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66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 ,给养猪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金华市规模化养猪场 ,常年饲养经产母猪 70 0余头 ,年出栏 80 0 0余头。该场自 1 997年以来 ,母猪陆续产下死胎、弱胎、木乃伊等 ,造成仔猪的大量死亡。仔猪腹泻、母猪产后子宫内膜炎等也时有发生。1 发病情况1 997年底 ,1 0日龄左右哺乳仔猪时有发病 ,相继死亡 ,哺乳仔猪育成率由 1 996年的92 %下降到 81 %,至 1 998年 5月保育舍断奶仔猪也相继发病 ,食欲减退 ,并出现便秘和拉稀现象 ,育成率也由原来的 99%下降到90 %。 1 998年底 ,发现母猪产下木乃伊及流产 ,发…  相似文献   
82.
鱼类集群行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多数鱼类具有集群性,由于集群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对“鱼群”的定义或文字表达也各不相同。建议对运动方向较一致或具有洄游特性的鱼群采用“Schooling”一词表达。还介绍了探索研究鱼类集群的机制和鱼群群体功能的方法和发展沿革,鱼群结构、次群体和自组织群体的特征。提出采用数学模型的模拟仿真技术探索鱼群产生自组织结构现象的机制是一种有效方法,这属于“唯像学”的方法,在大量观察数据和现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对鱼群集群现象进行模拟和预测,再将模拟预测的结果与实际观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由此推测或确定影响集群现象的主要因子或机制。计算机技术为建立复杂的模型提供了支持,采用模型仿真技术为研究鱼类群体行为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83.
根据2009年5月在吕四渔场单桩张网采集的231尾黄鲫幼鱼,对其耳石形态和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耳石全长范围为1.88~4.91 mm,平均3.75 mm;耳石重量范围为0.8~13.7 mg,平均6.4 mg。黄鲫耳石全长和叉长拟合生长方程为LOA=2.6322 ln(L)-8.2612。耳石全长与耳石重量关系式为WO=0.196×LOA-2.6186。黄鲫年龄范围为60~258 d,优势年龄组为90~150 d,占总体的69.5%;叉长与年龄拟合线性生长方程为L=0.2034×A+69.12。孵化日期为1月至3月,主要集中在2月份,占总体的83.6%。  相似文献   
84.
主要经济大洋性鱿鱼资源渔场生产性调查与渔业概况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大洋性鱿鱼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始于1989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远洋鱿钓渔业已经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规模和产量最大的国家。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持续对三大洋的大洋性鱿鱼资源进行生产性调查,一批新资源、被不断开发和利用,并得到商业化捕捞。根据2003—2017年我国鱿钓船对三大洋公海大洋性鱿鱼资源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对其基础生物学、资源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等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便初步了解重要经济鱿鱼资源特性。研究概述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状况,并提出可持续开发世界大洋性鱿鱼资源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认为,通过对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三大洋7个渔场的大洋性鱿鱼资源进行生产性调查,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个鱿鱼新渔场,新增作业海域超过1×10~7 km~2,估计新增渔场的资源蕴藏量在500万t以上,初步掌握了渔获个体大小等基础生物学特性、资源丰度空间分布及其与海表面温度的关系,发现不同作业渔场的渔获个体差异明显,渔场形成的适宜海表面温度有较大差异。研究建议,为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鱿鱼资源,建议开展系统科学的渔业资源国际合作调查,开展基于硬组织的大洋性鱿鱼年龄与生长、群体结构、生活史过程、洄游分布、高精度的渔情预报以及大洋性鱿鱼资源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85.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50 m水层温度T50,100 m水层温度T100,200 m水层温度T200)等资料,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和2009年10—12月受厄尔尼诺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79°W~84°W、10°W~17°S海域,最适SST为19~22℃;2007年10—12月受拉尼娜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81°W~85°W、10°W~14°S海域,最适SST为17~20℃,中心渔场作业范围相比厄尔尼诺年份向北偏移1°~2°,平均SST降低2℃。各层水温分布表明,2007年10—12月T15和T50水温均明显高于2006年10—12月,最大温度差值为6~9℃;T100和T200温度差别较小,最大温度差值为1℃。水温垂直结构结果表明,2006年10—12月作业渔场未形成明显的上升流,主要分布在外洋水与沿岸水交汇处;2007年10—12月的沿岸一侧形成了势力强劲的上升流,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上升流等温线密集交汇处。此外,由于受上升流的加强使栖息水层营养盐丰富,更有利于茎柔鱼索饵,导致茎柔鱼渔场分布也出现一定转移。研究表明,秘鲁外海中心渔场位置的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6.
桁拖网不同网目结构网囊对主要鱼类的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东海近海桁拖网渔具对主要鱼类的尺寸选择性,使用对比作业法,在吕四渔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不同网目结构网囊(菱形、方形及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的选择性试验.在选择性分析中,将几何相似原理运用于选择性曲线模型(Richards曲线),使用假设检验理论对选择性曲线模型进行简化.对不同主要鱼类渔获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但存在航次间差异;模型简化结果显示,选择性曲线可以简化为Logistic曲线.选择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短吻舌鳎,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网囊L50(50%选择体长)最大,而SR(选择范围)最小,菱形网目网囊L50最小,而SR最大;对于棘头梅童鱼和小黄鱼,菱形网目网囊的L50最小,SR最大,横向使用的菱形网目网囊L50最大,而方形网目网囊SR最小;除不同结构的网目扩张程度不同以外,鱼体体型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网囊结构也可能是导致选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
刚性栅栏是实现拖网渔具种类选择性捕捞的主要装置。通过海上生产试验,结合SELECT模型分析不同栅条间距(15mm、20mm和25mm)的刚性栅栏对哈氏仿对虾( 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 )和葛氏长臂虾( Palaemon graxieri )的分隔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虾类的重量分隔率逐渐增大;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慨率呵使用常数来表示,即接触慨率与个体尺寸无关;比较不同虾类对分隔栅栏的接触慨率后发现,接触慨率不存在种类间、栅栏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个体接触分隔栅栏的概率均大于0.9,说明大多数个体都接触到分隔栅栏,但拒绝全部接触栅栏的假设,这主要与桁拖网结构和分隔栅栏的安装有关;随着栅条间距的增大,栅栏对虾类的50%选择体长(L50)逐渐增大,但选择范围(SR)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8.
东黄海鲐鱼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4种数理统计方法,采用1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东黄海鲐鱼(包括日本鲐的五岛西部种群和东海西部种群,澳洲鲐)3个群体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差异系数(C. D)检验证实,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2个种群形态上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均数差异系数表明,日本鲐的五岛西部和东海西部种群间比例性状差异显著有FL/BL,SPL1/BL,ED/BL,D2-4/BL,D2-5/BL,D3-5/BL,D4-7/BL,D6-7/BL等8个参数(P<0.05),日本鲐与澳洲鲐间有FL/BL,SPL1/BL,D1-3/BL,D2-3/BL,D2-4/BL,D2-5/BL,D3-4/BL,D3-5/BL,IM-5/BL,D4-6/BL,D4-7/BL,D5-6/BL,D5-7/BL,D6-7/BL等14个参数(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四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7.09%.建立了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以及澳洲鲐3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70.0%~85.0%,判别准确率P2为72.4%~82.3%,综合判别率为78.6%.研究认为,可通过比例性状差异来判别3个群体的归属.  相似文献   
89.
为研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Ommastrephes bartarmii)资源量变动的影响,并分析柔鱼栖息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根据上海海洋大学鱿钓科学技术组提供的中国柔鱼生产捕捞数据,比较2008年正常气候年份与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年份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产量、捕捞努力量以及渔场纬度重心(LATG)的变化;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的海表温度(SST)、光合有效辐射范围(PAR)和海表面高度距平(SSHA)3个关键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渔业数据时间为2008年和2015年9—11月,数据覆盖范围为36°N~48°N、150°E~170°E。结果发现,相对于2008年正常年份,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下的CPUE明显降低,且LATG向南偏移;此外,2015年适宜的SST和PAR范围均显著降低,导致适宜的栖息地面积与正常年份相比大幅减少;最适宜的SST和PAR等值线向南偏移,导致有利的栖息地纬度位置向南移动。研究认为,2015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柔鱼渔场环境不适于柔鱼生长,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且向南移动,导致该年份柔鱼资源丰度骤减,渔场向南偏移。  相似文献   
90.
海蜇帆张网的设计与生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1996~1997年江苏省启东市海蜇张网的改革和试验结果。文章分析了海蜇鱼发多变、体型较大和常漂游于水域中上层的特点,提出用锚张网替代桩张网,使用大网目以扩大网口并在网口两侧加装柔性帆板以增大水平扩张。改进设计的海蜇帆张网经较大规模的海上生产试验在1997年取得大面积丰收。单船平均网次产量比原用桩张网增加3倍多。文章针对吕四渔场流速(2.5~3.5节)对网具规格及阻力、锚具重量和爬驻力以及渔船起网鼓轮绞拉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提供了经验计算式。文章指出,这种海蜇帆张网的推广、使用必须强化管理,以确保伏休制度得到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