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26篇
园艺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分析了山地烟区不同尺度区域及取样密度条件下土壤属性指标的变异,探讨了实施测土施肥的土壤合理取样密度.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属性指标在不同尺度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和偏移量差别很大,土壤pH的变异系数和偏移量较小,而且随取样尺度的变化也不明显;土壤速效磷等养分的变异系数和偏移量较大,且随着尺度的变小而明显降低.在90%的置信水平和10%以内相对误差条件下,根据Cochran针对区域随机取样而提出的最佳取样计算公式得到研究区域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镁、有效锌的合理取样密度分别为1.21、0.22、1.01、0.93、0.32 hm2采集1份土样;考虑采样成本和烟草施肥的实际,在实施测土施肥的过程中采样密度可以降低到0.52 hm2采集1份土样.  相似文献   
22.
以避雨栽培番茄为试材,采用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氮磷钾优化配施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高山避雨栽培番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高山避雨番茄化肥减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05 kg·hm-2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番茄果实产量、植株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利用率。与习惯施肥相比,氮磷钾优化配施和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均能获得略高的番茄产量(0.73%~2.92%),氮肥、磷肥用量分别减少了11.11%和20.00%、51.85%和51.85%,而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分别增加了25.44%和28.60%、15.79%和25.91%。综上所述,在水肥协同条件下,鄂西高山避雨栽培番茄最适施氮量为405 kg·hm-2,且氮磷钾优化配施和有机肥氮替代20%化肥氮能够获得与习惯施肥相当产量和更高的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23.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0 ~ 60 cm土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明确该模式下稻田土壤细菌的群落特征,旨在为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依托湖北省潜江市白鹭湖农场15年定位试验,采集0 ~ 10 cm、10 ~ 20 cm、20 ~ 30 cm、30 ~ 40 cm、40 ~ 50 cm和50 ~ 60 cm土层土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研究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与中稻单作模式相比,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0 ~ 10 cm和20 ~ 40 cm土层有机碳(TOC)含量、0 ~ 30 cm土层全氮(TN)含量、0 ~ 20 cm和30 ~ 40 cm土层全磷(TP)含量以及10 ~ 40 cm土层有效钾(AK)含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后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绿弯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10 ~ 20 cm和30 ~ 50 cm土层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但降低了0 ~ 10 cm土层细菌的丰富度。相关性分析表明,TOC、TN、AP和AK是影响稻虾共作模式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改变了稻田土壤理化性状,改变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提高了深层土壤的细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4.
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鲜食玉米营养特性和新型肥料的供肥特性,设计施用氮磷钾养分总量360 kg/hm2为适宜用量的中心项,并采用不同新型肥料(缓控释肥料和生物有机专用肥)一次性施用技术,与常规化肥进行比较,旨在探讨鲜食玉米高效施肥技术。结果表明,鲜食玉米有机无机专用肥会显著地影响玉米产量的构成因子,提高其指标含量;使用鲜食玉米有机无机专用肥处理的玉米增产幅度最高,较对照增产36.12%,纯增收增加6 606.0元/hm2;玉米收获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存在差异,施用有机无机专用肥和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均高于常规化肥的处理;施用控释复合肥的土壤速效养分均高于施用有机无机专用肥。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在0-50cm土层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中在25-50cm土层中土壤AWCD值达到显著差异。在0-25cm土层中,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McIntosh指数显著增加,且其微生物对胺类和酸类的利用率显著提高;而在25-50cm土层中,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微生物对糖类、醇类和酸类的利用率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异作用的碳源为糖类和酸类。稻-虾共作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25-50cm土层中显著低于中稻单作模式,其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下降了41.8%和34.8%,在0-25cm土层中不同模式的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由上可知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尤其对底层土壤的影响尤为显著,但降低了底层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相似文献   
26.
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稻虾共作模式是一种以涝渍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稻草还田养虾为特点的复合生态系统。本文通过10年(2005—2015年)定位试验,以中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对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投入产出法,评估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15~30 cm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其在15 cm、20 cm、25 cm和30 cm处的土壤紧实度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降低了20.9%、29.9%、24.8%和14.7%。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0~40 cm土层中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但降低了0~2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形维数。相对于中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有机碳、全钾和碱解氮含量,0~30 cm土层全氮含量,0~10 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还原性物质总量,但提高了20~30 cm土层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产量较中稻单作模式显著提高,增幅为9.5%,其总产值、利润和产投比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增加了46 818.0元?hm-2、40 188.0元?hm-2和100.0%。可见稻虾共作模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养分,提高了水稻产量以及经济效益,但增加了10 cm以下土层潜育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27.
稻草还田和非稻季持续淹水是我国最重要的稻田管理方式之一,此种管理方式下稻田碳排放并不清楚。本研究以江汉平原中稻-冬闲制度为对象,探讨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持续淹水对稻季碳排放的影响,为准确评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在稻草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下,非稻季自然排水比持续淹水显著降低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稻季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前CH_4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0%以上;非稻季持续淹水使稻季CO_2累积排放量比自然排水稍有降低,CO_2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后,占总排放量的60%左右。非稻季淹水降低稻季土壤NO_3~--N、NH_4~+-N和DOC浓度以及10 cm土层土壤Eh值,但使乙酸浓度升高,这可能是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淹水导致CH_4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用量对西兰花产量、质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240~480 kg/hm~2)的增加,西兰花产量、生物量和干物质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330~405 kg/hm~2施氮量最高。当氮、磷、钾用量分别超过330、135和255 kg/hm~2时,对产量的增加效果有限。330~405 kg/hm~2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氮、磷、钾累积量,磷、钾用量分别超过135和255 kg/hm~2时会降低植株氮素累积量,但对磷、钾累积量的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为240~405 kg/hm~2时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达到了43.10%~47.66%和16.25~16.72 kg/kg。施氮量的增加促进了西兰花硝酸盐的累积,但是降低维生素C含量,而糖酸比和灰分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总之,在磷、钾用量分别为135和255 kg/hm~2的基础上,施氮量为330~405 kg/hm~2时,西兰花能够获得较好的产量、质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9.
为了揭示设施尾菜高温闷棚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直接高温闷棚、尾菜还田后高温闷棚以及尾菜还田配施腐熟菌剂后高温闷棚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高温闷棚显著降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减少细菌多样性而增加真菌多样性。尾菜高温闷棚还田以及配施腐熟菌剂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但是均降低了真菌多样性指数。高温闷棚前后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闷棚后主要降低了Bacteroidota、Acidobacteriota 和Crenarchaeota 丰度,但是真菌Ascomycota 丰度增加了16.42 ~ 34.01 个百分点,且尾菜还田的增加幅度更大。闷棚后镰刀菌属丰度降低了1.46 ~ 7.03 个百分点,而不闷棚则增加了0.46 个百分点。与直接闷棚相比,尾菜高温闷棚还田或者添加腐熟菌剂降低了反硝化功能、氨化功能和硝态氮还原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而只有尾菜高温闷棚还田降低了碳氢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和纤维素降解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配施腐熟菌剂则又增加了这3 种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碱解氮是影响高温闷棚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之一。由此可见,与直接高温闷棚相比,尾菜高温闷棚还田或者配施菌剂进一步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相关碳氮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30.
通过探索水分优化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为该模式下水稻水分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水稻直播和机插两种种植方式下,分别设置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优化管理处理、以水稻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轻晒田等措施为主的水分常规管理处理,于湖北省潜江市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直播和机插条件下,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平均增产率分别为8.5%和9.4%,增产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对于常规管理,水分优化管理对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正效应大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水稻分蘖后期,水分优化管理相对于常规管理0~10 cm土层亚铁含量下降40.8%~41.8%,0~20 cm土层还原性物质总量下降45.1%~46.4%;与分蘖后期相比,水稻收获后0~20 cm土层亚铁和还原性物质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分蘖后期和成熟期两次重晒田等水分优化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缓解土壤潜育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