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36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39篇
  37篇
综合类   247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99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61.
本研究先通过单因子实验分析了电流密度、极板面积比、极板间距和初始pH对总氨氮(TAN)和硝态氮(NO3–-N)去除率的影响。采用Design-Expert软件中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原则设计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考察不同影响因子对脱氮效率的影响,并建立响应面模型优化反应条件,最后对优化的反应条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电流密度、极板面积比、极板间距和初始pH的变化对TAN去除影响不大,在所选反应条件下,TAN去除率均高于80%,但反应条件的改变显著影响硝酸盐(NO3?)的去除,NO3?去除率在29.8%~80.9%范围内变化。响应面模型的回归系数R2为0.9340,校正系数R2为0.8681,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NO3?去除最优反应条件:电流密度为25.6 mA/cm2,阴阳极板面积比为1.6∶1,极板间距为2.5 cm,初始pH为6.6,对该反应条件下的脱氮效果展开实验验证发现,TAN去除率为87.3%,NO3?去除率为81.5%。研究表明,电化学处理可实现对TAN和NO3–-N的同步去除,同时,响应面模型的运用有助于优化电化学法在养殖水处理中的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562.
通过对养殖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实际苗种中间培育进行实验(21 d),探究了放养密度(1.50~2.25万尾/m~3)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放养密度为1.50~2.25万尾/m~3时,放养密度的增加会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饵料转化率。实验期间,各养殖池内水体的pH逐渐下降,氨氮(NH_4~+-N)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弧菌(Vibrio)浓度则在一定范围内[(0.3~7.5)×10~4 CFU/ml]波动。放养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养殖水体pH下降,NH4+-N和COD浓度升高,但对水体中的弧菌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末期,放养密度较高的养殖池具有较高的细菌生物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6.52%~71.2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0.65%~38.23%)为各养殖池内主要细菌门类,而且弧菌属(Vibrio)(2.3%~9.4%)在各养殖池内均为优势菌属。在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过程中,逐日增加换水量对水体pH和COD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难以控制NH4+-N和亚硝酸氮(NO_2~--N)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563.
裂头蚴病是由于裂头蚴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为了对福建省养殖蛇类的裂头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鉴定虫种,对采自福建省三明市、漳州市和南平市等地蛇场的蛇类进行剖检,分离得到了裂头蚴,记录寄生部位和数量.提取裂头蚴虫体基因组,采用PCR对虫体ITS、NAD4和COX3基因进行了扩增.同时,将扩增得到的目的基因连接到pEASY...  相似文献   
564.
文章介绍了现代工厂化鱼菜共生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绿色生产工艺以及智能化技术要点,为推进农业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通过高效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现代工厂化鱼菜共生中蔬菜种植产量高于传统有机种植5倍以上,水产养殖产量高于池塘养殖20倍以上.  相似文献   
565.
捕后处置对活品底播虾夷扇贝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干藏与湿藏对活品虾夷扇贝生化代谢的影响,探讨捕后干露、碰撞和温度3个胁迫因素对活品虾夷扇贝生化代谢的影响。将采捕后的虾夷扇贝分别进行干藏和湿藏处置,干藏采取冰藏方式,保藏时间为4 d;湿藏采取循环海水方式,同时施加温度与碰撞2种胁迫因素作对比,保藏时间为7 d。以闭壳肌中糖原、ATP及其关联物、AEC值、p H值和水溶性蛋白为指标,对4个处置组的活品虾夷扇贝进行跟踪分析。干藏条件下扇贝p H值、ATP含量和AEC值均迅速下降,生理状态快速恶化,短期内(1~3 d)扇贝陆续死亡。湿藏(5和10°C)条件下,扇贝闭壳肌可保持较高的ATP含量、AEC值和p H值,且5°C较10°C湿藏条件下糖原含量更高;相同温度下(10°C),增加碰撞会导致扇贝ATP含量和AEC值下降,糖原消耗增多。研究表明,捕后处置方式与活品虾夷扇贝的生化代谢有密切联系,干露是虾夷扇贝活品流通过程中比较突出的胁迫因素,温度和碰撞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扇贝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566.
选取16份在黄河流域棉区(山西省运城市)多年选育已稳定纯合的高代棉花品系,研究其在新疆植棉区种植后的铃重、衣分和纤维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为后期开展引种试验及品种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大多数山西选育的棉花材料在北疆早熟植棉区和南疆早中熟植棉区种植后铃重和衣分增加;除个别棉花材料外,大部分山西棉花材料在新疆植棉区种植后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伸长率、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降低,纺纱质量下降。因此,纤维品质的下降可能是阻碍山西棉花材料在新疆早熟及早中熟植棉区示范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将山西棉花材料引种到新疆时,选择纤维品质较优的材料。  相似文献   
567.
本文从分析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百强企业的主要特征入手,指出了企业目前面临的外部投资不确定性增多、农业对外合作政策体系亟须完善、企业内生动力亟须加强等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培育企业竞争力等若干建议,旨在为中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8.
裴会敏  陈志  张龙芬  文狄  王芬 《种子》2022,(6):27-34
为了研究都匀毛尖茶本地种茶树不同器官代谢物的差异,对都匀毛尖本地茶树的叶、茎和根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鉴定出504个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差异倍数,筛选出叶与根205个差异代谢物,在根中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花青素生物合成等,主要决定茶汤的涩味,咖啡碱使茶叶具有辛苦味,氨基酸使茶叶具有鲜爽味,各种糖类代谢,增加茶的甜味。叶与茎的112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谷胱甘肽、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换等通路中。  相似文献   
569.
张龙 《中国农垦》2023,(1):30-31
<正>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关乎全世界的未来。“双碳”战略部署是中国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宁夏农垦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集团战略部署,正确把握“两山论”的科学内涵,在打造现代大型农业企业过程中,着力推进“零碳农垦”建设。  相似文献   
570.
对巨大芽孢杆菌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及解磷效果研究,旨在为巨大芽孢杆菌的深入研究和生产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以巨大芽孢杆菌为试材,用正交实验优化其发酵培养基条件,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解磷效果。确定最佳培养基及条件为:麸皮1%,豆粕粉0.5%,氯化钠1%,MnSO4 0.05%,pH 7.0,温度30℃,接种量8%,转速200 r/min,发酵有效活菌数达到29×108 cfu/mL;50 L发酵罐26 h基本达到终点,有效活菌数达到48×108 cfu/mL,芽孢率≥95%;其分别在卵磷脂和磷酸钙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上清液中有效磷含量为1.67 mg/L和83 mg/L,分别是对照组的26倍和17倍;田间试验处理2周后,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65.3 mg/kg。通过本研究,其有效活菌数比原配方提高7倍,能够有效降解有机磷和无机磷,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