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5篇
  8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在宁夏固原市气候变化出现全年和春夏降水减少、秋冬降水增加的背景下,人工增雨工作中应当加大经费投入、调整四季增雨作业布局、统筹全市人影经费;实行南炮北调、四季不同类型的增雨作业方式,增加流动作业点;增加迎风坡地形降水区的作业点密度;利用雷达、卫星云图等实现全天候主动式指挥增雨作业;提高作业人员薪酬待遇、学历要求。  相似文献   
62.
宁夏南部山区近1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宁夏南部山区地面观测数据,经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近10年来,宁夏南部山区平均年气温和四季气温均在上升,其中春季上升幅度最大,其次为夏季,秋季升温最小。平均年降水量减少,春、夏季降水减少,春季减少比例最大;秋、冬季降水增加,冬季增幅比例最大。干旱和大雨以上降水等极端天气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63.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38年来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布在林区的泾源、六盘山、原州区、西吉等台站的气象数据为依据,研究了1971~2008年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8年来保护区内的六盘山降水大于南北区,南区远大于北区;近十几年降水有减少趋势。保护区内的六盘山气温低于南北区,南区低于北区;各区温度有很强的振荡一致性,近于同时上升下降;1984年以后,各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峰值和谷值全部上升,并在近10年有加快迹象;温差有增大趋势。保护区内的六盘山湿度大于南北区,南区大于北区;三区湿度的变化方基本一致,1989以后湿度迅速下降,尤其以北区最显著,六盘山与南北区、北区与南区的湿度差值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六盘山与南北区之间。周期分析表明,影响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3年左右、8年左右、11年左右、15年左右的周期,主观分析异常强迫得到的周期与此一致或接近。在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湿度下降等不利于天然植被正常生长的大背景下,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植被面积仍然在增加。  相似文献   
64.
针对宁夏全境19个气象观测站的月降水资料和全球74类大气环指数资料,利用方差分析、EOF分解、最优子集回归回报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时空分布特征和可预测性。结果表明,冬季各月降水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较大;各月降水EOF1的方差贡献率1-12月的整体趋势为下凹型分布,EOF2呈相反趋势变化;月降水的EOF1空间分布从南到北大致分为3个带状区域;利用OSR方法回报检验各站的历史拟合率很不均衡,1-4月维持一个较高的拟合率,然后逐渐降低,5月达到一个最低值。  相似文献   
65.
张成军  穆建华  范小明  杨文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62-10963,11034
为深入了解2008年1月发生在宁夏南部山区3次低温连阴雪天气的异同点,采用诊断分析方法,从连阴雪天气形势、地面系统降雪部位、水汽分布特点等方面对3次降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降雪发生时,天气系统均深厚,北方冷空气和高原南支槽前湿空气有效配合,比湿中心呈3种分布型,1g/kg等比湿线基本以40。N为界,北干南湿,降雪区处于比湿l~3g/k的高梯度区内,且有5种地面降雪位置,即冷锋前倒槽东侧偏南气流降雪、冷锋锋区降雪、锋后降雪、回流降雪和远离冷锋的高压内降雪.  相似文献   
66.
选用Gumbel(耿布尔)分布作为已知分布函数,利用固原市4站1957~2010年的日降水量年极大值资料,对拟合参数进行了估计,并通过皮尔逊检验法作拟合程度检验,得到固原各站日降水量年极大值的分布函数,最后以这一分布作为它的理论分布推断多年一遇的最大日降水量。结果表明,固原市3站(固原基准站、西吉、泾源)日降水量年极大值遵循Gumbel分布,并推断出它们50~200年一遇的可能最大日降水量,其50年一遇的最大日降水量与多年观测的最大日降水量相比,固原偏少2.4 mm,西吉、泾源分别偏多7.7、1.3mm,相对误差在1%~11%;而隆德站日降水量极大值分布不符合Gumbel分布。  相似文献   
67.
绿色营养体饲料在喀斯特山区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喀斯特贫困山区中,如何解决生态与日益增长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从这一基本点出发,讨论制约喀斯特贫困山区经济发展、造成这一广大地区贫困的原因。如何使这一地区经济更快的发展,生态平衡尽快恢复,其中之一就是,在这些地区内,大力发展以绿色营养体饲料为主的畜牧业,对山区的草山、荒坡、田、土以及石漠化的地方,以种植绿色营养体饲料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多种经营。  相似文献   
68.
以菖蒲、鸢尾、芦苇、香蒲等4种植物为试材,比较了4种植物在不同时期对污水中NH4+-N和全磷(total phosphorus,TP)的净化效果,分析了植物不同部位试验前后生物量及氮磷含量的变化,探讨了影响植物净化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植物在快速生长时期的净化效率高于稳定时期的净化效率。4种植物对污水中NH4+-N的最大去除率表现为香蒲鸢尾菖蒲芦苇,去除率分别为98.3%、98.2%、97.7%、96.8%,对污水中TP的最大去除率表现为香蒲菖蒲鸢尾芦苇,去除率分别为96.7%、96.4%、95.9%、95.2%。植物对污水中NH4+-N和TP的去除率与植物地下部的生物量有关,地下部生物量大植物吸收的氮磷多,植物的去除率高。  相似文献   
69.
水氮交互作用对甘蓝产量和硝酸盐吸收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了解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条件下甘蓝生物量变化和不同生育期硝酸盐累积规律,为甘蓝生产中氮素的高效利用和提供硝酸盐安全蔬菜产品生产中合理灌水和施肥提供依据.以北京市种植的甘蓝品种为对象,采用田间裂区试验方法,设置1 800,3 000,4 800 m3/hm2 3个水平灌水量主处理和0,150,300,450 kg/hm2 4个水平氮素用量副处理,测定收获期产量,分析甘蓝莲座期、结球期、收获期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1 800,4 800 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甘蓝产量都显著低于3 000 m3/hm2灌水量处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450 kg/hm2较高施氮量处理下,产量下降,甚至低于150 kg/hm2较低施氮量处理.生长前半期是甘蓝吸收氮素较多的时期,不同灌水量和氮肥用量处理下莲座期植株硝酸盐含量都远高于蔬菜硝酸盐限量国家标准,较低、较高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相对较低,3 000 m3/hm2灌水量和300,450 kg/hm2氮肥用量下有较高的硝酸盐含量.随甘蓝生育时期的延长,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性下降,到60 d收获时都降到蔬菜硝酸盐限量标准以下;3 000,4 800 m3/hm2灌水量在不同氮肥用量交互作用下含量显著高于1800 m3/hm2处理;氮肥施用条件下含量都高于不施氮处理,施氮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较低、较高灌水和较高氮肥用量条件不利于甘蓝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了氮素环境流失污染风险;3 000 m3/hm2灌水和300 kg/hm2氮肥用量条件有利于甘蓝生长、氮素的吸收利用,降低菜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增加产量,适当时期收获并能提供符合硝酸盐含量标准的蔬菜产品,具有较好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70.
菜地氮素循环途径及其环境效应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地生态系统氮肥投入量大,氮素循环强度高,损失途径多,损失量大。氮素除被作物吸收外,易造成土壤硝酸盐累积,引起土壤质量下降,进而通过剖面淋洗、地表径流和硝化、反硝化等途径损失,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以及大气污染.同时土壤中过量的硝酸盐累积引起蔬菜对硝酸盐过量吸收,造成蔬菜硝酸盐超标。水体和蔬菜硝酸盐超标对人体健康存在直接的负面作用。然而菜地复种指数高,在今后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菜地大量氮肥的施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综述了氮素循环途径及其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