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24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20篇
  16篇
综合类   198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一、发芽期的管理1、从播种到出苗。首先是温度管理。为了迅速出苗,喜温菜类宜维持在30℃左右;耐低温菜类宜维持在22℃左右。其次是床土的管理。要防止土面裂缝,子叶带壳,要求保持土壤湿润,分次上土,保证子叶脱壳,当种子开始拱土时,床温应适当降低,以免徒长。  相似文献   
72.
随着现代农业不断的推进,传统农业技术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植保无人机作为重要的航空工具,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植保无人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此,概括了植保无人机的发展现状,同时论述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植保无人机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3.
在N,P,K肥料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设置了沼肥加化肥、农家肥加化肥和纯化肥3个试验处理的小香桔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沼肥加化肥处理与其它两处理比较,果实品质明显提高,其中可溶性固形物质含量增加1.1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总糖含量分别高0.8 g.100mL-1和1.5 g.100mL-1,总酸含量低0.04 g.100mL-1和0.05 g.100mL-1,Vc含量高0.3 g.100mL-1和0.9g.100mL-1;同时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4.
本文分析了Lan杂优群Mo 17亚群选系及其衍生系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Mo 17、C 103、77、444等和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丹玉13、烟单14、七三单交、四单19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Mo 17亚群与自330亚群、塘四平头杂优群和旅大红骨杂优群.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5.
研究红茶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尿酸的影响。将36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红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及别嘌呤醇组。空白组和给茶组连续1周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和红茶提取物,给茶组第7天造模后1 h给茶;模型组在第7天腹腔注射氧嗪酸钾并灌胃酵母膏造模。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茶组血尿酸(UA)水平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给茶组血尿素氮(BUN)水平均降低,其中、高剂量给茶组BUN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各给茶组血肌酐(Cr)值与模型组相比极显著下降(P0.001)。高剂量组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低、中剂量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红茶提取物对氧嗪酸钾和酵母膏导致的小鼠高尿酸血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6.
根据贵州省玉米区试及生产试验资料,利用产量主效应值、回归系数、回归离差及适应度对黔单18号的丰产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是一个丰产性极好、产量极稳产的玉米杂交种。适宜在贵州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种植。为探索其超高产栽培模式,应用农业系统原理和方法,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栽培因子密度、施纯氮量、施纯磷量、施纯钾量为决策变量。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杂交玉米黔单18号在贵阳地区及相应生态地区的超高产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频数分析得出,与该品种特性相适应的12000kg/hm^2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案是:密度5.5~5.6万株/hm^2,在每hm。施足2.25t腐熟农家肥的基础上.施纯氮肥236~259.5kg、纯磷肥125.6~140.36kg、纯钾肥314.5~343kg。  相似文献   
77.
在含氮量仅为海区的1/100、含磷量仅为海区的1/15的低氮、磷环境下,对人工选育和建立纯系的坛紫菜褐绿色、红棕色品系3代叶状体(F1、F2、F3)的耐受力情况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发现2个品系的藻体均具有极强的耐低氮、磷能力:1)褐绿色藻体在低氮、磷环境下培养21d才停止生长,叶片无成熟现象,仅轻微的腐烂和萎缩.3~4cm长的藻体培养7~9d时的长度日生长量是对照组的4.73倍,鲜重日增重率是对照组的5.29倍;培养18~21d时的长度日生长量为(0.86±0.27)cm,鲜重日增重率为(5.32±0.21)%.褐绿色品系F3代的平均长度比对照组长28.7cm.2)红棕色藻体在相同条件下培养15d后停止生长,叶片无成熟、腐烂和萎缩,3代叶状体在低氮、磷甚至无氮、磷环境下的耐受力和生长状况均比较稳定且有所提高,遗传性状比较稳定.3~4cm长的红棕色藻体在低氮、磷环境下培养7~9d时的长度日生长量是对照组的4.95倍,鲜重日增重率是对照组的3.58倍;培养13~15d时藻体的长度日生长量为(1.92±0.53)cm,鲜重日增重率为(13.61±0.46)%.F3代的平均长度比对照组长23.16cm.3)通过选育可以看出褐绿色品系比较耐低氮、磷,该品系可以较好地解决养殖过程中低氮、磷环境对于紫菜养殖所造成的危害,缓解由于养殖密度过大而造成的病害发生和减产、减收现象.  相似文献   
78.
坛紫菜杂交品系优势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坛紫菜诱变选育品系和野生选育品系间杂交,筛选出了4个经济性状优良的杂交品系(Ⅱ、Ⅲ、Ⅳ和Ⅴ);杂交品系的子代表现出较大的杂交优势,既具有亲本优势,又具有超亲优势;品系Ⅱ、Ⅲ、Ⅳ和Ⅴ的3~5cm幼苗经过10d培育,平均日增重量的超标优势分别达12.35%、139.78%、107.57%和173.52%;杂种优势指数达99.83%、213.07%、184.44%和243.05%;品系Ⅱ耐高温能力较强,在29℃水温中可正常生存10d以上;品系Ⅲ在4个杂交品系中生长最快,培育20d时藻体的平均长度是父本的1.29倍,总藻胆蛋白含量最高,达(103.83±0.49)mg/g干品;品系Ⅳ和Ⅴ藻体宽而薄,不易腐烂和老化,其中品系Ⅳ叶绿素含量高达(9.79±0.48)mg/g干品,比母本高46.21;从杂交品系的性状稳定性来看,品系Ⅱ的F2和F3叶状体长度生长相对稳定,品系Ⅲ的F3叶状体经过选育后,生长性能比F2叶状体更加突出。和F2叶状体相比,品系Ⅳ的F3各项指标表现出较大的稳定性。本研究为坛紫菜杂交育种的应用积累了有用资料。  相似文献   
79.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影响萜类代谢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及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限速酶。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此外,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糖苷水解酶则催化茶鲜叶中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将有可能控制萜类代谢流向挥发性萜类合成分支。本文还讨论了影响茶叶香气品质的其他因素,如茶树品种、栽培环境,以及加工方法等。  相似文献   
80.
高温影响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的产量和品质,是制约紫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高温胁迫下,坛紫菜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相关基因显著上调表达,但其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功能还未知。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技术手段对坛紫菜cullin E3连接酶基因(PhCUL1)的功能进行研究。利用PCR方法克隆了PhCUL1基因的全长,PhCUL1全长为2500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2481 bp,该基因存在1个Cullin (407~618 aa)结构域和1个Cullin Nedd8 (754~821 aa)结构域,其中,Cullin Nedd8结构域为蛋白融合位点。进化树分析显示,PhCUL1在进化上与脐形紫菜(Porphyra umbilicalis)有较近的亲缘关系。qRT-PCR结果显示,PhCUL1基因被高温显著诱导。为进一步阐明PhCUL1的分子功能,将其转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进行功能验证,过表达PhCUL1株系比野生型更能耐受高温胁迫。同时,在高温33℃下处理3 h和6 h内,转基因植株的PhCUL1基因呈上调表达。这初步说明PhCUL1基因在坛紫菜响应高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有助于阐明坛紫菜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为指导耐高温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