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8篇
  10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为探究荆条性状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坡向的适应对策,以河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天然荆条种群为研究对象,从植物性状和生物量角度,采用整株(整丛)收获法,分析不同坡向荆条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权衡关系,研究其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以及异速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荆条标准株的阴坡主茎长(58.02±5.10 cm)最大,阳坡的主茎长(43.11±5.47 cm)、基径(0.68±0.07 cm)、冠幅(1006.75±184.45 cm^2)均显著小于阴坡;生物量在不同坡向的分配并无显著差异。在主根长-主茎长和根生物量-茎生物量之间的权衡中,多数坡向均偏好于主茎长和茎生物量,标准株器官生物量之间为异速生长关系。荆条标准丛中,不同坡向各性状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阳坡的根生物量(61.55±19.94 g)显著高于其他坡向;在茎生物量-主茎长和根生物量-主根长中,大部分坡向均偏好于根生物量,标准丛器官生物量之间由异速生长关系逐渐向等速生长转换。研究认为,荆条种群在该地区能够通过改变自身分配模式来适应不同坡向的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石安高速公路主线段、互通区、服务区及收费站绿化植物的调查,鉴定整理出绿化植物的病虫害共计54种,其中,食叶类害虫39种,蛀干及根部害虫7种,病害8种。为综合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对铁尾矿废弃地土壤质量的影响,为揭示铁尾矿废弃地复垦土壤演替规律、生态治理提供依据。方法本文以唐山迁安马兰庄镇不同复垦年限(1、3、5、7和15年)铁尾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以裸尾矿为对照,综合考虑0 ~ 20 cm、20 ~ 40 cm、40 ~ 6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和相关关系分析法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并以隶属度函数计算指标隶属度,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加权求和模型对铁尾矿区复垦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土壤质量评价适用的最小数据集(MDS)包括5项指标:真菌、磷酸酶、脲酶、非毛管孔隙度和全氮,磷酸酶和脲酶因子荷载量和灰色关联度均较大,是评价该区复垦土壤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MDS-SQI)与基于全体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TDS-SQI)有极显著相关关系(R2 = 0.911),加权求和模型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复垦年限土壤质量指数(SQI)大小顺序为复垦15年 > 7年 > 5年 > 3年 > 1年 > 裸尾矿。复垦1 ~ 15年间土壤质量综合值呈回归式抛物线增加,复垦1 ~ 7年内土壤质量提高缓慢,恢复7年后土壤质量迅速恢复,至第15年达到最大值。不同复垦年限土壤质量垂直剖面变异趋势基本表现为随土深的增加逐渐下降。结论土地复垦可改善铁尾矿废弃地土壤质量。该结论为揭示铁尾矿废弃地复垦土壤演替规律、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低效人工改造林的节肢动物取样调查,采得节肢动物2纲9目60科177种3 985头.并初步统计分析该低效人工林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对人工林中5种不同处理样地进行分别取样,分析比较各样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人工改造林中节肢动物多样性整体水平比未经处理的对...  相似文献   
25.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优势种群结构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方法,研究了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群落结构和主要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主要优势种群各径级数量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垂直结构较为明显。山杨、五角枫和蒙古栎种群,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基本上属于进展型种群,而白桦种群的小径级和高径级的个体都较少,主要以幼树和中树居多,属于衰退型种群。蒙古栎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型。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的Ⅱ径级、Ⅳ径级和Ⅵ径级中,白桦种群呈现大径级株数增加的趋势,白桦种群维持困难;山杨种群和五角枫种群小径级株数呈现减少的趋势,中径级株数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山杨和五角枫保持相对稳定性,而蒙古栎呈现衰退的态势。因此对4种优势种群,分别实施不同的经营措施,促进种群的自然更新和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26.
在冀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对比华北落叶松[Iarix gmellini( Rupr.) Rupr]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林不同坡位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建立生长过程曲线方程并拟合树高与胸径之间的关系,分析两种林型内乔木树种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落叶松人工...  相似文献   
27.
铁尾矿废弃地火炬树林水土保持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火炬树对铁尾矿废弃地土壤基质改良及水土保持功能的作用,以铁尾矿废弃地火炬树乔木林为研究对象,并以灌草林地和裸尾矿为对照,分别布设径流模拟场和土样采集地,对3种立地类型样地内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孔隙度和容重)、土壤水分状况和产流产沙情况进行测定,比较火炬树乔木林和灌草林对铁尾矿基质改良的差异性及其不同植被恢复林地的水土保持功能。结果表明:(1)火炬树样地在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方面明显优于灌草林样地,更高于裸尾矿地;而3个样地的土壤容重差别不明显。(2)火炬树样地的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相对裸尾矿样地分别提高了46%,35%和27%。相对灌草地分别提高了41%,25%和0.3%,改良作用也明显优于灌草样地。(3)土壤水分的初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火炬树(12.73mm/min)灌草(11.45mm/min)裸尾矿(9.66mm/min)。稳渗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尾矿(8.49mm/min)火炬树(7.88mm/min)灌草(7.62mm/min)。表明火炬树样地蓄水保水能力最强。(4)火炬树样地虽产生地表径流次数较多(14次),径流量较大(68 403.5t/km2),但流失水土的含沙量和侵蚀量分别仅为裸尾矿地的3%和2%。在火炬树发生水土流失的同时,灌草地均产生径流,水土流失的含沙量、侵蚀量和径流量分别为火炬树样地的1.55倍,1.35倍和1.32倍。  相似文献   
28.
冀北山地3种生态景观林优势种群结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冀北山地油松林、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林3种典型生态景观林优势种群的发展趋势,为其经营改造提供依据,本研究运用种群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3种生态景观林优势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冀北山地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林的各优势种群幼苗幼树个体缺乏,中径级、大径级个体较多,基本呈衰退趋势;油松林的油松种群的小径级个体数量多,属于进展型种群。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未来的Ⅱ径级、Ⅳ径级和Ⅵ径级后,油松林的油松种群随着时间推移,小径级个体数相对仍保持较多的状态,表明油松种群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白桦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林各优势种群呈现衰退趋势,实施适当的抚育间伐措施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29.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函数模型分别对藏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 Schneid)叶片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与比较,探讨了几种模型在藏川杨光响应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同一种植物光响应曲线的拟合结果存在差异,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出的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高于实测值,光饱和点(LSP)远低于实测值;函数模型拟合的最大净光合速率较为接近实测值;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藏川杨叶片光响应参数均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30.
作物光能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作物光能利用率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了影响作物光能利用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