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9篇
林业   467篇
农学   159篇
基础科学   111篇
  117篇
综合类   1086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548篇
园艺   215篇
植物保护   8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61.
近年来,全球显著增暖,我国暖冬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利用1961—2020年湖南省87个国家站的冬季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湖南省暖冬事件的气候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61—2020年湖南省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全省平均升温趋势为0.23℃/10年,并在199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整体而言,湖南西部的增温幅度较小,而北部和南部的增温幅度较大。湖南区域暖冬和区域强暖冬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4.8%/10年和5.1%/10年。1961—2020年间湖南共发生了28次区域暖冬事件,其中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暖冬次数明显增多,1991—2020年共出现19次区域暖冬,占暖冬总数的67.9%。1979年和1999年是自1961年以来暖冬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2年,强暖冬指数均为100%。  相似文献   
62.
为拓展固体废物的利用途径,以生活污泥、蚯蚓粪、秸秆、粉煤灰、煤渣为原料通过为期3个月的室内恒温培养来制备技术新成土,研究不同原料配比对技术新成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技术新成土pH在7.08~7.69之间,水稳性团聚体总量为49.83%~86.44%,团聚体破碎率为13.10%~32.20%,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为0.54~1.04 mm和0.54~0.89 mm。培养后技术新成土的氮、磷、钾速效养分分别下降了11.03%~38.08%、5.79%~25.06%、0.11%~10.52%,总有机碳含量在5.26%~8.74%之间,整体养分含量处于较高水平。DTPA提取态Zn含量升高了15.74%~102.40%,DTPA提取态Cd含量降低了17.39%~65.02%。生物毒性实验表明有9种处理不会对植物生长产生明显影响,有3种处理需要对配方进行调整。综合pH、团聚体总量及稳定性、养分含量来看,所制备的技术新成土的性质基本达到了自然土壤的正常范围,可以用于土壤复垦、改良或代替部分自然土壤。污泥会导致处理中重金属Zn含量较高,因此制备的技术新成土应避免种植蔬菜、粮食等农...  相似文献   
63.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自1993年正式开展旅游以来,以资源,区位优势为依托,立足“燕山主峰”,突出“燕山生态文化”,始终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永续利用”方针,不断加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力度,促进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4.
<正>我国棘胸蛙人工养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2010年以后进入发展高潮,浙江丽水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而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当地渔业的朝阳产业之一。丽水科技人员与广大业主致力于技术创新与推广,涌现出一些好的技术经验与模式,“蛙鱼共生”就是其中之一。该模式是丽水市渔业技术团队与浙江九重天蛙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成果,经2020-2021年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5.
根据已登录的中华绒螯蟹一种Δ6去饱和酶基因(Accession Number:JX946434)及菁夜蛾去饱和酶基因(Accession Number:KJ622055.1)的保守区设计引物,通过逆转录PCR以及RACE技术克隆了中华绒螯蟹另一种Δ6去饱和酶基因FAD6-b的全长序列。经序列分析,中华绒螯蟹FAD6-b cDNA全长为2 31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 326 bp,共编码442个氨基酸(Accession Number:KP876058),理论分子量为50.86 ku,理论等电点为8.47,FAD6-b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已公布的一条中华绒螯蟹Δ6去饱和酶基因的一致性为76%。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表达实验表明,中华绒螯蟹FAD6-b基因成功重组到原核表达载体pCold-TF DNA中,重组质粒pCold TF-fad6b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进行表达,经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IPTG诱导后的重组菌出现了单一的蛋白条带,且大小与预期(105.86 ku)一致,可溶性分析显示目的蛋白主要存在于蛋白上清液中。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蛋白纯化液经电泳检测后显示出特异性单一条带,进一步证明了pCold TF-fad6b的成功构建和表达。目的蛋白经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与6×His抗体进行了特异性结合,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66.
中华绒螯蟹RXR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维甲类X受体(retinoid X receptor,RX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nuclear receptor super family)成员,是一种重要的调控因子,对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根据陆地蟹 RXR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RXR基因并进行各组织间的表达分析。序列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RXR cDNA全长1517bp,编码433个氨基酸。经BLASTn和BLASTx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RXR氨基酸序列与陆地蟹RXR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6%。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中华绒螯蟹RXR的氨基酸序列与陆地蟹RXR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XR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中华绒螯蟹Y器官中表达量最高,肝胰腺、鳃和肌肉中有少量表达,心脏、胃、肠、胸神经节和脑神经节中微量表达。在中华绒螯蟹不同蜕皮时期中,Y器官中RXR表达量在D期最高,与AB期、C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中RXR在AB期表达量最高,与其他蜕皮时期呈显著性差异(P<0.05);肝胰腺和鳃中RXR在AB期表达量最高,E期表达量最低,但各蜕皮时期表达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7.
为了快速准确鉴别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aeruginosa)与角形环棱螺(B.angularia),本研究采用多种形态度量法,对梨形、铜锈与角形环棱螺的外部形态可量性状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环棱螺成体中,梨形环棱螺的体高和体宽均大于铜锈环棱螺和角形环棱螺,而铜锈环棱螺和角形环棱螺在体高上差异不大,但在体宽上角形环棱螺显著大于铜锈环棱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高达92.62%,这三个主成分主要反映躯体外部轮廓、体高和体宽,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75.06%,表明躯体外部轮廓是区分三种环棱螺类的主要依据。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角形环棱螺、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判别函数的综合判别率高达99.3%。  相似文献   
68.
<正>非洲猪瘟是全球公认的养猪业“第一杀手”,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至今国内外尚无对该病的有效疫苗预防,无疫小区建设是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控制和消灭非洲猪瘟疫病的国际通行做法[1]。自2018年以来,嘉兴青莲黑猪原种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种场”)未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2020年9月申报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并于2021年2月通过国家无非洲猪瘟小区的评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95号)。  相似文献   
69.
1 苗圃地选择与整理 1.1 苗圃地选择选交通便利、平坦、排灌方便、日照充足、土层厚50cm以上的地块。土壤pH值6.6~7.5的壤土、砂壤土、砾质土、黏土均可育种。不能重茬。  相似文献   
70.
农用三轮车以其轻便灵活、适应性广、价格低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学以致用,是农民走上致富路的好帮手。近年来,我县的农用三轮车发展很快,据统计,已有700余辆,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用三轮车违章载人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时有农用三轮车发生交通事故。其症结在哪里?应采取什么对策?笔者在农村实地了解探讨,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