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51篇
  183篇
综合类   217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微孔渗灌管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实测的方法,对埋入地下的微孔渗灌管灌水时管路的水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水口压力、管长和微孔渗灌管透水性能的增加,微孔渗灌管水流量、沿程的水头损失和水力偏差率增大,且水头损失主要发生在微孔渗灌管靠近进水口的前半段。实际设计管网时,应综合考虑供水压力、渗灌管透水性能对水头损失的影响,确定管网中毛管的长度,保证灌水均匀度。  相似文献   
142.
日光温室番茄栽培不同灌溉方法节水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日光温室小区栽培番茄的试验方法,对沟灌、膜下滴灌和普通渗灌、节点渗灌4种灌溉方法耗水特点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方法灌溉灌水量与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灌溉方法耗水差异产生的机理;得出沟灌、膜下滴灌和普通渗灌、节点渗灌灌水量分别为1473.99、1181.66、1168.078、89.91 m3/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00、53.96、54.557、0.37 kg/m3,结果表明,节点渗灌具有灌水量少、水分利用效率高、灌水后对地温影响小等优点,应在日光温室番茄栽培中优先选用。另外,温室内水面蒸发量可以用来指导灌溉,作为判断灌水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3.
铅锌矿区分离丛枝菌根真菌对万寿菊生长与吸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不同施Cd水平(0、20、50 mg kg-1)下,接种矿区污染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对万寿菊根系侵染率、植株生物量及Cd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Cd胁迫下万寿菊的根系侵染率和植株生物量;随着施Cd水平提高,各处理植株Cd浓度和Cd吸收量显著增加。各施Cd水平下万寿菊地上部Cd吸收量远远高于根系Cd吸收量,尤其在20 mg kg-1施Cd水平下,接种处理地上部Cd吸收量是根系的3.90倍,对照处理地上部Cd吸收量是根系的2.33倍;同一施Cd水平下接种处理地上部Cd吸收量要显著高于对照。总体上,试验条件下污染土壤中分离的丛枝菌根真菌促进了万寿菊对土壤中Cd的吸收,并增加了Cd向地上部分的运转,表现出植物提取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4.
水肥耦合条件下保护地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完全设计,通过保护地低压节点渗灌番茄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灌溉上限和施肥量组合处理在灌溉追肥后第1、2、35、、7 d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较低灌溉上限,施肥量对不同时间土壤硝态氮影响不明显;提高灌溉上限,施肥量增加影响土壤剖面分异。灌溉上限和肥料对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除第一天外均达到5%显著水平,作用由大到小分别为肥料,水分,水肥交互作用。不同采样时间0~2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百分比平均在50%以上,低灌溉上限和高施肥量组合的硝态氮累积百分比最大,高灌溉上限和高施肥量组合硝态氮累积百分比最小。  相似文献   
145.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磷素淋失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畅  张玉龙  孙伟 《土壤通报》2012,(4):923-928
自连续12年以相同试验方案、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试验的保护地采集土壤样品,对不同灌溉处理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大小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灌溉处理设滴灌、沟灌和渗灌三种灌溉方式,采样深度为0~80 cm。结果表明,0~20 cm沟灌、渗灌和滴灌处理土壤的磷素淋失临界值Olsen-P含量分别为59.44 mg kg-1、65.39 mg kg-1和68.57 mg kg-1;而20~40 cm层次的土壤淋失值分别为60.61 mg kg-1,66.8 mg kg-1和70.58 mg kg-1;40~80cm土层则无临界值存在。影响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Olsen-P含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pH和有机质、活性Fe、活性Al、有效磷含量;土壤pH值越大、有机质、活性铁、活性铝和Olsen-P含量越高,磷素淋失临界值越大。对三种灌溉处理表层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其风险大小顺序为沟灌、渗灌和滴灌,这提示人们在保护地生产中要充分注意土壤磷素有效性,通过选择合理的灌溉方式、改善施肥技术以加强保护地土壤水肥管理,保证作物生产高效、优质和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46.
黑龙江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水稻分蘖消长动态、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存在差异,对水稻穗数、穗粒数影响差异显著,对水稻产量影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水稻产量排序为白浆土>草甸土>草甸黑土>黑土>盐碱土。  相似文献   
147.
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氨挥发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连续6年设施番茄水氮调控定位试验,采用高分辨激光光谱法观测分析灌水下限(土壤水吸力为W_1:25 kPa、W_2:35 kPa、W_3:45 kPa)和施氮量(N_1:75 kg N/hm~2、N_2:300 kg N/hm~2、N_3:525 kg N/hm~2)对设施土壤氨挥发通量、累积挥发量、番茄产量及单产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下限、施氮量及两者交互作用极显著的影响设施土壤氨挥发通量峰值、累积挥发量、单产氨挥发累积量、氨挥发损失率和番茄产量。氨挥发通量表现为施氮后6~8天氨挥发达到峰值。经验S模型可以较好地表征基肥和追肥2个时期氨挥发累积量随时间的变化,氨挥发特征参数表现为基肥期以灌水下限和水氮交互影响为主,追肥期以施氮量和水氮交互影响为主。与基肥相比,采用滴灌追肥可显著的降低氨挥发累积量94.78%~96.30%。受土壤pH和土壤NH_4~+-N含量及施肥带比例影响,氨挥发的氮损失率在0~2%。施氮量为300 kg N/hm~2和灌水下限25 kPa组合的水氮处理(W_1N_2)是协调氨挥发量和设施番茄产量的最佳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8.
张玉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3-373,392
通过对合肥市小麦产量变化的气候诊断分析,采用灰色预测系统求取趋势产量,以合肥市代表站的气象资料作为预报因子,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合肥市小麦产量气象预报模式。经回代检验以及2006~2007年的业务试运行,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9.
北方保护地面积在不断扩大,随着种植年限增长,土壤有可能硅供应不足;充足的硅素供应对于提高保护地作物抗性、防治病虫害发生和改善产品品质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在北方旱田土壤上测定有效硅的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自辽宁中部地区不同利用年限保护地采集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样品28个,选择几种常见的浸提剂及测定方法测定有效硅含量,通过对不同方法测定结果间的比较及测定结果与主要土壤化学性质间关系做相关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如下:不同浸提剂及测定方法测得的土壤有效硅含量相差别很大,但相关程度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回归分析表明,几种方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硅含量主要与土壤pH、EC以及土样采集深度有关,但相关程度及相关形式不同。这一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开展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50.
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相同方案在同一地块连续10年进行节水灌溉试验研究为基础,通过测定渗灌、滴灌和沟灌3种灌溉方法长期灌溉保护地土壤水稳性结构的变化.探讨了灌溉方法对土壤结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滴灌能够提高0-15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大小;渗灌则能够提高15-45 cm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大小.(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SA)和平均重量直径(MWD)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高而增大.(3)从土壤团聚体角度考虑,保护地应优先选择滴灌,其次是渗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