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水稻生产效益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文章以2003~2008年我国水稻生产的成本效益数据为依据,比较分析了年际间、品种间和季节间水稻生产成本效益,以及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成本效益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水稻生产成本增幅高于谷价涨幅,成本推动型特征明显;成本利润率较高,规模增效是提高种稻收益的根本途径;双季稻成本利润率低于一季稻,南方水稻主产区"单改双"难度较大;种稻收益高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东北"旱改水"仍具有潜力。基于上述结论可知,要促进水稻生产稳定发展,就必须始终围绕提高种稻效益目标抓生产,必须稳定投入品和产出品两个市场,必须着力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必须强化政策、科技、投入和服务这四大支撑。  相似文献   
32.
2004-201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油菜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生产的主产区,系统分析油菜生产碳足迹对促进该地区农业低碳化生产与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油菜播种面积、产量及生产投入等统计资料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和生命周期评价法定量分析2004-201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生产碳足迹时空变化动态及其构成。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生产的碳足迹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点出现在2013年,为2 177.6 kg·hm-2;肥料和人工是长江流域油菜生产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分别占总碳足迹的50.9%~53.1%和5.8%~8.4%。不同省份间油菜生产碳足迹具有明显的差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a)和单位产量碳足迹(CFy)均较高,而湖南和江西两省的CFa和CFy均较低。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高产省CFa、CFy显著高于低产省,其中,氮肥、磷肥和复合肥产生的碳足迹值均显著高于低产省份,分别提高81.7%、81.2%和112.8%(P<0.05)。研究表明发展油菜生产节肥技术,加强机械一体化技术以减少人工成本是未来长江流域油菜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举措。结果部分尽量详细些  相似文献   
33.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稻作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拥有上万年稻作文化历史,稻作遗址数量众多,具备遗址年代最早、遗址数量最多、遗址脉络最全的显著特征。当前,保护和利用浙江省稻作文化遗址面临水稻面积大幅减少、价值挖掘不够充分、资源整合利用不足、保护利用程度不够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建设浙江省水稻博物馆、加快稻作科技和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利用、加快打造稻文化产业品牌,深入挖掘与利用浙江省以“上山”为源头的稻作文化资源,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34.
2008年以来,我国稻米市场反复出现"稻强米弱"现象,即短期内稻谷原粮价格走势强于大米产品价格走势。本文基于2008-2014年早籼稻收购价格和早籼米批发价格数据,分析了"稻强米弱"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研究表明,国家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种植成本刚性上涨、加工企业产能过剩以及低价大米大量进口是造成"稻强米弱"的主要原因;"稻强米弱"会对稻谷综合生产能力、大米加工行业健康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造成影响;最后提出要试点实施水稻目标价格补贴、控制水稻生产成本过快增长、推进大米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和加强维护国内稻米产业安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5.
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回顾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化实施力度、加强监督管理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梯田水稻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海艳  李凤博  方福平  徐春春  周锡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189-17191,17194
在系统梳理梯田水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针对梯田生态补偿的补偿类型、补偿标准、补偿模式、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构建粮食生产型、种养结合型和旅游开发型梯田等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保护梯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7.
2023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减少,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13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偏强运行,大米消费基本稳定;大米进口大幅减少,出口继续下降;审定品种数量下降,品质水平不断提高;经营方式不断优化,社会化服务、绿色高效轻简化技术和智能技术加速推广。分析了当前我国水稻产业面临的问题。预计2024年水稻面积保持稳定,单产小幅提高,稻米市场平稳运行,优质稻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38.
2019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我国水稻面积继续调减,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九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继续偏弱运行,优质稻和普通稻价格分化;大米进口量减少,出口量继续增加;种业稳步发展,市场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稳步推进,绿色生产技术呈现较快发展势头。预计2020年水稻面积稳中略减,单产保持稳定,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大米市场有望走出低谷,绿色技术加快推广。  相似文献   
39.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加上牡丹确也色泽艳丽、繁华似锦,清末慈禧还曾钦定其为国花,以至于现在还被好多人误认为是国花。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没有确定过国花。一些行业协会、学者、地方仍是想把牡丹作为国花。但我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国色的花不是牡丹,而是稻花。文章论说了“唯有稻花最国色,谷熟时节香全球”。中国色乃“和”,稻花果色最抚国人心,我国祖先早在一万多年前开始驯化水稻,水稻与粟麦一起孕育繁荣中华文明,现在则是奠定中华文明基石,中国水稻现在大江南北年种植3 000多万hm2,总产2亿多t,是世界水稻绿色革命源头,杂交水稻发明地,超级稻最先实际应用地,精耕细作,在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中有着重要地位,今后还将起着基石作用。国花表征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反映该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并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我国国花也最该为稻花,稻花代表着中国人的性格和追求,代表着中国精神,代表着自立自强与开放融合。  相似文献   
40.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审定品种数量快速增加,结构类型逐步优化;杂交稻制种面积波动明显,制种结构不断优化;种子市场价格稳步上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面积推广品种数量和面积双减,品种优质率明显提升;水稻种子出口贸易量窄幅波动,贸易金额稳步增长。但同时,我国水稻种业发展也面临育种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种子生产水平有待提高、杂交稻种子出口有待扩大等问题与挑战。从未来发展看,生物育种等新技术将加速发展,突破性新品种将加快推广应用,种子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杂交稻国际战略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