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总结归纳了当前牛养殖业废弃物研究的分布情况;以统计资料为基础,阐述了河南省牛养殖业的区域分布情况,截至2016年底,牛养殖数量大的(≥40万头)有南阳、驻马店、开封、洛阳、商丘、周口6个地市,其中,牛养殖数量以南阳最多,出栏数、存栏数分别为93.94万,113.97万头。介绍了牛养殖业废弃物与种植业、园艺瓜菜产业、食用菌、其他养殖业以及产业资源化利用途径;最后对河南省牛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2.
为了提高平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效率,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原生质体产量及单核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响应面模型,优化平菇原生质体制备体系。以平菇菌株黑平16-1为试材,分别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菌丝菌龄(3~6 d)、酶液浓度(0.5%~2.0%)、酶解温度(28~34℃)和酶解时间(3~6 h)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建立各因素与响应值(原生质体产量和单核原生质体再生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原生质体制备及单核原生质体再生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菌龄4 d、酶液浓度1.51%、酶解温度28.3℃、酶解时间3.7 h,在此条件下平菇原生质体产量和单核原生质体再生率分别为(2.25±0.21)×107个·mL~(-1)和(6.80±0.42)%,与模型预测值接近(2.27×107个·mL~(-1)和6.83%),方程拟合度良好,该方法适用于对平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单核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43.
为探明长期化肥减量与紫云英还田配施对稻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以豫南稻区紫云英- 水稻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白对照(CK)、单施化肥(F100)、80% 化肥和22.5 t/hm2 紫云英还田量配施(MV1F80)、80% 化肥和45 t/hm2 紫云英还田量配施(MV2F80)、60% 化肥和22.5 t/hm2 紫云英还田量配施(MV1F60)、60% 化肥和45 t/hm2 紫云英还田量配施(MV2F60)6 个处理。通过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结构特性的影响;采用FUNGuild 功能预测的方法分析不同施肥处理间功能类群的丰度差异。结果表明,化肥减量与紫云英还田配施较CK 处理显著提高了Shannon 指数和Shannoneven指数,且Shannon 指数和Shannoneven 指数均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门分类水平上,化肥减量与紫云英还田配施较CK 显著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增加了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属分类水平上,化肥减量与紫云英还田配施处理的翅孢壳属(Emericellopsis)和无色穗孢属(Achroiostachys)相对丰度显著低于CK,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显著低于F100 处理。此外,冗余分析(RDA)发现,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容重、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从真菌功能预测分析来看,化肥减量与紫云英还田配施较F100 处理显著降低了动物病原菌- 内生菌- 地衣寄生菌- 植物病原菌- 土壤腐生菌- 木质腐生真菌功能类群丰度。由此可见,化肥减量与紫云英还田配施通过改善土壤肥力属性,改变了稻田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功能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潜在致病菌丰度,有助于豫南稻区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4.
以新鲜香菇子实体为试材,分别采用热风干燥(hot air-drying, HAD)、真空冷冻干燥(vacume freeze-drying, VFD)和热泵除湿辅助干燥(heat pump dehumidifier-drying, HPD)的方法对其进行干燥处理,研究这3种干燥方法对香菇理化性质、质构、复水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以期获得一种合适的香菇干燥方式。结果表明:热泵干燥样品的皱缩率(36.30%)和粉碎度(56.21%)以及蛋白质(249.87 g·kg-1)和多糖(82.57 g·kg-1)含量的保留率均接近真空冷冻干燥样品,但显著高于热风干燥样品(P<0.05)。复水HPDS质地居于复水HADS和VFDS中间,且复水HPDS和新鲜香菇样品的微观结构基本没有差异。HAD、VFD和HPD所需能耗分别为6.67、2.65 kWh·kg-1和0.85 kWh·kg-1,HPD所需能耗最低。综上,HPD适合大规模香菇干燥,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香菇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45.
长期定位施肥对作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国内、外农业有关的长期定位试验站进行简要的介绍,系统的阐述了国内外的长期定位施肥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品品质、产量以及肥料效率的影响,运用系统分析法分析了长期定位施肥在我国农业领域研究的分布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开展长期定位在作物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施用不同菌渣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小麦季施用不同菌渣、牛粪配比的菌渣肥(JZA(纯菌渣)、JZB(菌渣∶牛粪=1∶2)、JZC(菌渣∶牛粪=1∶1)、JZD(菌渣∶牛粪=2∶1))在3 000(JZ1),6 000(JZ2),9 000(JZ3)kg/hm~2这3个施用量水平上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不施菌渣肥为对照(CK-JZ0)。结果表明,与CK-JZ0相比,在菌渣肥施用量为3 000 kg/hm~2或6 000 kg/hm~2时,JZA,JZB,JZC,JZD配比的菌渣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轮作系统总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甚至减产,可持续性和施用效果也较差;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当季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养分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影响不显著;随着施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加,对耕层土壤养分逐渐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规律不明显。菌渣肥施用量为9 000 kg/hm~2时,JZB,JZC配比菌渣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轮作系统总生产力的提高较大,可持续性和施用效果较好;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当季小麦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小,能提高玉米季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当季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下茬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或提高玉米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施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加,施用JZB,JZC菌渣肥能显著提高小麦、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趋势变强,能够大幅度提高小麦、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P≤0.05);能够明显提高或改善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47.
立式旋耕对小麦生长季土壤紧实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土壤立式旋耕方式对小麦生长季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紧实状况的影响,以常规旋耕(TR,12 cm±5 cm)为对照,连续两季(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研究了立式旋耕(VR,30 cm±5 cm)在不施肥(nF)、施肥(F)条件下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土壤紧实度、产量及养分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旋耕相比,立式旋耕能连续两季持续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耕层土壤紧实程度;而且立式旋耕能进一步激发土地生产潜力,与常规旋耕不施肥(nFTR)处理相比,2018年立式旋耕施肥(FVR)、常规旋耕施肥(FTR)处理产量分别增加50.16%、36.28%,2019年分别增加42.91%、34.79%。与FTR处理相比,FVR氮肥农学效率提高38.29%(2018年)、23.35%(2019年);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15%(2018年)、6.02%(2019年)。与常规旋耕相比,立式旋耕能显著降低第一季小麦拔节期、灌浆期10 cm土壤耕层的紧实度;而第二季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立式旋耕能降低小麦拔节期20 cm耕层土壤紧实度,在施肥情况下显著降低。两种耕作方式下灌浆期5 cm耕层的土壤紧实度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立式旋耕较常规旋耕能够有效降低当季小麦拔节期、灌浆期耕层(10 cm)土壤的紧实度,构建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48.
大豆根瘤蝇最早是郑州郊区和中牟县农民群众发现的。1980年中牟县的一位农民反映大豆根瘤被一种害虫吃掉,危害严重。经我们调查,发现危害根瘤的是一种蛆。中国农科院问锦曾先生鉴定,一种叫图斑邹蝇(Rivellia depicta Hennig),另一种叫端斑邹蝇(Rivelliaapicalis Hendel)。两种根瘤蝇均属扁口蝇科,邹蝇属,以幼虫(蝇蛆)危害根瘤。 1980—1983年,我们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多次调查,明确该虫对大豆、绿豆危害较重。特别是大豆,危害严重地块,大豆根瘤一半以上被吃掉。  相似文献   
49.
<正>5红菇科Russulaceae5.1分类特征担子果伞菌状至腹菌状,小型至大型,大多有中生的菌柄。子实层体辐射状,从完全外露的菌褶状至具迷路状小室仅成熟时才外露的腹菌产孢组织,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向地性。具菌柄,起码有一不育的增厚的基部,中生或罕  相似文献   
50.
添加尿素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培养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尿素对袋栽金针菇茵丝生长速度、产量和生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尿素的含量为0.2%时,茵丝生长最快,达到O.3cm·d^-1;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分别为210g·袋^-1和7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