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7篇
  18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41.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硒源对滩羔羊瘤胃前背盲囊乳头生长发育的影响。选50只体重相近、年龄相仿(约45日龄)、健康无病的公滩羔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25只。其中,对照组日粮添加亚硒酸钠,试验组日粮添加酵母硒,2组日粮中硒含量均为0.30 mg/kg DM。试验羊饲喂60 d后,屠宰取瘤胃,应用游标卡尺分别测定2组羔羊瘤胃前背盲囊(瘤胃房)乳头高度、宽度和密度。结果表明,瘤胃前背盲囊乳头高度、宽度和密度均为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瘤胃前背盲囊的角质层厚度和固有膜宽度为对照组稍高于试验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0.30 mg/kg的酵母硒较亚硒酸钠更能促进瘤胃前背盲囊乳头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2.
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硫循环与光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研究了黑暗、光照、黑暗转光照和光照转黑暗条件下水稻土中硫酸盐还原和铁的氧化还原.结果表明光照是调控土壤铁、硫生物化学转化的一个关键环境因素,光照对铁、硫还原的抑制作用体现在5d后.黑暗培养30 d土壤游离铁的70.07%可被还原;光照培养时35.60 μmol g-1Fe(Ⅲ)先被还原后被氧化,30 d后仍有32.70%的游离铁被还原,转黑暗后被氧化的铁可再次被还原.黑暗时土壤中99.50%的水溶性硫酸盐(WSS)在可5d内被还原,光照培养30 d有42.73%的WSS被还原.水溶性无机碳(WSIC)与体系中Fe(Ⅱ)和WS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无光照转换时水溶性有机碳(WSOC)与Fe(Ⅱ)和WSS的转化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黑暗条件下WSOC> 7.89 μmol g-1时,体系中Fe(Ⅲ)和WSS还原;光照条件下WSOC> 8.27 μmol g-1时体系中Fe(Ⅲ)还原,WSOC>8.40μmol g-1时WSS还原.  相似文献   
43.
令人振奋的一组数字截至2002年末,吉林省天保工程区年调减木材产量152.73万立方米,木材降产幅度达到39.4%,完成造林、抚育、封山育林等公益林建设62.9万公顷,由过去偏重于木材生产转向严格保护、科学培育、合理利用。与实施天保工程前的1997年比,森林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活立木蓄积达到5.0亿立方米,增长3.2%,有林地面积达到367万公顷,增长1.9%,森林覆盖率达到91.4%,增长1.7个百分点;森林植被、林分结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系统稳定性增强;管护水平明显提高,毁林案件减少,非正常性消耗下降。生物的多样性得到恢复,很长时间不见的东北虎出现了…  相似文献   
44.
交替灌溉作为一种新的灌溉方式,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不但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还可以刺激作物的根系生长,提高吸水能力。目前对交替灌溉技术的研究集中于交替灌溉对各种作物的生育、产量、品质及微量元素积累、土壤根系中的微生物生长等情况的研究,均属于实验验证类型,而对该技术配套的灌水设备研究较少,致使该技术难以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介绍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的相关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桑树浑身都是宝”,桑白皮、桑枝桑叶、桑葚,乃至桑树的寄生物——桑寄生,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中桑葚和桑叶还可供人类食用,是药食同源的代表性植物。此外,大量研究发现桑树可开发作为畜禽饲料。在1998年,国内研究人员从全国28个桑树地方品种中选育出了一种具备杂交优势的饲料桑,并命名为“蛋白桑”或“饲料桑”。蛋白桑生命力顽强,生长快速,营养成分丰富,且有良好的药用、饲用及生态价值,具备良好的饲料开发资源与利用前景。与此同时,蛋白桑可以调控多种畜禽的营养代谢过程,改善肉品质,并增强畜禽的抗病能力。本文重点对蛋白桑作为畜禽饲料的优势以及在生产中应用效果的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合理开发和应用蛋白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6.
豫西旱作褐土剖面土壤的氧化铁还原与亚铁氧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铁氧化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不仅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关系密切,也与旱地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因而备受关注。然剖面土壤耕层以下是否存在铁氧化物的还原、氧化过程,其特征如何尚未可知。本文采用恒温厌氧泥浆培养的方法研究旱地褐土剖面中铁的氧化还原特征。结果表明,旱地土壤剖面0~100cm中均存在铁的厌氧还原过程,还原潜势、最大速率均随剖面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剖面0~80cm土层中均存在光合型Fe(II)氧化现象,0~40cm土层Fe(II)氧化量和氧化速率显著高于40~80cm。剖面的铁氧化还原过程不仅受有机碳含量影响,也受N、K等养分元素的影响。结果可为拓展对铁氧化还原微生物生境的认识、深入理解土壤剖面中铁氧化还原过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7.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豫西地区农田土壤有效铜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豫西地区全铜含量介于23.60~52.70 mg·kg-1,平均30.17 mg·kg-1,有效铜含量介于0.28~4.13 mg·kg-1,平均0.89 mg·kg-1,表现为山地<丘陵<平原。本区域有15. 93%的样点有效铜含量低于缺铜临界值,有60.44%的样点濒临缺铜。土壤有效铜含量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前茬玉米土壤有效铜含量最高,平均1.18 mg·kg-1,前茬红薯土壤有效铜含量最低,平均0.63 mg·kg-1。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污泥堆肥农用是污泥资源化的主要途径,明确不同用量堆肥污泥对旱作条件下酸性水稻土有机、无机碳组分及pH的影响,可为堆肥污泥的农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酸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连续进行了2年小麦–玉米轮作盆栽试验。参照GB4284—2018农用污泥施用标准,设置0 (CK)、3.75、7.50、37.50和75.00 t/hm2共5个污泥施用量处理,每年10月份种植冬小麦前称取相应量污泥,与盆栽土壤均匀混合后装盆,连续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季作物。分别在小麦、玉米收获后采集耕层土壤,分析水稻土中有机、无机碳组分和pH,以及上述参数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结果】  供试污泥堆肥用量处理下,土壤pH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污泥用量35.70 t/hm2处理的4个生长季土壤pH较CK分别显著升高了0.21、0.51、0.40和0.70个单位 (P < 0.05)。污泥堆肥农用提高了酸性水稻土中有机碳 (SOC)、易氧化有机碳 (ROC)、可溶性有机碳 (DOC) 和腐殖质碳 (HSC) 含量,同时也提高了碳酸钙 (CC) 和活性碳酸钙 (ACC) 含量,且增加幅度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污泥用量为75.00 t/hm2时,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和无机碳组分均显著高于CK (P < 0.05);污泥施用量 ≥ 7.50 t/hm2时,土壤ROC、DOC含量均显著高于CK (P < 0.05);污泥用量 ≥ 3.75 t/hm2时,土壤碳酸钙含量均显著高于CK (P < 0.05)。碳库管理指数在污泥施用量 ≥ 7.50 t/hm2时显著增加 (P < 0.05)。碳酸钙含量和pH在酸性水稻土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 < 0.05);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P < 0.05)。  【结论】  施用37.50~75.00 t/hm2生活堆肥污泥可在短期甚至当季显著增加旱作酸性水稻土中有机和无机碳总量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pH,是改善旱作酸性水稻土质量的有效手段。综合之前对堆肥污泥农用重金属积累、微生物多样性及养分淋失风险的研究,长期施用堆肥污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9.
土壤中铁的氧还过程与碳氮转化及自净能力关系密切,已还原亚铁的氧化受土壤性质的影响。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旱作褐土中铁还原氧化过程、及其与水溶性碳、NO3-、SO42-的关系。结果表明旱作褐土中铁氧化物在厌氧光照条件下可先被还原后被再次氧化,其再氧化量介于1.46~3.00 mg g-1之间,平均2.09 mg g-1;再氧化速率常数介于0.23~0.80 d-1之间,平均0.48 d-1。再氧化量与土壤无定形铁、水溶性硫酸盐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总氮、总磷显著正相关;再氧化速率常数与土壤有机碳显著负相关,与黏粒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厌氧光照培养可使旱作褐土水溶性无机碳平均降低52.74%,水溶性NO3-降低92.15%,水溶性SO42-增加55.38%。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旱作土壤潜在的微生物铁循环转化方式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0.
一种直秆作物苗期残膜回收机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加,废膜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对苗期废膜回收利用,研制合理的残膜回收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机主要工作时,松土铲先将压在边膜上的土疏松,收膜轮齿将膜卷起,使膜与土壤脱离开,起膜铲帮助收膜轮齿扶膜,卸膜轮组将膜从收膜齿上卸下,并及时收集到集膜箱内;卸膜轮通过收膜轮转动,利用链传动来传递动力;待箱满后在地头将膜卸下,以防止地膜留在田间造成污染,使膜能够充分回收利用.试验时,采用18kW拖拉机牵引,行进速度为3.6km/h,残膜收净率为90%,机具的双行作业生产率为0.504hm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