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2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1.
以江苏省为案例,应用江苏省1995—2009年化肥用量、农药消耗量、灌溉面积、农机燃料用量、农膜用量、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了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碳足迹的变化动态,以及在各地市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15a来,江苏省农作物碳吸收总量和碳吸收强度呈"V"字形变化,变化范围分别为2933.6×104~3896.9×104t·a-1和6.04~7.71t·hm-2·a-1。农业投入碳排放呈逐渐上升趋势,由727.2×104t·a-1增长至882.7×104t·a-1,同时碳排放强度从1.43t·hm-2·a-1上升到1.88t·hm-2·a-1,增长了31.5%,化肥排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呈现波动增长,变化在13.68×105~17.56×105hm·2a-1之间,占同期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7.0%~36.1%,碳生态盈余呈明显减少趋势,变化在36.99×105~32.22×105hm2·a-1之间。各地市之间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格局为由北向南递减。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以TaqMan荧光探针为特点的PCR,检测白藜芦醇体外抗鸭瘟病毒活性。本研究针对鸭瘟病毒UL30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建立鸭瘟病毒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验证方法的特异度、敏感度和稳定性及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运用该方法检测白藜芦醇对鸭胚成纤维细胞接种鸭瘟病毒后细胞中病毒增殖情况的影响,用以评价该药物体外抗鸭瘟病毒效果。结果显示,该方法建立的定量标准曲线阈值循环数(Threshold cycle,Ct)与模板拷贝数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7),斜率为-3.328,扩增效率(E)为99.7%,具有良好的特异度、敏感度和稳定性并能对临床样本进行准确的检测。运用该方法检测白藜芦醇体外抗鸭瘟病毒结果显示:经白藜芦醇处理后,染毒细胞中病毒拷贝数为(7.71±0.37)×10^4,与病毒对照组比较(5.63±0.26)×10^6明显减少(P〈0.01)。结果表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并成功用于体外药物抗鸭瘟病毒的检测;白藜芦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鸭瘟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化感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明确黄顶菊对其他植物的化感作用,利用黄顶菊茎叶的不同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的生长影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顶菊茎叶水提物对玉米、小麦、棉花、大豆、花生、马唐和反枝苋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对棉花的化感效应最强,在其浓度为0.2 g/mL时,对根长和茎长的化感指数分别为-0.85和-0.88,而该水提物对水稻的生长则表现为促进作用。黄顶菊茎叶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丙酮和乙醇的提取物,对几种植物的化感效应要高于水提物,其中以丙酮提取物的化感效应最强。利用重结晶法从黄顶菊茎叶的丙酮提取物中得到了一个具有除草活性的物质,该物质的熔点为192.5℃~193.5℃,最大吸收波长为220 nm,初步判断该化合物是一种碱性有机物,该物质在浓度为1000,500,100,50 mg/L时,对马唐,反枝苋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镜检北柴胡、狭叶柴胡、三岛柴胡染色体数目,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基因组大小,为柴胡基因组测序奠定基础。采用常规压片及显微镜方法观测柴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以柴胡嫩叶为材料,采用LB01解离液和碘化丙啶荧光染料,利用基因组大小已知的番茄(H-1706、潘那利)作为内标,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北柴胡、三岛柴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2、26条,基因组大小估测分别为989.80 Mb和2.14 Gb;狭叶柴胡群体内存在2种类型:一种类型的叶片窄,成熟植株的根外皮为棕红色,染色体数为12条;另一种叶片较宽,成熟植株的根外皮为浅黄色,染色体数为26条,基因组大小估测分别为782.50 Mb和1.92 Gb。3种柴胡的染色体数目确定和基因组大小估测可为柴胡全基因组测序和细胞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党参种质资源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总结了党参育种工作的相关成果。尽管党参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目前党参的育种工作多采用混合选择法和系统选育法,品种改良效果有限,建议针对党参的药用价值,对党参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分析的同时,加大利用优质资源深入开展品种选育研究,如开展杂交育种和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以更大程度提高栽培党参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党参产业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明确瓜果腐霉在液体培养基中所产生粗毒素的具有除草活性成分的组成及结构,本研究对具有除草活性毒素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瓜果腐霉培养滤液分别用乙酸乙酯、石油醚、三氯甲烷等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制备粗毒素,用薄层层析法对粗毒素进行分离,再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制备得到除草活性成分,通过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粗毒素活性最高;以Rf值为0.19的物质除草活性最强,对马唐的生长抑制作用达到5级;通过化学信息分析表明该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结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是瓜果腐霉在液体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组分之一,具有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坪草腐霉枯萎病菌PA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诱变菌株所产生毒素的除草活性,对PA1菌株的生长适度、保存条件及孢子囊和藏卵器的产生条件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发现,PA1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4℃,菌种保存的适宜温度为10℃~15℃;20℃条件下,在CMA培养基和燕麦粉液体培养基中可以大量产生藏卵器和卵孢子;5℃~15℃条件下,可以产生孢子囊。利用紫外线对PA1菌株的菌丝进行紫外诱变,得到了18株诱变菌株(PAM 1~18)。通过生长速率测得,PAM1菌株的生长速率最快,诱变菌株所得粗毒素对马唐和反枝苋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以PAM1的除草活性最高。对PAM1诱变菌株进行了发酵试验,在72 h的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逐渐降低;用发酵液制备所得粗毒素对马唐、反枝苋具有很好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8.
禾谷孢囊线虫致病型的鉴定对于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利用非常重要。传统的致病型鉴定工序繁杂,费工费时。本研究共筛选147条随机引物,找到3个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致病型相关的RAPD标记,其中引物S10扩增出1条780 bp的多态性片段,S43扩增出1条1 300 bp的多态性片段,S112扩增出1条875 bp的多态性片段。这3个RAPD标记只在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上出现,而在黄淮麦区其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不同致病型上均没有扩增条带,说明这3个RAPD标记确实是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致病型相关的分子标记,为下一步将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提供了依据,可以用于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致病型的检测和鉴定。  相似文献   
19.
青刺果种粕粉乙酸乙酯提取物及其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刺果(Prinsepia utilis Royle),又名青刺尖、打油果,为蔷薇科扁核木属植物总花扁核的果实,主产于我国云南丽江、迪庆地区和四川的凉山洲等地.除食用外,还具有护肤、防晒、解毒功效和极高的药用价值[1-3].青刺果种粕粉是果仁榨油后的副产品,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如黄酮、多糖、极高的粗脂肪、粗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能促进鸡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等[4-5].近年来,国内外多集中在青刺果油研究方面,对其种粕开发研究甚少,造成种粕资源的严重浪费.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中药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抗病毒疾病的治疗,该研究以18味传统中药为研究对象,希望找到对鸭瘟病毒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中药原料。首先,通过细胞病变观察法(cytopathic effect,CPE)初步筛选了18味中药水提取物和醇提物进行体外抗鸭瘟病毒活性研究,发现当虎杖醇提物质量浓度为0.062 5mg/mL和0.031 3mg/mL,茜草醇提物质量浓度为0.007 8mg/mL时,可抑制鸭瘟病毒引起的鸭胚成纤维细胞病变。进而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进一步研究了虎杖和茜草醇提物的体外抗鸭瘟病毒活性。结果显示:当虎杖质量浓度为0.062 5mg/mL、茜草质量浓度为0.007 8mg/mL时,对鸭瘟病毒的体外抑制率分别为76.50%、48.91%,虎杖醇提物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0.022 7mg/mL,茜草醇提物的IC50>0.007 8mg/mL。提示虎杖和茜草醇提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鸭瘟病毒活性,其中虎杖效果优于茜草,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