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9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7篇
  56篇
综合类   115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外毒素的处理方法仍然是治疗而不是预防,但是使用适当的饲料添加剂可以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22.
文章分析了海南省农业资源的优势、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3.
莱山区是一个新的建制区,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对耕地的占用越来越多,耕地资源流失较为严重,耕地大面积的减少,致使农业生产能力降低。并且,由于占补不平衡、肥料施用的不合理、农药污染以及对耕地的掠夺式经营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不断的下降,耕地生产能力得不到保证。为此,提出了一个系列的保护措施,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耕地的质量,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24.
基子水分敏感指数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与水分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的科学评价有利于为制定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确定适宜的灌水定额、作物布局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评价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应体现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引入作物水分敏感指数(λi)的概念,并将其与作物各生育时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合理地联系起来,计算出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度(WEAJ),以此为依据评价了北京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的水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的水分生态适应度分别为0.374和0.594,夏玉米的水分生态适应性强于冬小麦.评价体系综合反应了作物需水耗水特征、作物生育期内降需水平衡特征及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方法科学合理,适用于其他地区和作物.  相似文献   
25.
耕作措施对华北农田CO2排放影响及水热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呼吸排放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温度、水分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翻耕、旋耕、免耕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农田CO2的排放通量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通过农田土壤温度、水分对CO2的排放通量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农田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排放规律,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农田CO2排放通量:翻耕>旋耕>免耕,且处理间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免耕条件下农田各层土壤温度最低,冬小麦季免耕农田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他两处理。各处理条件下农田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翻耕处理的CO2排放通量与10 cm土温相关性最高,旋耕和免耕则均与20 cm土温相关性最高。当土壤温度高于10℃时CO2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含水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时土壤水分成为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6.
耕作措施对华北农田CO_2排放影响及水热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呼吸排放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温度、水分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翻耕、旋耕、免耕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农田CO2的排放通量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通过农田土壤温度、水分对CO2的排放通量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农田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排放规律,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农田CO2排放通量:翻耕>旋耕>免耕,且处理间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免耕条件下农田各层土壤温度最低,冬小麦季免耕农田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他两处理.各处理条件下农田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翻耕处理的CO2排放通量与10 cm土温相关性最高,旋耕和免耕则均与20 cm土温相关性最高.当土壤温度高于10℃时CO2排放通量与5 cm土壤含水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时土壤水分成为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7.
舒城县近5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安徽省舒城县近5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近50年间,舒城县林地急剧减少,耕地和水体面积变化不大,居民用地和园地逐渐增加并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主要受舒城县人口、经济发展和行政政策等驱动力因素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28.
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胜龙  易军  刘目兴  张君  杨燕  张海林 《土壤学报》2018,55(5):1131-1142
为揭示田埂对稻田—田埂过渡区土壤水分渗漏的影响,对比不同位点(田内、过渡带和田埂)优先流特征差异,采用室外亮蓝染色示踪方法,对江汉平原典型稻田—田埂过渡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渡区土壤染色面积比(SAR)随深度的增加呈波动下降,其中0~20cm土层SAR较高,占剖面总SAR的53.85%~88.55%。不同位点土壤SAR差异明显,0~20 cm土层平均SAR由大到小依次为田内、过渡带、田埂,20 cm以下各位点SAR均较低,但田埂平均SAR高于田内。各位点水平剖面染色结果与垂直染色结果能较好对应,且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染色区域急剧减少。各位点染色路径数(SPN)与SAR显著相关,田埂中、下层土壤SPN均高于田内。染色路径宽度(SPW)结果显示,0~20 cm田内以10~80 mm和大于80 mm SPW为主,过渡带和田埂大于80 mm SPW较少,均以小于10 mm和10~80 mm为主。各位点SPW的差异反映在水流类型上,田内为非均质指流—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过渡区和田埂以混合作用大孔隙流—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为主。水分渗漏路径结果显示,田内水分由过渡带和田埂的垂直和侧向渗漏较强,且田沟田埂侧向流较田间田埂明显。田埂是稻田水分快速流失的主要区域,加剧了稻田水肥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风险。本研究可为稻田水分保持和制定合理施肥、灌溉等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9.
兰小平  郭宪  张敏  马刚  张海林  鄢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954-4955,4966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藏獒群体的遗传变异状况,为藏獒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APD技术对不同地区的20份藏獒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并用群体遗传学软件PopGene32测定藏獒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氏平均预期基因杂合度(H)和Shannon遗传信息指数(I)。[结果]共扩增出369条带,其中339条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1.86%。PopGene32软件得到的藏獒群体的Ne、H和I值分别为1.7512、0.4162和0.6021。[结论]藏獒群体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0.
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有机碳表层富集现象,进行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方法】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免耕7年稻田,研究了轮耕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对等质量法计算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结果】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降低了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下层5—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降低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层化率;而翻耕、旋耕后免耕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对于翻耕、旋耕分别呈相反的趋势。2006—2009年表层600Mg·hm-2土壤有机碳储量均以长期免耕最高。长期免耕后,翻耕、旋耕秸秆还田会提高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层2550Mg·hm-2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而翻耕、旋耕后免耕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较翻耕、旋耕有所降低。【结论】长期免耕后,连续免耕秸秆还田会增加表层600Mg·hm-2土壤有机碳储量;而翻耕、旋耕秸秆还田会提高下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