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0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8篇
  5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7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为了探讨蚕沙的饲用价值,以家蚕杂交品种"造A×兰B"和桑树品种"湘7920"为试材,测定了家蚕对桑叶的采食率和消化率,分析了家蚕采食消化前后桑叶和蚕沙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家蚕对桑叶的采食率仅75%左右,消化率低于42%,有50%~55%的桑叶养分残留在蚕沙中.蚕沙干物质含CP 12.27%、NDF 26.26%、ADF 20.28%、EE 4.50%,RFV为258.96%,因此蚕沙具有较高的畜禽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103.
根据社会需求,响应国家对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号召,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项目教学法得到了良好的运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内容,更加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元化的过程考核代替单纯的期末考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使课程教学有的放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家蚕一日不同给桑次数对家蚕综合性状影响的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每日三次给桑全龄经过和五龄经过略短于每日二次给桑和每日多次给桑;万蚕产茧量、全茧量和茧层率二次给桑高于三次给桑和多次给桑;结茧头数三次给桑最高,多次给桑最低,比较发现二次给桑与多次给桑之间差异显著,二次给桑与三次给桑之间以及三次给桑与多次给桑之间差异不显著;四龄结茧率二次给桑高于三次给桑和多次给桑;虫蛹生命率三次给桑高于二次给桑和多次给桑;一日不同给桑次数对蚕茧的各项丝质成绩影响不明显,并且处理区间雌雄茧的丝质成绩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5.
怀牛膝别名对节草、山苋菜。因其茎有节,似牛膝,又因主产河南省沁阳县,旧称怀庆府,故名怀牛膝。河南省温县、沁阳、辉县、博爱等县产量大,品质佳;此外,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均有引种栽培。其为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其性平,味苦、酸。生用有散瘀血,消肿的功能,主治尿血、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等症;熟用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能,主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等症。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随着温室蔬菜栽培的迅速发展,病虫害种类显著增加,为害程度明显加重,并为露地蔬菜提供了菌源和虫源. 一、发生条件 1.土壤 土壤是蔬菜的根系环境,也是多种病原菌越冬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7.
蓖麻矮秆性状基因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蓖麻矮秆与高秆不同遗传交配组合配制、种植,调查其后代株高性状分离的试验,研究了蓖麻高、矮秆性状主控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其F1代群体中,株高性状没有发生分离,全表现为高秆性状;在其F2代群体中,表现为高秆和矮秆两种性状分离,而且植株高、矮秆性状的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例;在回交一代群体中株高也全部发生高、矮性状的分离,且符合1∶1的分离比例。由此推断蓖麻植株高、矮这对性状是受1对等位基因所控制,高秆是受显性基因T所控制,而矮秆则是受隐性基因t所控制。  相似文献   
108.
近48年赣州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江西省赣州市17个县气象站1959~2007年的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降水量累积距平、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赣州市近48a来降水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a赣州年降水量随时间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但不同时段仍存在阶段性的趋势变化。春季、夏季、冬季和伏秋旱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和汛期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伏秋旱期降水量的第一、二主周期一致,均分别为15a和18a。从不同时间尺度周期演变特征来看,小尺度降水量变化的振幅比大尺度降水量明显,周期也明显缩短。在30a的时间尺度上年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的10a左右的周期性;在15a的时间尺度上年降水量和伏秋旱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周期为7~8a和13~15a,而汛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周期为6~8a和10~11a。在小尺度上降水量周期震荡明显加剧,且没有一个稳定周期,降水量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容易出现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09.
应用近40年赣州市17个县气象站3-7月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研究了赣南早稻生长期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0年来早稻生长期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增温态势,以最高气温升温最为显著;20世纪70-90年代早稻生长期升温相对缓慢,但到21世纪初气温明显高于常年,变暖趋势尤其显著;近40年来赣州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的年际变化较大,但从21世纪开始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比多年平均明显提前,说明赣南早稻生长期在逐步延长;近40年来早稻生长期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递减趋势率为96.5 mm/10年,20世纪70-90年代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但到21世纪初则比多年平均明显偏少。近40年来早稻生长期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明显,70年代日照时数最多,90年代为最少,21世纪后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10.
赣南脐橙气候品质认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根据脐橙品质形成的要求,设计确定赣南脐橙气候品质认证指标。利用2008—2009年赣南脐橙主产区纽贺尔脐橙的品质检测资料与对应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相关普查。结果表明:6—11月气温日较差和10—11月总日照时数对赣南脐橙可溶性固形物影响最大,10—11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赣南脐橙总酸含量影响最明显。根据气象因子对脐橙品质的影响,建立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和固酸比的脐橙气候品质关系模型。以脐橙气候品质关系模型为基础,结合果园现场取样检测结果,确定赣南脐橙气候品质等级。气象部门作为消费者和脐橙生产者之外的第三方,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可为消费者购买脐橙和提高脐橙附加值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