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0篇
  13篇
综合类   125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重大病害,对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化学农药的使用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苯醚甲环唑是一种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本课题前期明确了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促生增产,但其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苯醚甲环唑拌种对茎基腐病田中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拌种处理对小麦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根际微生物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均无显著影响,但使分蘖期镰孢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微生物共现网络分析表明,苯醚甲环唑拌种处理提高了细菌网络的复杂性,降低了真菌网络复杂性,使植株根际微生物网络更接近健康植株根际的特征。该研究从根际微生物的角度为苯醚甲环唑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机制研究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中周论里的中为阴阳零壹,周为五行零一二三四(土水木火金)或称五形廿合支表象.中周变易理论认为由阴阳之气所化生的四质(气津血精)是人体的基本组织成分,组成人体灵肉结构;支藏(十二脏腑)和八器是躯体的二十个核心器官,联系于廿经(二十经络)六道(塞米管道).四质在支藏八器中生成、存储,又在廿经六道中运行,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形体.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四质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3.
字道是指根本之道,字道思想在对人体认识中的基本观点是“零壹华民字姓所有,极宙宇众道同无限”.字道中周理论(学说)是指根本之道“中零一”和“周零一二三四”的理论(学说),其中“字道中零一”理论包括元气论和阴阳论,“字道周零一二三四”理论里的五周零一二三四与五行土水火金木、五数廿六支八四、五形廿合支表象等相对应.字道中周理论认为由阴阳之气所化生的四质(气津血精)是人体的基本组织成分,组成人体灵肉结构;支藏(十二脏腑)和八器是躯体的二十个核心器官,联系于廿经(二十经络)六道(塞米管道).四质在支藏八器中生成、存储,又在廿经六道中运行,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形体.  相似文献   
34.
柞蚕(Antheraea pernyi)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功能,对烟草、马铃薯及桑树青枯病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有明显的抑菌效应。将人工合成的抗菌肽基因(122bp)与过渡  相似文献   
35.
为使全自动移栽机执行部件间空间关系协调,确保移栽机移栽各环节移栽成功率,对乘坐式全自动移栽机的送苗装置、取苗装置和分苗装置间的空间关系协调配合进行设计。通过空间关系数学模型分析,确定了取苗深度和投苗高度是分别影响送取环节和取分环节空间协调的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高速摄影技术及试验分析,确定了以取苗时钵苗夹取深度为30mm时,送苗装置与取苗装置进行空间协调配合,以及以投苗高度为3 5 mm时,取苗装置与分苗装置进行空间协调配合。该研究可有效地保证全自动移栽机移栽各环节的移栽成功率。  相似文献   
36.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研究小麦白粉菌致病相关基因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对于丰富小麦白粉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和筛选防治新靶标具有重要意义。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一个小麦白粉菌ADP/ATP载体蛋白(ADP/ATP carrier protein,AACP)在小麦与白粉菌互作时上调表达。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了长945 bp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小麦白粉菌ADP/ATP carrier基因序列,暂命名为BgtAACPx(GenBank登录号为MF197857)该基因编码314个氨基酸残基,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为疏水性,含有6个跨膜区,亚细胞定位在线粒体上。与已有小麦白粉菌AACP蛋白的同源性为97%,是一个新的蛋白,同时构建了与其同源蛋白的遗传进化树。定量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小麦白粉菌吸器期(48 h)、次生菌丝(72 h)至白粉菌刚产孢子又未形成孢子堆(120 h)这段时期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白粉菌对小麦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37.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小麦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效果,于大田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并于收获期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下,50%多菌灵WP,30%多·酮SC,25%戊唑醇WP,25%氰烯菌酯SC和70%甲基硫菌灵WP处理中,除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接菌后1d喷药条件下50%多菌灵WP、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30%多·酮SC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外,各处理对小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都有显著的防治效果(P0.05)。各处理的病穗率防效在42.4%~83.5%,病情指数防效在44.9%~88.2%,病粒率防效在34.7%~69.4%,籽粒中DON防效在48.0%~86.9%。上述几种杀菌剂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在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均明显优于接菌后1d喷药的防治效果。两种处理方式下,30%己唑醇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在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与清水对照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8.
不同侵染时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侵染时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的积累情况,在2015年和2016年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庄镇西虢村田间进行小麦(‘豫保1号’和‘周麦18’)不同生育期接种对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在抽穗盛期(DAA=-6,Zadoks=55~57)至灌浆中期(DAA=14或15,Zadoks=75)都能侵染麦穗,但在始花期前3~4 d的齐穗期(DAA=-3或-4,Zadoks=59)至始花期后4 d的灌浆初期(DAA=4,Zadoks=71)处理的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病粒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中盛花末期(DAA=1,Zadoks=69)处理的侵染率最高,为小麦赤霉病菌侵染发病的关键生育期。此外,在套袋保湿2 d的条件下赤霉病菌在小麦始花期前6 d的抽穗盛期(DAA=-6,Zadoks=55~57)和始花期后10 d的乳熟期(DAA=10,Zadoks=73)也能有较高的侵染率。在籽粒中DON积累方面,‘豫保1号’所有处理的籽粒中DON含量与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病粒率的趋势一致,都是盛花末期(DAA=1,Zadoks=69)处理的籽粒中DON含量最高(P0.05),且间隔时间离盛花末期(Zadoks=69)越近籽粒中DON含量越高;而‘周麦18’齐穗期(DAA=-4,Zadoks=59)至灌浆中期(DAA=14,Zadoks=75)处理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小麦赤霉病菌在始花期后14 d的灌浆中期侵染也能引起籽粒中DON的大量积累。  相似文献   
39.
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和丁香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syringae)是为害多种水果和其他植物的重要检疫性真菌,均能侵染苹果果实导致烂果,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设计和筛选了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同步检测3种检疫性真菌的普通PCR和三重PCR方法。设计的引物Bs-368 F/R、M.cola 986F/R和Psy1/Psy2能分别特异性地扩增出B.stevensii、M.fructicola和P.syringae所有供试菌株的DNA,而对相应多个近似种的DNA则无扩增。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上述3对引物分别检测B.stevensii、M.fructicola和P.syringae DNA的灵敏度是41.7 pg、47.4 pg和0.375 pg,三重PCR同时检测到3种病菌DNA的灵敏度是4.44 ng。该方法可以满足对进境苹果果实携带的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和丁香疫霉病菌的快速初筛,加速进境新鲜水果的快检快放。  相似文献   
40.
为解决井水灌溉温度低导致北方寒地水稻水肥利用效率差和产量低的问题,以"垦稻24"(主茎叶片数11叶)为材料,于2015—2016年在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进行井水增温灌溉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提高井水灌溉温度对寒地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与井水常温灌溉模式相比,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明显促进了水稻植株的生长与根系的下扎,分别使水稻叶面积指数、单株不定根数、根系总根长、总表面积及总体积提高了14.7%、14.5%、11.6%、33.1%、17.0%;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显著增强了齐穗期的光合作用,分别使水稻光合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提高19.5%和22.2%;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纯收入,使穗粒数和理论产量增加11.1%、25.6%,实收产量增加4.8%,平均年纯收入达6 749.6元/hm~2,增收13.98%;同时井水增温灌溉模式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水肥利用效率,使水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籽粒吸收氮量、产谷利用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8.5%、5.4%、9.2%、4.9%、3.8%。而井水直灌模式造成水稻秧苗发生冷水害问题,导致水稻发育迟缓,显著抑制了水稻形态特征、光合特性、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井水增温灌溉为本研究的最佳增温灌溉模式,也是适合在我国北方推广的水稻节水节肥丰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