和49.0%,优质亚基1、5+10出现频率均为48.0%,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有芒和无芒混合在一起的分析结果。在15个等位变异中,发现2个新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等位变异的亚基1Bx6w和1Dy10w。亚基组合类型共有25种,无明显占优势的组合,Null/7+8/2+12、1/7+9/5+10和1/7+8/2+12的频率最高,分别为18.0%、17.0%和10.0%,其他22种组合类型的频率均在10.0%以下;筛选出10个在3个位点均为优质亚基的品种,优质亚基组合为1/7+8/5+10、1/14+15/5+10、1/17+18/5+10、2*/7+8/5+10和2*/13+16/5+10。  相似文献   
28.
已有研究表明, TaGW2-6A基因的等位变异与小麦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为了明确TaGW2-6A基因的优异等位变异,以青海省育成的64份小麦品种为材料,测定了3个环境下千粒重表型数据,鉴定了 TaGW2-6A基因的等位变异,并评价了 TaGW2-6A基因各等位变异对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64份小麦品种中,Hap-6A-A单倍型材料有40份,Hap-6A-G单倍型材料有24份;在3个环境下,Hap-6A-G单倍型平均千粒重显著高于Hap-6A-A单倍型。说明在青海小麦育成品种中,单倍型Hap-6A-G是优异等位变异,可用于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29.
267份青藏高原青稞种质材料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青藏高原地区青稞种质材料的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为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对267份青稞种质的10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数量遗传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10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03~1.41,平均值为0.54,粒色和穗密度多样性较为丰富;9个数量性状在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为2.84%~42.22%,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84~2.09,平均值为2.03,表型多样性十分丰富。9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多数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经主成分分析将相关变量转化为穗粒数因子、粒质量因子、分蘖和穗长因子、株高因子和籽粒体积质量因子等5个特征根,代表全部9个考察性状的89.05%的表型变异;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多为青稞育成品系,主要为矮秆、高分蘖和密穗型材料。第Ⅱ类群主要是青稞地方品种,主要为中高秆、多分蘖和小穗型材料,其产量较低。第Ⅲ类群主要为高秆、分蘖力适中,中穗大粒型材料,产量适中。第Ⅳ类群主要为中高秆、低分蘖、大穗多粒型品种,产量较高。研究认为青藏高原青稞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地方品种可作为宝贵的遗传资源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0.
柴达木盆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创造了世界春小麦高产记录,但该地区关于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未有报道。本研究测定了114个W7984/Opata重组自交系(RIL)在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下6个年份7个产量相关性状(株高,穗长,穗粒数,小穗数,穗密度,千粒重和产量)的表现型,利用QTL作图软件Ici Mapping 4.1进行了QTL定位。结果表明,在2011-2016年里共鉴定49个与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其中5个为株高QTL,6个为穗长QTL,2个为小穗数QTL,8个为穗粒数QTL,7个为穗密度QTL,16个为千粒重QTL,5个为产量QTL,分布在染色体1A、1B、1D、2A、2B、2D、3A、3D、4A、4B、5A、5B、5D、6A、6B、6D、7A、7B和7D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5.82%~31.53%,特别是位于染色体6A上的千粒重QTL可在多年份(2011年/2013年/2014年)中检测到。这些QTL位点的鉴定为柴达木地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QTL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