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林业   175篇
农学   194篇
基础科学   137篇
  137篇
综合类   964篇
农作物   148篇
水产渔业   80篇
畜牧兽医   555篇
园艺   201篇
植物保护   8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不同架式对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单萜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进一步从基因表达水平揭示基因转录与单萜积累的关系,以期为生产中架式选择及葡萄果实香味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T型和V型架式栽培的‘爱神玫瑰’葡萄果实为试材,于果实成熟初期(花后30 d)开始取样,直至果实完全成熟。连续两年常规方法测定果实样品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SPEME-GC-MS)测定果实中单萜类组分和含量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单萜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脱氧木酮糖磷酸合酶基因(DXS1DXS3)、脱氧木酮糖磷酸还原异构酶基因(DXR)、异戊烯基焦磷酸还原酶基因(HDR)、里那醇合成酶基因(Liner syn)和萜品醇合成酶基因(Terp syn)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果实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升高,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成熟期的T型架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V型架,可滴定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2016年和2017年两种架式果实样品中分别检测到27和28种单萜类化合物。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架式主要萜烯类化合物组分不尽相同,随着果实成熟,主要萜烯类成分也发生变化。成熟时,T型架果实中主要单萜类化合物有里那醇、柠檬烯、α-萜品醇、β-cis-罗勒烯和香叶醇;V型架主要有里那醇、α-萜品醇、柠檬烯、橙花醚和β-cis-罗勒烯等,其中以里那醇含量最高。2016年成熟期T型架果实单萜总量达到108.18 μg?L -1,是V型架最高含量的1.9倍。而2017年成熟期T型架果实单萜总量达到403.24 μg?L -1,是V型架最高含量的1.5倍;大多数单萜类化合物含量在成熟时表现为T型架显著高于V型架。在整个果实成熟期间,两种架式葡萄果实单萜类化合物积累表现为两种变化模式,包括里那醇、香叶醇、橙花醇及萜品醇等在内的大部分化合物遵循第一种模式,即在果实成熟时含量达到最高。但是不同架式表现又略微不同,(E,Z)-别罗勒烯、β-cis-罗勒烯、柠檬烯和α-萜品醇等化合物在T型架果实中表现为先下降,花后57 d急剧升高,成熟后期(花后76 d)又下降的趋势。而在V型架果实中这些化合物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上升,花后48 d达到积累高峰,之后又逐渐下降至最低含量。另外,果实成熟期间单萜合成途径基因(DXS1DXS3DXRDHRLiner synTerp syn)表达量随着果实成熟呈上升趋势。不同架式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单萜总量积累规律与DXS3HDRLiner synTerp syn表达规律相似。成熟期T型架果实中各个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V型架,与单萜类化合物积累模式相一致。【结论】T型架式栽培更有利于果实单萜类物质的积累,T型架式单萜类化合物的高效积累与其代谢途径多个关键酶基因高效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种荚是大豆Glycine max防御霉菌侵染的第1道防线,部分大豆品种种荚具有极佳的田间霉变抗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与豆荚霉变抗性相关的快速鉴定指标。  方法  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以高抗大豆‘QWT15-2’、中抗大豆‘E1’和易感大豆‘E314’为研究对象,对离体种荚接种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监测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情况。  结果  大豆种荚接种霉菌24 h后,通过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可清晰观察到豆荚表皮病斑,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显著变化。霉菌侵染后0~5 d,大豆种荚初始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大幅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上升、QNP下降,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及电子传递速率(RET)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高抗大豆‘QWT15-2’维持了较健康的组织形态,各荧光参数表现稳定;中抗大豆‘E1’和感病大豆‘E314’受霉菌侵染影响,其表皮组织破坏严重、荧光参数变化幅度大;其中Fv/Fm、Fm、Fv、qN和QNP荧光参数对霉菌侵染响应敏感,可作为评价大豆种荚田间霉变抗性的鉴定指标。图4参17  相似文献   
103.
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YZU-S230是长江大学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研究室前期分离的一株白芨内生细菌,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等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为筛选用于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拮抗细菌,通过对峙培养、盆栽试验和绿色荧光标记测定了伯克霍尔德氏菌YZU-S230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效和促生作用以及在西瓜体内的定殖动态.结果显示,YZU-S230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的抑制率达到82.80%,且在温室条件下对西瓜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同时接种时其防效为30.87%,提前3d接种时其防效为68.40%.经YZU-S230处理后30d,西瓜主蔓长增加了8.7cm,根长增加了3.0cm,地上鲜重增加了6.9g,显著高于对照组.菌株YZU-S230能在西瓜根部稳定定殖,接种后1、3、5、7、9、15、21d其在西瓜根部的定殖量分别为80×105、120×105、29×105、9×105、1.7×105、1.4×105、1.2×105 cfu/g.结果表明,菌株YZU-S230在防治西瓜枯萎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4.
森林结构调查最小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4块100m×100m的天然林样地材料,分别利用角尺度和双相关函数分析4块大样地中不同面积的窗口(小样地)对应林木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小样地面积不同其对应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也不同,随着样地面积逐渐变大,对应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趋于稳定,这意味着森林结构分析必须在一定大小的样地上进行。根据本研究资料,样地面积最小应为2500m2。  相似文献   
105.
以北京市延庆县为研究对象,利用1999年和2004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对区域内的森林资源在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固碳效益和空气净化等方面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实物量计算及时空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999—2004年延庆县森林资源生态效益明显,且有大规模的提升,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土壤侵蚀量、生物量、二氧化硫吸收量和粉尘抑制量增幅分别达到24.11%,19.37%,10.06%,30.77%和33.79%;空间分布更加均衡,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06.
天然林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系统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以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为目标,从林分的空间结构和非空间结构特征2个方面选择了8个指标,提出了林分经营的迫切性指数(Mu)的概念、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并应用于贵州黎平2个阔叶混交林和2个针阔混交林分的评价,结果表明:4个林分的经营迫切性不同,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4个研究林分(样地A、B、C和D)的林木个体破坏严重,常绿阔叶混交林(样地A和B)的树种组成、针阔混交林(样地C和D)的林木分布格局、成层性以及直径分布等不合理;此外,样地B的树种多样性和样地C的顶极树种优势度较低,4个林分都需要从提高林木个体的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常绿阔叶混交林还需要调整树种组成,提高树种多样性;针阔混交林则还需要调整林木分布格局、直径分布及成层性,优化空间配置.  相似文献   
107.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氨氮对不同年龄阶段泥蚶的急性毒性试验。经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氨氮浓度、温度以及氨氮浓度和温度的相互作用均极显著地影响二龄和三龄泥蚶96 h的成活率。在24℃、28℃、32℃时,总氨氮对二龄泥蚶的96 h LC50分别为348.40、312.99、219.06 mg/L,SC分别为34.84、31.30、21.91 mg/L;总氨氮对三龄泥蚶的96 h LC50分别为681.25、443.20、285.84 mg/L,SC分别为68.13、44.32、28.58 mg/L。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木薯或花生单作与木薯/花生间作对木薯和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与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从根际微生态角度阐释木薯与花生的地下部互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木薯单作、花生单作和木薯/花生间作3个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别测定单作与间作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并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进行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结果]不论单作或间作,木薯和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均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和花生结荚期达到峰值.木薯/花生间作后期根际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B/F)提高,有利于木薯和花生的根际土壤向细菌型转化,且间作木薯根际土壤B/F比间作花生分别提高了1.02和1.25倍.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和花生结荚期,与单作相比,间作的DGGE图谱特异条带数有所改变,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但与单作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明显.[结论]木薯/花生间作有利于木薯和花生根际土壤向高肥力的细菌型转化,且间作同时可改变木薯和花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但对其多样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9.
以萝卜雄性不育系R99034A(Pa)和保持系R99034B(Pb)为母本,以12个高代自交系(Pc-Pn)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测定了不育系和保持系所配杂交组合在株高、开展度、最大叶片的叶长和叶宽、叶片数、根长、根粗、单根重8个性状方面的杂种优势、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以及14个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结果表明:萝卜主要园艺性状的杂种优势(正向或负向)都较明显;保持系所配组合在开展度、叶长、根长性状上杂种优势大于不育系所配组合;保持系所配的组合在叶片数(负向)和根粗性状上杂种优势小于不育系所配的组合;在株高、叶宽和单根重3个性状上不育系所配组合和保持系所配组合差异不大;不育系和保持系在同一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的绝对值相等且互为正负;不育系与保持系所配的组合,在株高、开展度上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没有表现趋势性的差异,而在其他6个性状上表现出趋势性的差异.利用一般配合力效应高的材料转育成雄性不育系,将提高该不育系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克隆鸭维甲酸诱导基因I(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 I,RIG-I),分析其不同结构域的功能。【方法】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鸭RIG-I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克隆鸭RIG-I基因CDS(coding sequence)区,根据保守结构域预测结果,构建携带6*his组氨酸标签的不同结构域缺失突变体的真核表载体(RIG-I-Full、RIG-I-N和RIG-I-C),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DF1,经RT-PCR、间接免疫荧光方法鉴定重组质粒在细胞中转录与表达;同时,利用RT-qPCR检测RLR抗病毒信号通路中的IFN-β、Mx1和PKR等下游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鸭RIG-I基因CDS区全长2 802 bp,共编码933个氨基酸;不同结构域缺失突变体的真核表载体转染DF1细胞后,重组蛋白均在DF1细胞中表达;RT-qPCR结果显示,N端能显著激活RLR通路上IFN-β、Mx1及PKR基因的表达上调。【结论】 duRIG-I及不同区段均能在DF1细胞中表达,其中N端在调节RLR抗病毒信号通路下游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