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小黄鱼亲鱼驯养及苗种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4年10月,从宁波象山石浦港湾采集到野生小黄鱼2000余尾,经生物学鉴定确认其种类后,暂养于网箱上,12月初移至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试验场进行室内越冬。2015年5月初,开展小黄鱼人工繁育试验,成功繁育出全长5厘米小黄鱼3万余尾。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小黄鱼亲鱼越冬越冬池大小为4米×9.5米×1.5米的水泥池,放养密度为50尾/米3,小黄鱼跳跃力极强,应保持水  相似文献   
12.
对捕捞自闽东海域的209尾体质量7.70~66.09 g、体长79.88~150.7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外部形态、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形态特征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棘头梅童鱼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部呈浅弧形;头大而圆钝,额部隆起;口大,口裂倾斜度大;吻短钝,眼小;头部及体部被薄圆鳞,鳞小;侧线发达,略呈弧形;背侧面灰黄色,腹侧面金黄色,鳃腔上部深黑色;唇橙红色,口腔浅色。背鳍鳍棘部边缘及尾鳍末端为灰黑色,各鳍为淡黄色。(2)全长、肛前长、尾柄长、头长、眼径、头高、体高、尾柄高、眼后头长和体质量与体长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体宽与体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3)以体长为自变量、各参数为因变量进行拟合处理,结果显示,全长、肛前长、尾柄长、头长、眼径、体高、体宽和眼后头长与体长呈指数相关,而尾柄高、头高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其中体质量(W)与体长(Sl)的拟合方程为:W=4.506 5×10-6Sl3.290 7(R2=...  相似文献   
13.
黄姑鱼亲鱼培育与产卵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俗称黄婆鸡,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体形与黄花鱼有相似处,为近海中下水层鱼类,主要柄息于砂泥底质较浅沿岸海域,以小型甲壳类及小鱼等底柄动物为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种运用新方法碾制大米的没备,尝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的加工方式。设计和使用这种新型碾米机的目的,就是确保碾米机在加工大米的过程中碎米率低,提高经济效益。这种类似"瀑布"形式的进料和出料方式与加工过程,与现在国内外所有卧式砂辊碾米机和立式砂辊碾米机均不同,加工时米粒在碾白室内的运动轨迹也完全不一样,其结果能降低碎米率,节省电耗。此种设备运用在加工留胚米中,就更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东海舟山海域野生牙鲆群体为亲本,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共构建14个牙鲆家系,分别测定了各家系120日龄30个个体的全长、体长和体重,对家系间的生长和家系内的个体体重变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的全长、体长和体重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家系1、3、4、10、11和14为生长较快家系,按体重大小依次排列为3〉10〉11〉1〉14〉4,按全长长短依次顺序为3〉14〉1〉4〉11〉10。家系2内个体体重变异最大。家系3个体体重变异小,其体重平均值要高出体重最小家系35%,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这一研究为进一步通过家系选育方法培育适合浙江沿岸生长的优良品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10年3月至6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闪试验场进行了舟山褐牙鲆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在水温16.0~23.0℃,盐度26~27,溶解氧5.0~6.0mg/L的条件下,历经60d的培育,累计育成平均全长3.6cm以上的牙鲆鱼苗80×104万尾,受精率87.9%,孵化率90.9%,全长3cm~5cm的鱼苗培育成活率32%。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鬼鲇的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人工繁养技术。为合理利用鬼鲇的自然资源,提高其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黄姑鱼的耐低温能力,测定了不同低温(3、4、5、6℃)处理组96 h内(1、2、4、8、12、16、20、24、28、32、48、54、72、84和96 h)的死亡率,通过建立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计算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黄姑鱼的半致死温度在2.94~5.57℃间;低温作用的84~96 h内对黄姑鱼的条件致死伤害最大,8~12 h内最小;随着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黄姑鱼的累积致死伤害逐渐增大,至96 h时最大。  相似文献   
19.
以25 ℃为对照组,设置28 ℃、30 ℃、32 ℃为高温胁迫组,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高温胁迫对2种规格(实验I和实验II)的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水温25~30 ℃时,褐牙鲆几乎不死亡;水温达到32℃时,褐牙鲆的成活率显著下降,2种规格鱼在32 ℃下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别(P<0.05);(2)两种规格鱼的生长性能受水温影响显著,各温度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饵料转化率和水温的平方呈显著的负相关(Oneway ANOVA,P<0.01);(3)相同温度条件下,实验Ⅰ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实验Ⅱ(P <0.05),饵料转化率则实验Ⅰ显著低于实验Ⅱ(P< 0.05),表明规格大小对褐牙鲆的生长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32 ℃可能是褐牙鲆长期生存的上限温度,高温胁迫和规格大小显著影响褐牙鲆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12月,我们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岛试验场开展海捕三疣梭子蟹的立体养殖试验,采用自主设计的立体养殖设备对海捕梭子蟹进行了70天的养殖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现将具体的养殖情况作一简介。一、材料与方法1.梭子蟹来源及暂养2011年9月26日在舟山沈家门水产码头购买海捕梭子蟹600只,称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