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3篇
农学   4篇
  5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湿地恢复监测与管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湿地恢复过程的跟踪监测与管理是保证恢复项目全面正确实施的有效手段。文中阐述了湿地恢复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主要集中于对湿地水文、水环境、湿地土壤、气象及湿地生物的监测, 介绍了常用的湿地恢复效果评价方法, 包括能值分析法、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以及景观格局分析法, 并从湿地水体、湿地植物及有害生物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常用的湿地恢复管理方法, 以期为更好地完成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评估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国家湿地保护体系中的重要方式,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保护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使我国湿地公园管理有序、健康地发展,针对目前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基础设施、管理和附加分等6类项目23个因子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每个因子的权重、赋值范围以及具体的定量化评估方法,为国家湿地公园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最后,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银川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进行了试评估。   相似文献   
43.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湿地公园的建设已经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正在蓬勃发展。到2009年1月,已经建设和获得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达到68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为38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30个。但是由于对湿地公园的理解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使得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在总体布局、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为了使我国湿地公园建设有序、健康地发展,本文对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目标,国家湿地公园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总体布局、规划设计以及主要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
湿地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中综述了国内外湿地功能研究的现状、目标以及内容, 包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与评价、作用机理分析、保护与调控技术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并对未来湿地功能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5.
基于生态保护目标的湿地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当前我国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国内外有关湿地生态需水的研究进展, 结合湿地保护和管理目标, 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态需水概念、理论、计算原则及相关计算方法。基于湿地生态保护目标的湿地生态需水概念就是为解决和恢复湿地生态问题及实现湿地保护目标所需要的水量。计算需注意的地方主要有7个方面, 即:①维系湿地生态环境现状; ②维持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不再退化; ③恢复历史某个时期的湿地生态景观和功能; ④维持湿地基本特征或者某些具体目标; ⑤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⑥保护不同级别濒危珍稀物种或特殊生态系统; ⑦实现国家发展计划。计算方法主要有:湿地分级法、水文生态法、模拟模型法及遥感解译法。  相似文献   
46.
北京市湿地公园生态需水保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县可建成湿地公园的42块湿地进行实地调查,从生态需水的概念发出,分析了北京市湿地公园生态需水的主要水源类型,依据野外现场水源补给调研结果,结合湿地公园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给出了现有水资源量对不同等级湿地生态需水量的满足情况,并从再生水利用方面对北京市湿地公园生态需水保障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湿地公园生态需水的主要水源类型包括天然降水、地下渗水、过境水和再生水;在所调查的42块湿地中,现有水资源量能够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有39处,能够满足适宜生态需水量的有11处,区域现有水资源量难以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的有3处;总体来看,北京市再生水的有效利用能够满足最小生态需水的要求,并能够为湿地公园建设提供基本的水源保障。  相似文献   
47.
江苏省林业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江苏省区域特点,结合江苏省林业发展现状,建立江苏省林业发展指标体系,包括森林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和保障体系4个综合层面的47个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及软系统归纳集成法等确定指标和分值,依此对江苏省林业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林业处于刚起步的现代林业阶段,根据综合评价得分进一步分析了江苏省林业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8.
北京翠湖湿地血红裸藻水华发生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类水华是近10年来北京翠湖湿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探究湿地藻类水华发生的环境条件,于2013年夏季(7月)丰水期在紧邻上庄水库的翠湖湿地选择27个典型样点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选择 pH、水温(WT)、空间位置(WIND)、总磷(TP)、总氮(TN)、植物郁闭度(COVER)、光量子通量(PPFD)、电导率(EC)、溶解氧(DO)、水流波动(FLUC)共10个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多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翠湖藻类的常见属有血红裸藻(Euglena sanguinea)、颤藻(Oscillatoria formos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裸甲藻(Gymnodinium aerucyinosum)、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衣藻(Chlamydomonas sp.)、舟形藻(Navicula sp.)、色球藻(Chroococcus sp.)、鱼腥藻(Anabeana sp.)、针秆藻(Synedra sp.)和棒胶藻(Rhabdogloea sp.),其中血红裸藻为明显优势种类;翠湖湿地水体 N /P 在8.33~35.32,均值为16.38,说明氮磷比不是研究区藻类水华发生的关键控制因子;CCA 分析结果显示,翠湖湿地水体中血红裸藻的繁殖受 TP 含量的影响显著,与 TN 含量关系不显著;血红裸藻适宜的水温环境为26~28℃;血红裸藻也受光量子通量影响,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光照越强,发生水华的概率越高。通过控制水温、改善水流波动频率、提高遮盖度等措施能抑制血红裸藻水华暴发。  相似文献   
49.
湿地植物在湿地水质净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湿地植物对氮磷、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机制,主要包括植物的直接作用包括吸收、吸附和富集作用,以及间接作用包括根际微生物的降解和螯合作用。此外,对影响植物对污染物去除的因素也进行了总结,指出生物因素包括不同的植物类型和器官;非生物因素主要指土壤基质类型、植物根际氧浓度、pH等诸多环境因子。通过研究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提出不同植物配置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模式,从而提高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50.
北京地区不同湿地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北京地区芦苇、东方香蒲、水芹、睡菜和蒿柳5种湿地植物,设计6种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研究不同湿地植物单种及其配置对水中pH值、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的净化效果。通过连续6个月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湿地植物对污染物有明显的净化效果,且9月份前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植物的生长逐步提高,9月份后净化效果上升趋势趋于缓和或下降。单种湿地植物中,东方香蒲对pH值净化效果最好,睡菜对COD净化效果最好,芦苇对TN净化效果最好,蒿柳对TP净化效果最好,东方香蒲、蒿柳对上述污染物的综合净化效果最好;从湿地植物单种和植物配置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比较来看,植物配置对pH值、TN的净化效果高于单种,而对COD和TP的净化效果低于单种,芦苇和睡菜适合与其他植物配置使用,而东方香蒲、蒿柳和水芹单种使用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效果高于与其他植物配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