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林业   22篇
农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人工桤柏混交林光合生理生态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区人工桤柏木桤柏木混交的光合生理生态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桤、柏木混交的光合生理生态机制在于:桤、柏木的光合作用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上存在时间匹配效应,在林木结构上存在光合作用的空间匹配效应,因而使桤柏木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林地上各层次水平的光能资源,大大提高混交林群体的光能利用效率,使之成为川中丘降紫色土区的高产林分类型。研究还表明,桤柏混交林林冠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程基本上与桤木的变化趋势一致,这主要由桤柏木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决定;桤柏林林冠光合作用主要受气温、光照和CO2浓度的影响,温度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2.
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是园林本科专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在分析园林专业学科背景、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存在的问题、学校办学条件等基础上,探索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及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并存的新形势下,理工科院校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工程类课程的改革思路,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善实践条件等对策,以期提高园林本科专业的工程类课程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3.
模拟降雨条件下工程边坡土壤磷素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西南高山—亚高山地区工程边坡土壤磷素流失机理,为同类型工程边坡生态环境恢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原状土搬迁等方法,研究在2种坡度(30°,50°)和4种雨强(25,45,65,85 mm/h)条件下工程边坡全磷(TP),泥沙全磷(STP),溶解态磷(DP)迁移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状况的关系。[结果]①工程边坡径流平均DP浓度整体较低且受雨强影响较小,STP浓度在降雨初期较高,随之降低或趋于稳定。②不同雨强下工程边坡DP流失率、STP流失率变化曲线具有明显差异性,当雨强为25 mm/h和45 mm/h时,工程边坡STP流失率、DP流失率较低且较为稳定;当雨强为65 mm/h和85 mm/h时,工程边坡STP流失率、DP流失率迅速上升后趋于稳定;当雨强由45 mm/h增至65 mm/h时,工程边坡STP流失率、DP流失率迅速增大。③土壤侵蚀率与DP流失率、DP平均浓度、STP流失率和浓度、TP流失率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径流率与DP流失率、STP流失率、TP流失率、DP平均浓度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STP浓度无显著相关关系。工程边坡TP流失率随径流率、土壤侵蚀率皆以幂函数形式逐渐增加。[结论]雨强和坡度对工程边坡磷素流失动态变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且整体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不断增长,已成为川西地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分析道孚县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种间关联性差异,以揭示人工林群落动态变化及演替规律。  方法  采用典型样方法设置12块固定样地,测量每株活立木中心位置坐标、胸径、树高和冠幅等,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单变量Ripley’s L(t)函数和双变量Ripley’s L12(t)函数分别分析人工林与天然林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群落中树种间的空间关联性。  结果  ①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林群落内川西云杉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而群落物种数逐渐增加;②人工林群落中活立木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表现为随机分布,而天然林内活立木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③人工林中川西云杉与其他阔叶树种无空间关联性,而天然林群落内主要树种间关联性在小尺度范围上呈不相关,在大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  结论  经过50 a人工恢复后,川西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在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态恢复进程较慢。建议采取适当间伐与种植天然林优势树种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改造人工林结构,从而加快人工林向天然林群落演替进程。图3表1参35  相似文献   
25.
采集了3株四川盆地不同地区的自然生长的香椿,通过树干解析分析,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香椿在前8 a生长期内材积生长较慢,但胸径和树高生长较快;在随后的9 a到20 a生长期内,胸径和树高生长量最大,且较为稳定,材积生长迅速。其中5 a~10 a是树高生长的速生期,5 a~20 a是胸径生长的速生期;在20 a之后的生长期,虽然材积仍在增长,但渐趋缓慢。本文还建立了香椿树胸径、树高和材积总生长量的回归模型,可为香椿木材定向培育技术及经营管理和香椿造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
不同林分密度下柳杉人工林立木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贤安  彭培好  王莉  杨宗莉 《林业科技》2013,38(1):31-34,39
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以四川省彭州市国有林场天台山工区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立地条件相似、人工林密度为650~700株/hm2和800~850株/hm2的柳杉人工林中设置调查样地,对柳彩人工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柳杉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的总生物量为119.38t/hm2,高于低密度林分总生物量的64.6%;林分总生物量随着胸径、树高的增大而增大,胸径大小对林分总生物量的贡献更为显著,其复相关系数为0.976 5;林分碳储量随林分密度变化的趋势与生物量的变化保持一致,高密度下林分的碳储量达59.69t/hm2;通过材积源生物量法模拟构建的生物量模型能较好反应单株立木生物量的大小,其复相关系数值为0.9685;在未来14年内,不同密度下林分总生物量与碳储量的年季动态变化呈逻辑斯蒂曲线增长,低密度下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年均增长率约为9.48%,远远大于高密度下林分生物量与碳储量年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27.
根据2000—2009年MODIS NDVI/EVIMOD13Q1数据、2004—2007年TM、ETM数据、SRTM 90m分辨率高程数据和国家1∶250万地质图,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和解译,生成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图、植被图、高程图、NDVI—Max变化状况图以及坡度图。在分析了各图间空间分布关系之后得出,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内出露最多的岩层为中—上元古界地层和第四系地层,其中在2000—2009年间,中—上元古界地层之上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要好于第四系地层之上的植被。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上元古界地层主要位于珠峰南坡,该区域地形相对复杂,海拔落差较大,平均坡度也较大;第四系地层主要位于珠峰北坡,这一区域海拔高度较为稳定,地势相对平缓,坡度较小。虽然珠峰南坡的气候条件优于北坡,但地质地貌的因素造成北坡的环境更适合人类居住。因此造成了这两种地层上植被覆盖变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28.
对Pb、Zn、Mo、Se、As、Cr、Hg、Cd、B、Mn等10种微量元素在川芎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及4层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10种微量元素在不同土层中的分布有2种变化趋势,从表土层到基岩层,Mn元素的变化在497.47 ~705.92 μg/g之间呈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其他9种元素则呈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人类耕作活动是表土层微量元素含量累积的主要方式.在川芎的不同部位,Mn、Cr、Pb、Zn、Cd、Se、Hg元素在地上部分的含量高于地下部分,Mo、As、B元素则相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农业地质背景(主因子1)和川芎的药学特性(主因子2)是影响川芎中微量元素分布的2个主因子,元素Mn、Cr、Mo、As、B与土壤农业地质背景呈正相关关系,元素Zn、Se与川芎药学特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9.
攀枝花农业地质背景与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阐述了攀枝花地区的农业地质背景,提出了当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当地农、林、果作物及畜牧业的生产状况,提出该区生态农业区划过程中应将农业地质背景纳入考虑范围,与气候、土壤地球化学条件等相结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进行合理布局,将攀枝花地区建设成为真正的绿色无污染农产品基地。  相似文献   
30.
邛崃山脉优质茶产地的周围出露有中生界白垩系(K)、新生界下第三系名山群及大邑砾岩(E1-2mn、N)和第四系(Q)各地层,各地层的土壤重金属元素迁移到茶叶中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元素富集能力由强到弱次序为:CuCdZnNiHgAsCrPb;土壤背景值与四川丘陵地区和成都经济区土壤基准值相比,Cd、Hg、Mo、Pb、Se富集,其余元素与对比区含量水平相近;pH值总体略显酸性,目前适合优质茶叶种植的推广发展。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邛崃山脉优质茶产区环境有恶化的趋势,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规划土地,要实时监控周边环境,杜绝环境污染引起优质茶种植区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