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6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2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1.
为了研究转基因小麦QQ5沉默的HMW-GS基因的遗传规律.以QQ5与育成品种高原314和新春13号进行正反交,再用育成品种进行曰交,采用SDS-PAGE技术检测并分析各组合亲本、F1、F2、BC.F1的HMW-GS组成.结果表明,HMW-GS基因沉默表现为显性,且能稳定遗传,杂交及回交后代符合3:1和1 : 1的分离比,遵循孟德尔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62.
高产抗病春小麦新品种-高原14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新品种高原142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99年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的高代品系筛选而来,组合为:BABAX/4/BOBWHITE/CROWN//BUCBUC/PAVON/3/VEERY#10/5/BABAX.经在该研究所平安育种试验站筛选与鉴定,2002年定型,2007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青种合字第0222号(青审麦2007001).  相似文献   
63.
从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HW-L1改良后代中选育的5个春小麦新品系,在青海表现出比对照品种高原448更优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潜力,推测源于外源物种的野生不良性状被淘汰,保留在新品系中的外源染色体区段可能对遗传改良有贡献。为了了解源自人工合成小麦SHW-L1的外源染色体区段在这5个改良新品系中的分布,利用11 660个具有染色体位置信息的多态性DArTseq标记对这5个改良品系进行了外源染色体区段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78个外源染色体区段,其中,65个为源于四倍体小麦的A和B基因组,13个为来自于节节麦的D基因组。24个源于四倍体小麦的外源染色体区段分布于3个以上的品系中,这些区段主要来自于A基因组,其中2A有8个,7A有4个,1A有3个,6A有3个。本研究材料来自于混合选择,不同品系共有的外源染色体区段可能含有对当前育种有价值的重要基因位点或基因簇,这样的区段将是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4.
甜高梁在青海高原种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在青海作为饲料作物种植的可能性,在青海高原上做了初步试验,结果显示:密度对茎秆高度、茎粗、产量有显著影响,对生育期、单株质量影响不显著,株行距为0.40 m×0.20 m时,产量最高;浇水次数对甜高粱的生育期、茎秆高度、茎粗、单株质量、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表明甜高粱对水分依赖不高,具有很强的耐旱和抗旱性;地膜对甜高粱有极显著影响,使其生育期提前,茎秆高度增高,单株质量增加、产量提高;糖分含量在开花-收获期为15.93%~16.67%,比不盖地膜增加了29.19%~47.98%;大田示范密度0.50 m×0.20 m,开花-收获期666.7 m2产量达4 890.8 kg,投入产出比为1∶1.78,效益显著。研究表明,在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盖地膜种植饲用甜高粱,用作饲料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
通过对农业资源的优势分析 ,认为青海省在冷凉气候资源、农业可利用土地后备资源和可开发植物种类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今后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土壤立地条件较好的耕种土地上 ,在保证大宗粮食以农区自给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冷凉气候特点 ,扩大杂交春油菜、脱毒马铃薯、蚕豆和豌豆等优质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同时大力发展特色花卉、无公害蔬菜和地道中藏药材种植 ;对立地条件较差的退耕地和中低产田 ,应当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 ,一方面可以满足本省牧区冬、春季牛羊补饲和“西繁东育”对饲草的需求 ,另一方面待形成产业化规模后 ,力争对外供应  相似文献   
66.
以普通小麦为母本分别与埃及、园锥、野生二粒小麦杂交,其杂种幼胚苗H1的结实率与籽粒饱满度依次由低到高,H2到H3细胞染色体数恢复到亲本染色体数的程度也是依次提高的.它们与普通小麦的细胞遗传学关系亲近的程度依次是:野生二粒、园锥、埃及小麦.普通小麦/斯卑尔脱小麦H1的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基本正常,H2根尖细胞染色体2n为42或以42为主,H3植株PMC染色体构型为21Ⅱ或以21Ⅱ为主.普通小麦高原506和338分别参与的两组合的稳定过程不尽相同,但均较上述3个种间杂种快.  相似文献   
67.
综述了自然环境因素中纬度、海拔、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并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 5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68.
为了给青海高原春小麦改良提供资料。分析了青海育成和国内外引进的125个春小麦品种(系)的HMW—GS等位基因变异。并测定了其中58个品种(系)在青海高原环境下的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1)参试春小麦品种(系)的HMW—GS存在广泛的变异。Glu—A1位点出现3个等住基因,Glu—B1住点出现5个等住基因,Glu—D1位点出现4个等位基因;共出现了22种HMW—GS组合形式。其中1.7 8.2 12和N,7 8,2 12组合类型出现频率最高。并发现了个别罕见的变异类型,如2 10,10。(2)亚基组合类型对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等品质性状影响较大,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出粉率和面粉吸水率的影响不显著。试验还表明,HMW—GS组成与面粉的筋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9.
高原115(原代号96-115)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于1992年以(太谷核不育系×91-233)F1为母本,{加拿大11号×[繁6×(R211×苦瓜)F4]F5}F5紫黑色小麦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春小麦品种。2001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1 主要特征特性1.1 属性及生育期 高原115属春性、中熟品种,播种至成熟135±13d,出苗至成熟121±8d,其中出苗至抽穗66±6d,抽穗至成熟55±4d。1.2 植株性状 幼苗半直立,芽鞘紫色,苗色深绿,叶耳浅绿色,旗叶长34.90±1.50cm,宽1.70±0.24cm,叶相中间型,叶色深绿;株型紧凑,株高91.80±2.10cm,基部第一节间长4.30±0.60cm、第二节间长7.30±0.80cm,穗下节间长43.70±2.60cm,茎粗(第三节)0.58±0.06cm;单株分蘖1.20±0.37个,分蘖成穗率45.00±10.40%。  相似文献   
70.
利用石蜡切片显微观察、雄性不育基因遗传分析和缺体定位等方法.对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以明确该不育基因的遗传学特性。显微观察发现,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系257A的不育花药各壁层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没有明显的结构发育异常现象,但不育花药的绒毡层及中层组织有延迟解体的趋势。257A与中国春等小麦品种的杂交F1结实率、F2和F1BC1代育性分离比率调查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材料不育性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性遗传稳定,不受小麦品种细胞质以及光、温等生态因子变化的影响。缺体分析将不育基因定位在4B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