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交配体制、交配行为、掘洞行为、护幼抚育行为等独特的生殖对策和行为特性展开研究。在克氏原螯虾主要繁殖季节进行野外自然采集成虾样本进行交配产卵等实验观察统计, 每批次采集成虾样本为30尾以上, 体质量在15~40 g结果表明: 1) 克氏原鳌虾生长快速且性成熟早, 当年个体经6~12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2) 该虾属秋冬季产卵类型, 但交配季节宽泛, 繁殖期长,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有交配现象。7月份(1龄、2, 体质量22.4 g±2.56 g)交配率为20%, 产卵率为0; 8月份(1龄、2, 体质量26.7 g±2.98 g)交配率为45%, 产卵率为5%; 9月份(1龄、2, 体质量29.3 g±3.11 g)交配率达到60%以上, 产卵率为10%; 10月份(1龄、2, 体质量30.9 g±3.39 g)交配率为75%以上, 产卵率为35%, 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交配季节主要集中在8-10, 产卵高峰期主要集中在10-12月。3) 交配体制属于繁殖行为学中的乱交制, 雌雄性比较为松散, 存在普遍的重复交配现象。4) 具有明显的穴居性, 掘洞行为是克氏原螯虾一个显著突出的生态习性, 繁殖季节掘洞强度显著增强, 掘洞目的主要为雌虾产卵孵幼, 其他季节的掘洞目的则是为躲避不良的生态环境, 冬春季则几乎没有掘洞行为, 即不同季节克氏原螯虾的掘洞有着不同的生态功能。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可为其开展人工繁殖和生产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克氏原螯虾池塘和稻田集约化养殖技术及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尽地阐述了克氏原螯虾池塘及稻田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池塘的建造、池塘养殖具体实施方法,养殖稻田的清整、稻田养殖具体实施方案等,为克氏原螯虾养殖生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3.
长三角地区克氏原螯虾的高效养殖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了长三角地区克氏原螯虾的几种高效养殖模式,即河道放养模式、虾蟹套养模式、湖荡养殖模式、稻田专养模式、稻虾轮作模式等,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44.
细胞凋亡是由一系列相关基因严格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抵御病原入侵、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其中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是凋亡开始的关键一步。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获得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细胞色素c基因(PcCytc),全长为897 bp,包括163 bp的5′-UTR、419 bp的3′-UTR和31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4个氨基酸。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cCytc基因在克氏原螯虾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肠道和肌肉中表达高,在胃中表达最低。WSSV感染实验显示,在病毒感染后PcCytc在肝胰腺、肠道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出现上调,并在24 h达最高值,约是此时PBS组表达量的2.65、2.07和2.20倍,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PcCytc基因干扰后,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病毒拷贝数显著增加(P<0.05),表明PcCytc能够抑制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复制,延迟感染;同时,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均发生显著上调或下调(P<0.05)。本研究表明,PcCytc可通过调节凋亡途径抑制WSSV感染,为克氏原螯虾对WSSV感染的免疫反应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5.
我国作为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的养殖大国,虾蟹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目前虾蟹颗粒饲料所用的主要原料鱼粉价格高,致使饲料成本居高不下;此外,传统的虾蟹饲料中植物性蛋白原料还存在着营养不全和抗营养因子,导致养成的商品虾蟹口味差及养殖产品品质不够理想的问题,同时集约化的虾蟹养殖也导致生产中病害频发.  相似文献   
46.
饲料香味素     
功效: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对食料的选择和摄取,除了受饲料的物理刺激(如颗粒、色泽)作用外,饲料的化学刺激如香味、鲜味等对味觉、嗅觉产生十分敏感的反应,在对鱼虾摄食活动反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配合饲料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风味,甚至产生特殊的臭味,即使是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超过一定的保质期其饲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一些刺激动物感官、诱发食欲、增加消化液分泌的调味诱食剂,它能增进食欲,显著增强鱼、虾、蟹的摄食,改善饲料的适口性,促进消化吸收,从而降低饲料…  相似文献   
47.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力是螯虾科(或称蜊蛄科)的种类,其英文名为red swamp crayfish或red swamp crawfish,俗称红色沼泽螯虾或淡水小龙虾,原产于北美洲,1918年克氏原螯虾由美国移植到了日本的本州,1929年又由日本人将克氏原螯虾投放到我国的南京与滁州交界处,经过数十年的繁衍和迁移,克氏原螯虾现已扩展到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和上海等数十个省、市和自治区,遍布我国江河、水库、沟渠和池塘,成为我国自然水域中具较大种群规模的淡水虾类品种。  相似文献   
48.
49.
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幼鳝(Monopterus alba)对必需脂肪酸(EFA)的最适营养需求量.实验在室外池塘小体积网箱中进行.根据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L9(33) ,制作9组实验饲料进行生长比较试验.野生幼鳝[体重(37.88±1.5) g,体长(34.5±2.0) cm]经驯化至正常摄食后,经过40 d的饲养,结果得到最大体重生长率60.51%和最大体长生长率10.15%.进一步分析表明,幼鳝对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和EPA(二十碳五烯酸C20:5n-3)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C22:6n-3)(1∶ 1)适宜需求量分别为1.33%、0.57%和0.24%,其中C18:2n-6/ C18:3n-3、C18:2n-6/ C22:6n-3的最佳比例分别为2.34和11.08,黄鳝的必需脂肪酸主要为n-6系列C18:2n-6.此外,幼鳝的体重生长和体长生长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C20:5n-3和 C22:6n-3对体重生长影响作用要大于C18:3n-3,而C18:3n-3对体长生长的影响作用则大于C20:5n-3和 C22:6n-3.研究同时表明,黄鳝对更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0:5n-3和 C22:6n-3)的需求量相对较低,它在饲料中的超量添加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0.
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幼鳝(Monopterus alba)对必需脂肪酸(EFA)的最适营养需求量.实验在室外池塘小体积网箱中进行.根据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L9(33) ,制作9组实验饲料进行生长比较试验.野生幼鳝[体重(37.88±1.5) g,体长(34.5±2.0) cm]经驯化至正常摄食后,经过40 d的饲养,结果得到最大体重生长率60.51%和最大体长生长率10.15%.进一步分析表明,幼鳝对亚油酸(C18:2n-6)、亚麻酸(C18:3n-3)和EPA(二十碳五烯酸C20:5n-3) 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C22:6n-3)(1∶ 1)适宜需求量分别为1.33%、0.57%和0.24%,其中C18:2n-6/ C18:3n-3、C18:2n-6/ C22:6n-3的最佳比例分别为2.34和11.08,黄鳝的必需脂肪酸主要为n-6系列C18:2n-6.此外,幼鳝的体重生长和体长生长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C20:5n-3和 C22:6n-3对体重生长影响作用要大于C18:3n-3,而C18:3n-3对体长生长的影响作用则大于C20:5n-3和 C22:6n-3.研究同时表明,黄鳝对更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C20:5n-3和 C22:6n-3)的需求量相对较低,它在饲料中的超量添加对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