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88篇
林业   173篇
农学   133篇
基础科学   191篇
  128篇
综合类   742篇
农作物   70篇
水产渔业   133篇
畜牧兽医   274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选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苗圃地培育的同种源同批次红松(Pinus koraiensis)裸根苗木,于2013年春季,将苗木分别定植于全光下的皆伐造林地(王家沟)、老山实验站的苗圃地(老山站)、容器中(容器基质使用苗圃地原土);3种栽培条件的红松苗木均按株行距1 m×1 m进行配置,培育过程中均不施肥;2021年,测定相应指标,以土壤养分、树高、地径、胸径、针叶形态、根系形态、幼树生物量、幼树养分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土壤养分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条件,土壤养分状况明显存在差异,苗圃地土壤养分相对充足;造林地土壤养分相对不足,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只有苗圃地的75.0%、82.8%;容器中土壤养分极度缺乏,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只有苗圃地的40.9%、17.1%。苗圃地红松幼树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苗圃地红松幼树胸径生长量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64.3%、207.1%;苗圃地红松幼树根系表面积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20.8%、53.9%;苗圃地红松幼树生物量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115.7%、279.3%。苗圃地土壤氮、磷养...  相似文献   
82.
探索间作及带状轮作模式对玉米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提出适合宁夏灌区的种植模式。试验于2019—2020年,在宁夏王团旱作节水高效农业试验站开展,设置玉米/大豆间作(IMS)、玉米-大豆带状轮作(RMS)、单作玉米(MM)、单作大豆(SS)4种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相比,带状轮作处理使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9.58%~11.45%,且与间作相比,干物质积累量增加4.29%~7.53%。带状轮作种植模式下玉米对氮素的积累量、转运量及籽粒贡献率比间作提高2.19%、30.44%和19.86%。带状轮作和间作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单作分别提高5.64%和3.98%,且主要分布于0~140 cm土层,带状轮作处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单作增加38.00%,且比间作增加15.61%。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处理提高玉米产量11.3%,降低大豆产量51.39%;玉豆带状轮作处理弱化了种间竞争力,使玉米产量提高21.98%,大豆产量下降22.91%。因此,带状轮作种植模式在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氮素转运及产量方面优势明显,可作为宁夏引黄灌区的一种有效替代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3.
农业是引发温室气体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水体污染等生态安全事件的主要产业之一。在种种生态安全事件的挑战下,农业应该朝着绿色生态的方向进行转型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是世界上较早提倡农业绿色发展的农业政策之一。从1992年开始的麦克萨里改革到已经达成的《2023—2027年共同农业政策》临时协议,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绿色生态转型体现出政策支持更加明确、以农民利益保护为重点、自愿性与强制性措施相结合、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及多政策配套实施等改革趋向。在强调绿色发展与转型的新时代,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历程及发展趋向可以为中国农业政策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及启示,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健全补贴机制、坚持弹性原则、提高科技能力、增加政策协同等措施来推进农业的绿色生态转型。  相似文献   
84.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反向分子对接的原理,对山豆根抑癌作用机制进行预测.[方法]筛选山豆根化学成分25个,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查找相关靶点,NCBI数据库进行靶点的校正,利用DAVID数据库筛选药物的KEGG通路,运用cytoscape建立山豆根的"药材-化学成分-靶点-作用通路-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多层次作用网络图.[结果]山豆根的25个化学成分可调控CTBP2、CD-KN1B、ABL1等51个靶点,得到相关通路25条,涉及癌症、炎症、肝病、心血管病等疾病,其中10条通路与癌症相关.[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预测了山豆根的抗癌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山豆根的药理作用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5.
根据东北地区红松果林生产实践经验,分析立地条件对红松造林、生长和结实的影响,认为红松果林立地选 择要综合考虑成活率、生长、结实、产量、气候、交通条件、作业难度、机械化潜力、林业政策、防火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减施氮肥对芝麻农艺性状、光合及产量的影响,以郑太芝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置不施氮肥(N0)、减施氮肥(75 kg·hm-2,N1)、常规氮肥(150 kg·hm-2,N2)和高施氮肥(225 kg·hm-2,N3)共4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理下芝麻在苗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叶片的光合特性及收获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等。结果表明,与N2处理相比,N1处理的主茎果轴长度、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变化;株高显著下降;单株产量略微增加,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经济系数增加6.10%。N0处理的株高、主茎果轴长度、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经济系数较N2分别显著降低15.89%、12.70%、25.67%、6.38%、10.00%、40.15%和16.43 %。从干物质积累来看,N1处理的根干重、叶干重、茎干重、蒴果皮干重、总干物质重和粒蒴比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N0处理的根干重、茎干重、蒴果皮干重、总干物质和粒蒴比重较N2分别显著降低19.40%、25.40%、28.40%、27.57%和9.83%。从光合特性来看,N1处理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水分利用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N0处理的Pn和WUE分别较N2处理降低8.15%和8.52%。综上所述,氮肥减施50%对芝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光合特性无显著影响,为芝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7.
[目的]为了获得重组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4N端蛋白.[方法]根据Genebank设计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4N端基因特异引物,RT-PCR扩增该基因,经Blast与Genebank公布的该基因比对,而后构建该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PICZaA/EtMIC4N,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小规模表达该蛋白,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表达的蛋白鉴定,再以摇瓶的方式进行大规模表达.[结果]RT-PCR扩增获得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4N端基因序列,大小为773 bp,经比较,与目的基因开放阅读框相似度99.5%,其中有4个碱基发生突变,1个gap.PCR证实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电转后的毕赤酵母用甲醇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发现在上清中有45 kD的条带,说明成功表达该蛋白,且该表达系统可持续获得较高纯度的目的蛋白,以摇瓶的方式进行大规模表达,每升能够纯化到约10 mg的目的蛋白.[结论]毕赤酵母成功表达重组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4N端蛋白,为该蛋白免疫原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8.
针对花生全喂入捡拾收获过程捡拾率低、荚果损失率高、生产率低等问题,基于花生生物学特点、荚柄脱离特性及荚果破损机理,设计了一种轴流式花生捡拾收获机。整机采用自走式底盘驱动,配套动力120 kW,主要由捡拾装置、输送装置、摘果装置、清选装置、底盘系统、集果装置等组成,可一次完成对田间条铺花生植株的捡拾、输送、果蔓脱离、果杂清选、提升集果等功能。在分析整机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及参数确定,通过动量守恒原理和赫兹接触理论建立捡拾过程的碰撞模型和摘果装置关键参数方程,并对荚果破损和荚柄分离力学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以弹齿转速、摘果滚筒转速、机具前进速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开农61”品种花生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为弹齿转速68 r/min、摘果滚筒转速447 r/min、机具前进速度1.4 m/s,对应的捡拾率为98.62%、荚果损失率为2.11%、生产率为0.61 hm^2/h,捡拾率、生产率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2.1、4.5个百分点,荚果损失率比优化前降低了0.9个百分点,综合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9.
四川地区含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可推荐作为生物乙醇生产基地,但是秸秆移除可能会造成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土壤生产力.通过在紫色土地区设置5个不同的秸秆移除率(0%、25%、50%、75%和100%)处理,探究不同移除率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1年以上的秸秆移除后,与0%移除相比,各移除率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发生了下降,但从有机质随时间变化角度来看,25%和0%移除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并未随时间增长而发生下降.  相似文献   
90.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