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5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8篇
  9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研究了不同供试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在室内采用香草醛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缩合单宁、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以明确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苗期顶叶中缩合单宁、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蕾期顶叶和棉蕾中芸香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铃期棉铃中槲皮素、异槲皮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呈现显著负相关性.田间缩合单宁、芸香苷、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高的棉花品种(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抑制绿盲蝽的危害,而另外两种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则有利于绿盲蝽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42.
近些年兴隆县冬季日光温室蔬菜发展较快,已逐步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随着日光温室生产面积的扩大,温室白粉虱的发生也日趋严重,对温室蔬菜生产构成了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43.
为明确茶皂素(tea saponin)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取食、消化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测定了13.26、82.88、169.89 mg/L茶皂素溶液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取食量、消化酶活性、生长速率及营养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茶皂素浓度增加,试虫取食量、α-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生长速率均显著下降;13.26 mg/L茶皂素溶液处理后,随着时间延长,试虫体内消化酶活性同样呈显著下降趋势,α-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分别在处理后12 h和24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茶皂素溶液显著降低了试虫的食物转化率和食物利用率,但13.26 mg/L茶皂素处理组试虫近似消化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茶皂素可以显著抑制东亚飞蝗取食和对营养的消化及吸收,抑制蝗蝻的生长发育,是蝗虫防治潜在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44.
香菇生产通常安排在晚秋或早春,气温在10~25℃之间,昼夜温差在10℃以上的季节。兴隆县利用其地处燕山中麓,山势高峻,夏季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树木繁茂,林产资源丰富的气候及资源优势发展反季节香菇生产,在5~9月份出菇,此时市场香菇短缺,价格较高。栽培0.07hm2香菇,产值2.5万  相似文献   
45.
苜蓿盲蝽化学感受蛋白Alin-CSP6的气味结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昆虫的嗅觉识别机制,以化学感受蛋白作为潜在的靶标,干扰昆虫的寄主定位及交配等行为,用于害虫综合治理。【方法】克隆并纯化了1个新的苜蓿盲蝽化学感受蛋白Alin-CSP6,进行了113种气味化合物对Alin-CSP6的荧光竞争性结合试验,将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筛选出强结合力的气味标样采用“Y”型嗅觉仪验证行为反应,并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构建Alin-CSP6的3D结构。【结果】Alin-CSP6具有较广谱的结合力,能够与醇、醛、酮、酯、萜、芳香族等多种化合物结合并表现较强的结合能力。其中,β-香茅醇(β-citronellol)、反式-2-己烯醛(trans-2-hexene aldehyde)、6-甲基-5-庚烯-2-酮(6-methyl-5-heptene-2-ketone)、2-十一烷酮(2-undecanone)、乙酰丙酸丁酯(butyl levulinate)、月桂烯(myrcene)、左旋-β-蒎烯((1s)-(-)-β-pinene)、壬烷(nonane)、3,4-二甲基苯甲醛(3,4-dimethyl benzaldehyde)、乙醚(ethyl ether)、罗勒烯(ocimene)、苯乙酮(acetophenone)、苯甲醛(benzaldehyde)与Alin-CSP6有很强的结合力。“Y”型管试验结果发现,反式-2-己烯醛和苯乙酮对苜蓿盲蝽成虫表现出极显著的引诱作用,而6-甲基-5-庚烯-2-酮、左旋-β-蒎烯和4-乙基苯甲醛(4-ethylbenzaldehyde)则对苜蓿盲蝽成虫具有极显著的拒避效果。Alin-CSP6的3D结构显示该蛋白主要由6个α螺旋构成,分别是13-18(α1)、20-32(α2)、39-52(α3)、59-76(α4)、78-88(α5)和94-102(α6)。Cys29-Cys36和Cys55-Cys58两个二硫键起着稳定蛋白结构的作用。推测Alin-CSP6的Ile74和Phe81基团能够参与结合油酸酰胺或其类似物。【结论】Alin-CSP6具有较广泛的气味结合谱,在苜蓿盲蝽嗅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为了明确豌豆修尾蚜Megoura crassicauda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在蚕豆上适合度的差异,从中选出适合度较高的蚜虫用于天敌昆虫的大规模繁殖,对两种蚜虫在蚕豆上的发育参数进行了观察并建立了生命表。结果表明:2种蚜虫的成虫历期和世代周期差异虽不显著,但豌豆修尾蚜的若虫历期6.66 d显著低于豆蚜的7.86 d。产蚜量曲线中,豌豆修尾蚜的产蚜量在前期虽迅速增加,但2种蚜虫的生殖力参数差异均不显著。存活率曲线中,豌豆修尾蚜在蚕豆上14~30.5 d时的存活率低于豆蚜,30.5 d后开始高于豆蚜,且其整体存活率曲线比较稳定。生命参数表中,豌豆修尾蚜的周限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分别为1.38和0.32,均高于豆蚜的1.33和0.29。综上,相较豆蚜,豌豆修尾蚜在蚕豆苗上的适合度、存活稳定性更高,更适合在蚕豆上大量扩繁,在蚜虫天敌规模化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大入侵性害虫。自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以来,我国植保工作者在其生物学和发生规律、迁飞与种群监测、生态调控和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基本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发生规律,建立了以监测预警、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应急化学防控为一体的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总体研究概况及在灾变和治理研究中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农民接受、社会认可、生态可持续的草地贪夜蛾安全治理工作,以期为提升我国草地贪夜蛾的安全治理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8.
中草药收获是一个繁琐且劳动密集的过程,尤其对于根茎类中草药,传统的手工收获方式效率较低且劳动强度大,在中草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驱动下,机械自动化收获的作业模式逐渐被经营者接受,且通过机械化收获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提高中草药收获的及时性,改善后期药材加工的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基于此,分析了根茎类中草药栽培现状及收获机械发展情况,给出了根茎类中草药收获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优化形式及国产典型设备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9.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普遍关注。本文从分子水平上就转基因植物的重组DNA在环境中的降解动态、转基因植物重组DNA在生物体内的传递、转基因植物杀虫蛋白在环境中的降解及在食物链间的传递等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0.
B型烟粉虱成虫对五种寄主植物的取食和产卵行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明确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机制,利用刺吸电波技术(EPG)记录了B型烟粉虱在苘麻、棉花、黄瓜、甘蓝和烟草上的刺吸取食波型,并比较了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产卵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在5种寄主植物上的刺吸过程由A、B、C、E、G和np波组成,但取食不同植物的波型比例、频次及平均持续周期等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烟粉虱取食苘麻时,反映被动取食行为的E波比例和平均周期分别达83.8%和20.2min,明显高于其它寄主植物.总体上,B型烟粉虱取食5种寄主植物的适宜度为苘麻>黄瓜>棉花>烟草>甘蓝.烟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随产卵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增加量明显低于接虫24 h的产卵量.烟粉虱对苘麻的产卵选择性显著高于棉花,但与黄瓜、甘蓝、烟草没有显著的差别.在本试验烟粉虱雌虫密度的范围内,各种寄主植物的产卵量与烟粉虱成虫密度成正相关,高密度下烟粉虱成虫在甘蓝和苘麻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黄瓜、烟草和棉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