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川麦107"慢条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人工气候箱和大田条件下比较了"川麦107"与"铭贤169"和"川麦28"等感病品种以及"平原50"等慢条锈品种的苗期对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的抗病频率、病害潜育期、病害扩展性、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等,结果表明,"川麦107"具有慢锈性,它虽然对42个分属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反应型均为4级,但在常温、高温控制及大田条件下接种条中31、32及混合生理小种后,其病害潜育期均较"铭贤169"等高感品种长3~8 d而与"平原50"等慢锈性品种相当;接种以后,它的剑叶至倒4叶的普遍率虽然与"川麦28"等感病品种无显著差,但这些叶片的病情指数均低于感病品种;与粉锈宁喷雾保护植株相比,"川麦107"在苗期、拔节期接种条中32后,千粒重的损失率为10.57 %和2.97 %,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川麦28"的24.16 %和14.39 %、Syn 95-71的37.36 %和21.67 %,而与除"平原50"以外的高抗品种或慢锈品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2.
西藏条锈菌大麦专化型生理专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采用辐射诱变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创制出含2个抗稻瘟病基因Pi-9、Pi-K~h的、带紫叶标记性状的两用系水稻新材料(5500S,5514S)。分子检测显示5500S和5514S中的Pi-9基因来自亲本P88S,而5500S和5514S中含有Pi-K~h基因,Pi-K~h基因与IRBL kh-K3、C815S有关,这可能是辐照诱变后产生的结果。紫叶标记性状来自于紫S[安湘S/80-66(360S)//金麻粘(611S)///珍汕97B/庚紫//II-32B(BC5)],通过杂交导入完成材料创制。该材料不仅抗病,而且抗倒。  相似文献   
34.
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田常见根结线虫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及种类分布,为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的防治提供依据。对成都平原15个县(市、区)28个乡(镇)共159块水旱轮作田的土样进行根结线虫普遍率调查,利用线虫ITS通用引物和8对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对其中检出率高的地区重新采集的土样进行根结线虫种类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平均检出率为40.25%。重新采集的土样共鉴定出5种根结线虫:拟禾谷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M. incognita、北方根结线虫M. hapla和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各线虫的检出率分别为40.91%、34.09%、13.64%、13.64%和2.27%,其中29.55%的样品由2种以上根结线虫混合侵染。拟禾谷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为该地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35.
为了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研究小麦的慢条锈性机制,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条锈菌侵染的2个小麦品种(川麦107和80-8)的对照和发病14 d叶片的差异表达蛋白,从2-D图谱上找到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点P5是在接种并发病的川麦107中新诱导出的一个差异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获得6个蛋白质的肽指纹图谱(PMF),数据库搜索鉴定出2个蛋白质.这2个蛋白质是磷酸核酮糖激酶(Phosphoribulokinase,PRK)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  相似文献   
36.
四川稻瘟病菌有性世代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0──1993年,从四川省水稻及马后植株上获得235个Pyriculariagrisea菌株,与来自的标准苗株6023(交配型“a”),及2539W(交配型“A”)杂交,进行有性世代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的大多数分离菌属于交配型“A”,只在涪陵地区发现一株“a”交配型.水稻分离菌的有性世代形成能力高于马唐分离菌;两性菌株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周地区.  相似文献   
37.
条锈菌侵染后小麦体内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条锈菌侵入后,小麦体内蛋白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慢锈型抗病品种和感条锈病品种在条锈菌侵入前和侵入后,体内蛋白质差异显著。病源菌侵入后,抗病和感病品种都被诱导产生新的蛋白质。同时也比病源菌侵入前减少了一些蛋白质。慢锈型抗病品种川麦107比感病品种80—8多诱导出一个新的特异性抗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   
38.
不同水稻品种在皖南地区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位于皖南休宁县商山镇的稻瘟病圃带有不同抗稻瘟主效基因的31个单基因系的叶瘟病情。结果表明,含Pi-ta,Pi-ta2,Pi-kp的品系表现抗病。在病圃中鉴定了293份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品种的抗瘟性,其中77份连续2年均表现抗病,适合在皖南稻瘟病流行区进一步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39.
小麦条锈病是威胁四川小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自1999年以来,我省小麦条锈病进入了又一轮大流行,发生面积年均600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以上.2002年小麦条锈病流行达到高峰,发生面积达1523万余亩,虽经大力防治,仍损失粮食3.37亿公斤.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西藏麦类条锈病菌种群结构,测定了来自西藏林芝及邻近地区的70个菌株生理小种.结果表明,在检测出的23种小种类型中,林芝地区病菌分属水源致病类群及CY28以前的致病类型,水-2和水-5为林芝优势小种,但在2009年CY28以前类型的现频率高达32.35%.筛选出E2M2、E3M3、E4M6、E7M6等4对EcoR I/MseⅠ引物组合,对各条锈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141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9条,多态率为27.65%.经AFLP分析,70个参试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5~1.00.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48时,所有菌株可分为4组.其中来自林芝的菌株大部分被聚类在A组的第一、第二亚组,而A组第四亚组、B、和D组为西藏特有遗传类型.来自四川阿坝州的菌株均属于A组第一亚组,来自四川甘孜和凉山的菌株均属于A组第二亚组.来自云南丽江的菌株分属A组第三亚组和C组.毒性分析和AFLP分析均表明,西藏条锈病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但和邻近地区特别是四川越夏区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