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研究拟通过尿素与包膜肥料的配施比例,研究最佳包膜尿素施用效果。试验在吉林中部黑土区公主岭市刘房子乡试验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氮量213. 5kg/hm2,玉米籽粒产量9403kg/hm2,包膜控释尿素施氮量149. 1kg/hm2,玉米籽粒产量9642kg/hm2,比常规区增产2. 5%,节氮40%。包膜控释尿素减少氮素由于挥发和淋溶损失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一次性底肥施入省时省工,明显提高玉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通过对中航化肥稳定性尿素不同配方、不同施用量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航化肥稳定性尿素13号,同时氮肥用量减施30%,产量达9672. 9kg/hm2,较普通尿素一次性施用增产40. 5%,有效降低了玉米生育前期普遍尿素过量施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用稳定性尿素一次性施用,可有效降低氮肥用量同时提升产量,减少人工投入以及氮素淋溶对环境的影响,明显提高了玉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3.
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设不施氮(N1)、70%推荐施氮量(70%Opt,N2)、推荐施氮(Opt,N3)、130%推荐施氮量(130%Opt,N4)、高量施氮(N5)5个处理,通过两年田间试验,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春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子粒产量。与不施氮相比较,施氮后玉米株高平均增幅8.5%,茎粗平均增幅8.5%,生物量增幅为16.8%~29.1%。N3处理下,叶面积指数和叶片SPAD值在处理间均最高。施氮显著提高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施氮量和叶片净光合速率之间并不呈正比关系,当施氮量增加至330 kg/hm2后,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间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4.
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春玉米氮素的需求规律与适宜施氮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高密度(75 000株/hm~2)种植条件下,东北中部春玉米群体氮素需求规律与分配特征,及其对氮肥运筹的响应,以制定高密度群体玉米的氮素管理措施。【方法】试验于2011—201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5个氮肥施用水平(不施氮(N1),70%推荐施氮量(N2),推荐施氮(N3),130%推荐施氮量(N4),高量施氮(N5)),结合高产栽培管理模式,通过两年田间定点试验,系统监测了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和养分在各器官中的累积与分配特征,并研究了氮肥施用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氮肥处理间产量、生物量和氮累积量差异显著,且氮肥处理与年际间交互作用显著;玉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单峰曲线变化,以N3处理下产量最高,产量差异主要来自穗粒数和千粒重;春玉米干物质累积随生育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累积动态,合理的氮肥施用可以提高籽粒的累积量和氮素转运效率,是其增产的重要基础,处理间以N3处理籽粒所占总干物质比重最高;N3处理下吐丝后氮素累积比例显著高于其他4个处理,这表明合理的氮肥运筹可能更有助于植株生育后期对氮素的吸收;通过两年定点试验数据拟合,建立了产量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y=-0.1715x~2+79.73x+3940.1(R~2=0.963);计算得出最佳经济施肥量为225.1 kg·hm~(-2)。【结论】合理的氮肥运筹显著提升植株干物质向籽粒中转移,并增加吐丝期后植株氮素的吸收和转运能力;在东北中部黑土区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基于75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春玉米氮肥施用量可根据品种及肥力特征在225 kg·hm~(-2)左右进行微调。  相似文献   
25.
26.
27.
本文尝试通过土壤质地、土壤紧实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通透性等土壤性状对玉米根系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及对其影响,来阐述高产玉米根系生长所适宜的土壤结构,并提出调控土壤性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8.
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基因型产量及根拔拉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个测交种为供试材料,在两种种植密度下评价其根拔拉力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19个测交种在不同密度下的根拔拉力具有显著基因型差异。依据各自对两个密度的反应程度,共划分为双高抗倒型、高密抗倒型、中密抗倒型、双低抗倒型4种类型,结合产量构成共筛选出4个高产抗根倒伏的候选基因型。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根系垂直拉力抗性与其秸秆产量显著相关,且相关性随着密度增加而提高,而与子粒产量无关。  相似文献   
29.
对作物茎秆剪切特性研究方法、内容等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目前研究仍采用工程力学方法与手段,沿用工程力学剪切参数以及分析体系,研究力学参数与作物茎秆物理特性、微观组织、化学成分关系方面。分析认为,目前制约其研究进程主要是剪切基础理论与茎秆宏观结构与微观组织的剪切行为。进行剪切基础理论研究,架构生物力学剪切理论分析与研究体系;借助现代图像处理与数值模拟技术,精确描述作物茎秆在剪切过程中的响应过程以及规律,两者相互融通,将是作物茎秆抑或生物材料剪切特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0.
以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吉单631’和‘吉单558’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吉林省的产量表现,分析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吉单品种的适宜氮肥用量和群体质量的相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吉单558’和‘吉单631’均在氮肥用量为200 kg/hm2时干物质累积量达到最值。‘吉单558’和‘吉单631’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均表现一致。在乳熟期‘吉单558’和‘吉单631’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值、干物质累积量均与产量显著相关。根据方程模拟,‘吉单558’施氮量为225 kg/hm2,产量最佳,氮肥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7.4和49.2 kg/kg,‘吉单631’施氮量为237 kg/hm2,产量最佳,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9.1和54.7 kg/kg。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6.2、7.3和8.3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63.9、55.9和58.1 kg/kg。根据方程模拟,推荐上述品种在吉林省东部氮肥用量为250 kg/hm2左右,中部推荐氮肥用量为213 kg/hm2左右,西部推荐氮肥用量为228 kg/hm~2左右,实际生产中可适当减少肥料用量,从而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