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3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索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呼吸及根呼吸的影响,对比研究免耕秸秆还田(NTSR)、旋耕秸秆还田(RTSR)、深翻耕秸秆还田(PTSR)、免耕秸秆不还田(NTNSR)、旋耕秸秆不还田(RTNSR)和深翻耕秸秆不还田(PTNSR)等6种处理方式下玉米田土壤呼吸及根呼吸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测定期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PTSRPTNSRRTSRRTNSRNTSRNTNSR;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表现为PTRTNT;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的相关性表现为NTRTPT;根系呼吸速率呈现出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玉米灌浆中期,最小值出现在玉米苗期。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渤海湾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幽门胃、中肠、后肠及中肠腺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结构,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显微技术观察了口虾蛄消化道形态结构及幽门胃、中肠、后肠及中肠腺的组织构成。口虾蛄消化道由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后肠和肛门组成;幽门胃腔分为背室和腹室,背室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表面覆盖有薄的几丁质层,腹侧上皮细胞呈低柱状,和黏膜下层向胃腔突起形成皱襞,腹侧表面的几丁质层特化为间壶腹嵴;中肠壁自内向外分别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内壁纵行褶皱明显,外壁被中肠腺包裹;中肠腺上皮细胞有分泌细胞、储存细胞、吸收细胞和胚胎细胞;后肠结构简单,后肠腔大于中肠腔。口虾蛄消化道的结构特征及幽门胃、中肠、后肠结构特点与其肉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43.
光照历史对小檗碱化感抑藻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藻水华频发严重制约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为富营养化水体中的优势种;中草药黄连的主要化感物质小檗碱(C20H18NO4)能够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并具有环境友好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光照强度会影响小檗碱对铜绿微囊藻的抑杀效果。将铜绿微囊藻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培养8 d后重新接种至相同的初始密度,添加不同浓度小檗碱(2 mg/L和4 mg/L)后置于光照条件下继续培养6 d,通过分析测定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施药前光照历史对小檗碱化感抑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在黑暗胁迫8 d后表现出超补偿生长效应;2 mg/L小檗碱不能有效抑杀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ETRmax、Yield’)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先下降后升高,6 d时施药前黑暗处理组的藻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施药前光照处理组(P<0.05);4 mg/L小檗碱能够有效抑藻,6 d时藻细胞全部死亡,且施药前黑暗处理组与施药前光照处理组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下降趋势相同;黑暗胁迫诱导的超补偿生长效应不会影响高浓度(4 mg/L)小檗碱的化感抑藻效应,但会影响低浓度(2 mg/L)小檗碱的化感抑藻效应。  相似文献   
44.
以天津市东丽区和西青区各5个养殖池塘为对象,采用顾益初和Bowman和Cole法对底泥中磷进行分组;通过在上覆水加H2PO-4溶液培养前及培养32周后各组分磷的变化,研究了外源磷向底泥中各组分磷转化规律;通过室内无外源磷进入32周培养前和后底泥各组分磷变化,研究了底泥磷组分对上覆水中DRP的贡献;对底泥各组分磷与上覆水中DRP含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明确养殖池塘底泥各磷组分含量分布、磷转化及底泥释磷等状况,为合理调控底泥磷释放,防止池塘富营养化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池塘底泥总磷中约1/3为有机态磷,其余为无机态磷,各组分磷含量顺序是,西青区(5池塘平均):O-P>Ca10-P>MLOP>MROP>Fe-P>Al-P>Ca2-P>Ca8-P>LOP>HROP,东丽区(5池塘平均)则为:O-P>Ca10-P>MLOP>Fe-P>MROP>HROP>Ca8-P>Ca2-P>Al-P>LOP;上覆水中DRP与底泥中MLOP和O-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2-P、Ca8-P、LOP和TP呈显著正相关;上覆水中加入大量H2PO-4培养,其向底泥各组分磷转化量为,西青区(5池塘平均):MLOP>Fe-P>Al-P>Ca8-P>LOP>Ca2-P>Ca10-P>HROP;东丽区(5池塘平均)则为:MLOP>Fe-P>LOP>Al-P>Ca8-P>Ca2-P>Ca10-P>MROP>HROP,没有向O-P转化;无外源磷情况下,底泥对上覆水DRP的贡献率两区均是O-P>MLOP>Ca2-P>Ca8-P>LOP>Al-P,Fe-P、Ca10-P和MROP,HROP几乎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某些藻类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形成水华或赤潮[1].近年来我国爆发的水华典型有"太湖蓝藻事件"、"巢湖蓝藻事件"、"滇池蓝藻事件"等.据201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报道,2010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 892 k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06亿元[2].在水华、赤潮频繁发生的今天,国内外学者虽然研究出了一些有效抑藻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寻找高效、环保的抑藻剂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6.
水产动物生理学虚拟实验采取人机交互方式实施实验,已用于课堂实验教学,在提高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7.
针对水生生物学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水生生物学立体化教材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推出了实习过程动态化及实习内容研究化等教学改革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提高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教学成绩。  相似文献   
48.
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轮虫有性生殖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影响轮虫混交雌体产生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影响轮虫混交雌体产生的外源性因素主要有种群密度、光照周期,食物情况,生育酚,培养液的温度、盐度、pH值,内源性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母体年龄和轮虫弧雌生殖的累计世代数。  相似文献   
49.
本试验是工厂化养鱼实用技术模式研究项目中的一个方面。试验于2002年5月24日至7月25日进行,养殖品种为奥尼罗非鱼和短盖巨脂鲤(亦名淡水白鲳)。初始放鱼量40.0kg/m^3,实验结束时单位水体鱼获量奥尼罗非鱼为78.2kg/m^3,淡水白鲳为82.2kg/m^3。试验期间每两天化验一次,共化验32次,监测8项水质理化指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水温22-30℃、pH值7.36~8.28、溶解氧1.17~8.51mg/L、氨氮0.79~11.27mg/L、亚硝酸氮0.551~8.520mg/L、硝酸氮3.33-42.79mg/L、磷酸盐磷0.547-9.230mg/L、碱度257.2-358.2mg/L。  相似文献   
50.
张树林  张建设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619-1620,1660
从科技需要理性回归谈起,分析了二维向度的涵义,从而引出意识形态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合法诉求,并且指出意识形态现代化道路需要不断增强其科学性、合法性、普适性、包容性和延续性,认为科技发展与意识形态同向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并提出二者同向发展的切入点,并从发展农村教育、修塑农民健康心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实现农民行为方式现代化等方面,具体探寻农民主体性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