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41篇
  16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糯稻浙糯5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糯5号是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育成的晚粳糯稻新品种,2004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表现米质优,抗稻瘟病,产量高.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或部分气温较高地区作连作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72.
以水稻抗、感细菌性条斑病亲本杂交F2代构建的抗、感近等基因集团为材料,研究了接菌前后细菌性条斑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菌性条斑病对抗病和感病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尽管两者酶活性都存在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但感病植株酶活性上升的上于抗病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等电点(pI)为4.2~5.3之间的酶带,暗示细菌性条斑病菌能诱导过氧化物酶的某些  相似文献   
73.
空间诱变因素对不同粳稻基因型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27  
徐建龙 《核农学报》2000,14(1):56-60
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搭载种子的发芽率、存苗率和结实率均低于对照,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刺激和抑制两种作用,生理损伤比地面γ射线处理的轻得多,个别品种M1 代出现了谷粒颜色的突变。M2 代在株高和抽穗期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因不同基因型材料差异较大,而且一些性状的突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经同一材料的空间和γ射线辐照处理比较,其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因不同的突变性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空间处理的M2 代就出现较多综合性状优良的突变体,可望直接育成新品种。  相似文献   
74.
半矮秆水稻内源GA与IAA和ABA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5.
JB-1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Oryza sativa L.)丙95-503干种子,地面种植后筛选出多蘖矮杆突变体R955.利用荧光差异显示双向电泳(2-D DIGE)对突变体播种后第14天(未发生分蘖)、第21天(分蘖起始)、第55天(最高分蘖期)3个营养生长期叶片总蛋白进行分离及定量分析(未搭载植株为对照),检测到在...  相似文献   
76.
影响水稻穗部性状及籽粒碾磨品质的QTL及其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优质恢复系测258为轮回亲本与粳型糯稻新品系IR75862杂交创制的BC1F7回交导入系群体,在广西南宁和海南三亚定位了产量相关性状(二次枝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粒重和穗重)、粒型(粒长、宽、厚)和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的主效QTL并剖析其环境互作效应。双亲在穗实粒数、千粒重、粒长和粒宽及整精米率等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各产量相关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千粒重和粒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多数产量及粒型相关性状与3种碾磨品质相关不显著。在南宁和三亚环境下检测到影响产量相关性状、粒型及碾磨品质的主效QTL共计57个,包括二次枝梗数的6个,穗实粒数4个,穗总粒数、粒重和穗重各5个,粒长9个,粒宽7个,粒厚1个,糙米率4个,精米率5个和整精米率6个,分布在除第11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上。多数影响枝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QTL成簇分布,而且与影响BR、MR和HR的QTL分布在不同染色体区域。在第2、第3、第4、第5和第6染色体上鉴定出影响穗粒数、粒重、粒型及碾磨品质的重要QTL,这些QTL在以往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下被多次检测到。在第8染色体RM152~RM310区间鉴定到1个影响粒长和粒宽的新的QTL,能同步增加粒宽和粒长。鉴定出的这些稳定表达的QTL具有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应用价值。整精米率是受环境影响最大的性状,其QTL的环境互作效应明显。对QTL的环境互作效应特点及其在品种标记辅助改良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7.
对6年生孢子苗薇菜(Osmunda japonica Thunb.)和7年苗龄的野生转人工栽培的薇菜施用含硒量为83 mg/kg的硒矿粉,施用量分别为0、600、1 200、1 800、2 400、3 000 kg/hm2,检测薇菜收获物的硒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硒矿粉能够极显著提高薇菜的硒含量,能够作为富硒栽培的有效措施;2在孢子苗上,施用硒矿粉的薇菜其平均硒含量为0.213 5 mg/kg,比对照增加17.90%,薇菜的硒含量与硒矿粉施用量成二次曲线关系y=-8×10-9x2+4×10-5x+0.178 2(r=0.776 6),2 400 kg/hm2硒矿粉施用量的硒含量最高,施用量超过此值后,薇菜的硒含量呈下降趋势;3野生转人工栽培薇菜施用硒矿粉后平均硒含量为0.214 3mg/kg,比对照增加6.51%;薇菜的硒含量与硒矿粉施用量成二次曲线关系y=-1×10-8x2+4×10-5x+0.192 4(r=0.550 7),2 400 kg/hm2硒矿粉施用量的硒含量最高;4在硒矿粉施用量低于1 800 kg/hm2的情况下,孢子苗薇菜的硒含量低于野生转人工栽培的薇菜,施用量高于2 400 kg/hm2后则呈相反趋势;5空白处理(土壤硒含量0.308 1 mg/kg)的薇菜含硒量已经高于0.181 1 mg/kg,达到了湖北省关于富硒食品地方标准(DB42/211-2002)中富硒薇菜(0.15~1.0 mg/kg)的下限标准。  相似文献   
78.
空间诱变育成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突变体浙101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籼浙924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及当代植株的性状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SP2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育成的突变体浙10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2001~2002年经浙江省多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联合鉴定,叶瘟平均级分别为1.4和1.7级,最高级为5.0级;穗瘟平均级分别为1.6和1.3级,最高级为3.0级;抗谱频率分别为70%和60%;对白叶枯病抗性平均级为1.4级,最高级为5.0级。抗病性比原亲本和对照有显著提高。试验表明,浙101是一个高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水稻突变体,可作为水稻品种改良的新抗源。  相似文献   
79.
再生稻具有较好的外观品质。为解析再生稻外观品质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籼稻明恢63和粳稻02428构建的双向导入系为材料,连续两年在湖北荆州考察了双向导入系头季和再生季的外观品质。结果表明,明恢63头季和再生季的外观品质均显著优于02428,双向导入系的所有性状均表现为连续分布。同一性状在头季和再生季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同一季节内不同性状间也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粒宽对外观品质的影响最大。结合双向导入系已有的4 568个Bin的高密度基因型数据,共定位到57个影响再生稻外观品质的数量性状点位(QTL),位于全部12条染色体上。其中25个QTL在两年间稳定表达,17个QTL在两个遗传背景下被重复鉴定到。此外,第3号染色体16.28~17.33 Mb、第5号染色体3.35~4.28 Mb、第7号染色体24.68~25.46 Mb和第11号染色体6.19~6.97 Mb这4个区间同时影响4个以上性状,来自明恢63的等位基因在这4个区间均可提高外观品质。最后,利用分离群体验证了第11号染色体6.19~6.97 Mb具有真实性。本研究结果为分子育种改良再生稻的外观品质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80.
城特232抗瘟性基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49、ZB_1和日本鉴别菌系P—2b分析了城特232及其抗源亲本的抗性基因,并测定其等位关系。结果表明,城特289的抗性基因来自抗病亲本城堡1号(Toride 1)。它对3个小种(菌系)的抗性均受Pi-z′基因控制,而特特勃(Tetep)的抗性基因未导入到城特232中。本文还对抗病品种与抗源亲本之间抗性基因关系的推断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