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8篇
  7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是中国亚热带地区至关重要的建群树种.细根作为植物体内最活跃和敏感的地下器官,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为探索外界生存环境变化对植物内在机制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而海拔可使温度、光照、湿度和大气压等因子发生变化,进而对细根产生一定的影响.[方法]研究以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600,800,1000 m)丝栗栲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不同海拔丝栗栲细根及土壤碳(C)、氮(N)、磷(P)含量,旨在揭示丝栗栲天然林细根在不同海拔下对土壤养分变化的适应规律.探索细根各项指标参数与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天然林更新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结果](1)丝栗栲细根C、N、P、C:N、C:P、N: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31.34±3.16)mg/g、(12.81±0.51)mg/g、(1.66±0.06)mg/g、36.77±1.46、1122.71±88.36和8.41±0.47,其中丝栗栲细根N、P含量高于我国平均水平,C、C:N、N:P含量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且N:P<12;(2)海拔对丝栗栲细根根际土化学元素及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显著(C含量)和极显著影响(N含量、P含量、C:N、C:P、N:P),而对丝栗栲细根除C:N比影响不显著外,其余元素及化学计量比均存在极显著影响;(3)丝栗栲细根C、N、P含量均随海拔梯度变化具有显著差异,且细根C、N、N:P在800 m海拔处数值大于600 m以及1000 m海拔处;(4)细根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丝栗栲细根化学元素含量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变化,且与土壤化学元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在800 m海拔处的土壤环境与气候较适宜丝栗栲细根对N元素的吸收,丝栗栲细根N:P<12,表明郭岩山丝栗栲细根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N元素含量的限制,土壤N含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丝栗栲细根对P元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2.
尽管多个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慕课堂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但《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尚无利用慕课堂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案例。本文介绍基于慕课堂的《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教学设计,以及利用慕课堂开展实时签到考勤、随堂练习、随机点名提问、问卷调查和主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的情况,并对这些教学活动是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做了问卷调查与分析,以期为《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提升《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3.
利用猪SCAU-LL资源群,根据猪USDA-MARC2.0连锁图谱,选取4号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SW1678,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系统和ABI377系统分析了F2代64个个体的微卫星多态性,比较了这2个分析系统在进行微卫星分型中的效率和利弊.2个系统检测到57个样品的基因型相同,有相同的2个样品未检测到产物.另外有3个样品,DHPLC检测出基因型,ABI377未检测到,有2个样品ABI377检测出基因型,而DHPLC未检测到.2个系统检测微卫星多态性的相同率达92.2%,DHPLC未检出率6.3%,ABI377未检出率7.8%,2个系统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基本接近,但是DHPLC的检测成本低于ABI377的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114.
猪APOE基因外显子4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的寿命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利用模式生物对衰老相关基因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母猪利用年限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性状,与寿命直接相关.母猪的利用年限缩短会导致母猪群的繁殖寿命缩短.本研究根据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以猪APOE基因作为影响母猪利用年限的重要候选基因,研究了长白和大花白两个猪种的APOE基因外显子4的多态性并对不同基因型及基因频率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猪APOE基因外显子4的第227位碱基发生了C→T转换,这一变异导致相应蛋白质序列中的氨基酸发生了亮氨酸和脯氨酸替换.该位点基因型:大花白CC型频率为42%,CT型频率为30%,TT型频率为28%,而长白猪CC型为100%.长白母猪与大花白母猪的利用年限差异较大,而猪APOE基因外显子4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可能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利用年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5.
指出了工程分析是化工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部分,探讨了工程分析的编写要点和方法。从编写涉及到的项目概况、生产工艺技术和方法、主要原材料消耗及能耗、污染源分析、评价因子的选定等方面,重点阐述了生产工艺和污染源分析,并提出了编写环评报告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6.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三大病"之一,发病率高达20%~50%,占不孕症的75%以上。奶牛患子宫内膜炎易使受精卵不能着床或引起胚胎早期死亡,造成奶牛不能正常怀孕产犊产奶,严重地影响了奶牛的繁殖力和生产性能,降低了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奶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7.
高副低代作为高副机构运动分析重要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普遍认为代替机构的尺寸、位置随着高副机构运动而变化.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进行高副低代研究表明:该机构的代替机构具有尺寸、位置都不随原高副机构位置的变动而变动的特点,将此机构称为“准机构”,此机构不符合传统机构定义,即不存在传统机构学分析之中,只存在渐开线圆柱齿轮机构的代替机构特殊情况中.  相似文献   
118.
响应面法优化酶促脂肪酸甲酯化工艺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获得菜籽油脂肪酸酶促甲酯化合成生物柴油的最佳反应条件,首先采用Plackett-Burman法对影响酯化率的5个因素进行筛选,发现酶质量分数、反应温度、摇床转速和反应时间4个因素显著影响酯化率。基于该4因素的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是影响酯化率的最显著因子,反应时间的作用效果相对较弱,反应温度和摇床转速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在优化条件下,醇/脂肪酸摩尔比1.25∶1、酶质量分数11.5 g/kg脂肪酸、反应温度42.2℃、摇床转速199 r/min,反应6 h后,酯化率可达95.67%,与响应面拟和方程的预测值(96.52%)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9.
试验用实时定量PCR方法研究了蓝塘猪和长白猪1、27、90、150和180日龄肝脏和肌肉组织中IGF-Ⅰ、IGF-ⅠR和IGFBP3基因表达的发育性变化。结果显示:(1)肝脏中IGF-Ⅰ基因表达量高于肌肉组织。两个品种肌肉中表达量均是90日龄时最高;肝脏中则出现品种差异,长白猪180日龄时最高,而蓝塘猪90日龄时最高。(2)肝脏中IGFBP3基因表达量高于肌肉组织。两个品种肌肉中IGFBP3基因表达量均是1日龄最高,蓝塘猪1日龄与其它各阶段差异显著(P<0.05),长白猪1日龄与90、150和180日龄差异显著(P<0.05);肝脏中表达规律出现品种差异,蓝塘猪90日龄时肝脏中表达量最高,且与1、27和150日龄差异显著(P<0.05);长白猪150日龄最高,各阶段差异不显著。(3)各阶段肝脏中IGF-ⅠR基因表达量变化较大,蓝塘猪90日龄时最高,长白猪27日龄时最高。肌肉中表达规律基本一致,均是出生时最高,随年龄增加有下降趋势。(4)3个基因比较,蓝塘猪肝脏中IGF-Ⅰ、IGF-ⅠR和IGFBP3基因和肌肉中IGF-Ⅰ基因均是90日龄时表达量最高,肌肉中IGF-ⅠR和IGFBP3基因1日龄时表达量最高;长白猪肌肉中3个基因表达规律相似,表现出生长前期表达量较高,后期下降的趋势,而肝脏中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0.
丹系母猪断奶后发情和排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猪适时配种是提高受胎率的关键措施之一,而决定配种时间的主要依据是母猪排卵时间。本研究采用B超探测技术对56头不同胎龄的丹系高产母猪发情后的排卵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发现,母猪断奶后发情至排卵间隔平均为(29.28±8.14)h,排卵持续时间平均是(14.64±4.07)h;母猪断奶至发情间隔为4 d时,母猪发情至排卵间隔和排卵持续时间与其他组差异均显著(P0.05);当断奶至发情天数从2 d增加到5 d,发情至排卵间隔平均减少4.78 h,排卵持续时间平均减少2.39 h;哺乳期小于25 d的母猪断奶到发情间隔及排卵间隔与其他两组母猪均差异显著(P0.05);不同哺乳期的母猪排卵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胎次对母猪发情排卵时间存在一定的影响,高胎次母猪比低胎次母猪断奶后发情较迟,排卵持续时间也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