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7篇
  4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R/qtl是基于R语言的QTL分析专用作图软件。为了研究R/qtl不同作图方法在分析结果上的差异,采用1个玉米F2∶3家系的株高实际数据,分别按该软件提供的区间作图法(IM)、复合区间作图法(CIM)、二维扫描和多QTL拟合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比较。在株高性状上共定位到8个QTL,其中,IM法检测到7个,总共解释表型变异的54.57%,有3个QTL在4种算法中都能检测到,其位置、LOD值、置信区间以及贡献率估计4种算法分析结果基本一致。CIM法共检测到5个QTL,可解释总变异的27.66%,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158 cM和222 cM的2个QTL在所有4种算法中都能检测到,第7染色体36 cM处的QTL首次被检测到,其余4个QTL与IM法检测到的相应QTL一致。二维QTL扫描共检测到7个QTL,累计贡献率达到54.97%,未检测到显著互作的QTL,除第6染色体33.5 cM处的QTL外,其他QTL与IM法检测到的一致。多QTL拟合只检测到3个QTL,累计贡献率为21.52%,也未检测到QTL间显著互作。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检测到的QTL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贡献率估计上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一些主要QTL在用不同方法分析中通常都能被发现。此外,本研究群体株高性状的遗传模式仅有主效应QTL,上位性QTL均未检测到。  相似文献   
62.
徐扬  赵健  张雷  刘浦云 《农学学报》2017,7(1):91-94
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设置4个干旱胁迫处理梯度,研究其对2年生板栗嫁接苗叶片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板栗嫁接苗叶片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及相对含水量在重度胁迫时时出现显著降低(p<0.05),叶片自然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及相对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2)随着胁迫程度的加深,板栗嫁接苗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对照与胁迫之间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3.
为明确生育后期水分胁迫下施氮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花育25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通过防雨棚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花生氮素吸收、分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荚果充实期设置水分条件分别为充足灌水(W 0)、轻度干旱胁迫(W 1)和中度干旱胁迫(W 2),设置5个施氮(N)水平,即0kg·hm^-2(N0)、45kg·hm^-2(N1)、90kg·hm^-2(N2)、135kg·hm^-2(N3)和180kg·hm^-2(N4)。结果表明,W1N2处理下花生经济产量、全株生物量、籽仁和全株氮素积累量均达最大值。与其它氮肥处理相比,同一水分条件下适量施氮(N 2)处理增加花生产量,提高收获指数。花生各器官中来自于15N原子标记的肥料中的15N原子百分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正常供水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花生植株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中度干旱胁迫下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W1N2处理(轻度干旱胁迫和施氮90 kg·hm^-2)处理下花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适宜,氮素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和氮肥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64.
盐胁迫对不同粒型花生品种种子吸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不同粒型花生品种并设置0%、0.15%、0.30%、0.45%(m/V)不同盐胁迫浓度的盆栽试验,以探究盐胁迫下花生种子吸水速率变化情况及其与种子粒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供试各品种种子粒型大小HY36>HY25>JH13>HY20,以HY36的种子粒型较为整齐。各品种种子吸水速率均随吸水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并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各盐胁迫浓度下以HY20种子吸水率最小。种子粒型与吸水率和吸水速率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无论盐胁迫与否,大粒型品种种子质量与吸水率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各盐胁迫浓度处理下,中粒型和小粒型品种种子质量越大其吸水速率越大。综合来看,0%和0.15%低盐浓度处理下,大粒型品种中质量较大的种子和小粒型品种较为浑圆饱满的种子吸水率相对较小;0.45%高盐浓度处理下,种子越细长其吸水率越大。非盐或低盐地区选用吸水率较小的种子便于节水,高盐环境下选用吸水率较大的相对细长的种子利于萌发。本试验结果为盐碱地花生选种和完善高产栽培技术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5.
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甘露聚糖酶属于半纤维素酶类,是一种广谱诱导型多功能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其主要水解产物为甘露寡糖,在动物生产、饲料、食品、医药、石油开采及生物技术方面广泛应用.对β-甘露聚糖酶的来源、生产、纯化、分子特性、作用机制以及微生物诱变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6.
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2001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对保存密度为3 300株·hm-2的25 a生油松人工林设置27.3%、41.7%、48.5%和57.6%4个间伐强度的处理.4 a后,通过比较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土壤酶的变化,探讨用土壤肥力评价间伐效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毛管孔隙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非毛管孔隙度与间伐强度成反比.5种土壤酶活性、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以间伐强度48.5%时最大.碱性磷酸酶活性峰值均出现在4月,脲酶活性、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高峰值多出现在10月.脲酶活性谷值均出现在6月,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谷值出现在10月.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最大毛管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可以作为油松林地土壤肥力评价的指标.用土壤肥力评价间伐效果可行、易测,25 a生保留密度3 300株·hm-2的油松人工林以57.6%左右的间伐强度土壤肥力维持最优.  相似文献   
67.
我国飞播造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述了我国飞播造林的历史沿革和飞播林群落的演替阶段, 以及飞播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改善飞播林质量的对策, 为“山上再造”工程战略的实施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8.
小麦机械旋播,是小麦机械旋耕播种复式作业的简称。可一次完成灭茬、旋耕、播种、盖籽、镇压和平整等工序,是一种高效复式作业方式。目前采用的播种机主要有2BG-6型旋播机、1GS91L-IOOZ型旋播机、BG-100型旋播机、BG-120型旋播机。  相似文献   
69.
为探明黄淮海平原农田蒸散量(ET)和CO2净交换量(NEE)的多因素协同影响,选取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观测系统实测的2003—2010年逐日通量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田ET和NEE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季节尺度上ET和NEE表现出双峰型变化特征,但二者在不同的生长季具有显著差异。与玉米季相比,麦季ET(NEE)的峰值明显高于(低于)玉米季。研究时段内麦季和玉米季ET总量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398.63、256.59 mm,并且二者均呈波动增加的趋势(P<0.05);而麦季和玉米季NEE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72.57、-293.57 g/m2,但二者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净辐射是影响农田ET和NEE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并主要体现在直接作用上。净辐射和气温通过叶面积指数对麦季ET和NEE产生较大的间接影响;而在玉米季,饱和水汽压差通过叶面积指数对ET和NEE的间接影响较大。此外,土壤含水率和风速对不同生长季ET和NEE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0.
膜下滴灌追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膜下滴灌条件下花生花针期最适的施肥量,以花育25号为材料,在同一灌水量水平下设3个追肥处理,分别为尿素45 kg·hm~(-2)和磷酸二氢钾60 kg·hm~(-2)(T1)、尿素67.5 kg·hm~(-2)和磷酸二氢钾90 kg·hm~(-2)(T2)、尿素90 kg·hm~(-2)和磷酸二氢钾120 kg·hm~(-2)(T3)。研究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针期追肥可显著降低花生营养器官生物量,增加花生经济产量,提高收获指数,增加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膜下滴灌追肥处理能增加花生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及出仁率,提高花生籽仁脂肪、油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比值(O/L)。因此,花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单株有效结果数、荚果饱满程度及提高单果质量实现的。花生荚果产量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增加收益及肥料投入成本,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T1和T2处理是达到高产高效的追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