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9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75篇
水产渔业   17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克氏原螯虾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实验室内小规模实验的方法,在水温(26±1) ℃的条件下,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发育时间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9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期、预备孵化期和孵化期;胚胎发育早期卵径无显著变化,保持在2 mm水平,仅在预备孵化期卵径开始显著增大;发育过程中胚胎的颜色逐渐加深,表现为橄榄绿色-灰绿色-灰褐色-棕褐色-红褐色-暗红色的变化趋势;水温26 ℃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15 d左右;刚孵化出的幼体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体相类似.  相似文献   
62.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经一次受精便可多次产卵.与其他的虾类一样,在卵巢发育过程中,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脏需从外界汲取许多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淋巴转移到卵巢以供胚胎发育和幼体孵化.亲蟹的营养需求可以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加以研究.第一次抱卵之后亲蟹消耗了大量的营养和能量物质,需要在二次抱卵前的短时间内得到及时补充.通常来说,二次抱卵蟹的产卵力低下,幼体质量差.因此研究饵料对二次抱卵期间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幼体质量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本实验分4组,分别以3种天然饵料缢蛏(TC)、沙蚕(TS)、杂鱼(TT)和一种人工饵料(TA)投喂中华绒螯蟹亲蟹,投喂周期为2个月(从初始一次抱卵至二次抱卵结束).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的日投喂量分别为亲蟹体重的10%和1%~3%,每日下午4点投喂.用PVC板将8m2的玻璃纤维槽隔成4个单元作为试验槽.每个单元底面积为2m2,水深40 Cm.同一槽中的3个单元用做一个试验组的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0只蟹.海水盐度为20 g·L,pH 8.20~8.30,溶解氧为8.40~8.90 mg·L-1,依据水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浓度(分别小于1 mg·L-1和0.2 mg·L-1),每2至3天换一次水,水温为15~17℃.实验结束后,对二次抱卵亲蟹的生殖性能(相对饱卵量、卵径和亲蟹成活率)、孵化出的幼体质量(蚤Ⅰ幼体在饥饿状态下的成活率)以及卵、卵巢和肝胰脏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卵、卵巢和肝胰脏的高级不饱和脂肪酸(HUFA)组成与试验饵料的组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卵的DHA与EPA水平、肝胰脏DHA水平与饵料中相应的HUFA水平成正相关(R2>0.90),说明外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移对卵巢的二次发育相当重要.统计学分析表明,投喂杂鱼的亲蟹(TT)孵出的蚤Ⅰ幼体对饥饿的耐受力以及投喂缢蛏的亲蟹(TC)的卵径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组之间其他指标(相对抱卵量和成活率等)均无显著差异.二次抱卵的中华绒螯蟹的卵、卵巢和肝胰脏中HUFA的水平与试验饵料中HUFA水平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无论在第一次卵巢发育过程中积聚了多少营养物质,第一次抱卵后消耗殆尽的亲蟹需要从外界食物中汲取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肝胰脏转运到卵巢供二次发育之用.本研究结论与其他作者对其他甲壳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此外组织器官的HUFA水平不只局限于饵料HUFA水平,还受器官本身对这些脂肪酸特定需求的影响.肝胰脏作为甲壳类动物的脂肪存储器,在饵料中的脂类物质被吸收和利用之前首先将其存储起来.甲壳类动物具有合成更长链的脂肪酸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很有限,但仍能重新合成一定数量的脂肪酸.由于卵巢和卵中的n-3 HUFA,尤其是EPA和DHA含量高于肝胰脏,因此有理由相信它们在中华绒螯蟹繁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人工饵料投喂对中国对虾的研究表明,n-3 HUFA的水平与亲本的生殖性能有很大关系,其中EPA与产卵量有很大的关系,而DHA在胚胎发育早期和幼体孵化起着很大的作用.本实验结果可以推论,EPA和DHA对中华绒螯蟹的卵巢的发育和生殖性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EPA的作用更加明显.遗憾的是本实验没有得出非常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应该指出的是本实验所用的不同饵料,不但HUFA含量不同,而且在蛋白质、总脂和微量营养素(维他命、矿物质、胆固醇、磷脂、钙盐等)的组成上差异很大,因此不宜下确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63.
海鞘的药用价值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认识的提高 ,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在海洋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海洋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逐步深入 ,对海鞘的研究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和药物学家的重视 ,从中发现了不少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化合物 ,成为海洋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同时 ,由于海鞘在进化上所处的特殊地位 ,它又受到动物学者、进化论者和比较内分泌学者的高度关注 ,因此 ,海鞘成为科学工作者竞相研究的热点。从海鞘中提取的环肽Didemni-B在美国已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进入二期临床试验阶段 ,其药效大大高于一般的抗肿瘤药物[1 ] 。由海鞘…  相似文献   
64.
研究发现,在进入卵巢快速发育期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中甘油三脂(TG)、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胆碱(PC)含量都有所升高,而与此同时,肝胰腺中的脂类(主要是TG及PC)含量却下降[1]。这说明,在卵母细胞发育期间,肝胰腺中有一部分脂类转运到了卵巢。由于脂类不溶于水,  相似文献   
65.
塞内加尔鳎分布于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南部,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养殖普遍。我国2003年引进,2005年人工繁殖成功。目前,国内塞内加尔鳎的价格极高,鱼种每尾30~40元。塞内加尔鳎适合我国中部以北大部分地区养殖,发展前景广阔。影响塞内加尔鳎养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缺少技术。塞内加尔鳎在我国的养殖尚处在技术探索阶段。介绍了国外养殖塞内加尔鳎技术及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6.
采用群体选育、养殖实验和定期采样的方法,比较了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选育群体第三代(G3)和非选育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成活率、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分布比例和产量,结果显示:(1)二龄早熟雌体在7-8月和9-10月的增重率(WGR)及特定增长率(SGR)显著高于二龄晚熟雌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二龄晚熟群体在7-10月总体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整个实验期间3群体的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对照组早熟G3晚熟G3(P0.05);(2)二龄早熟和晚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接近,但二龄晚熟群体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扣蟹;二龄早熟群体G3最终扣蟹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晚熟扣蟹,对照组居于两者之间,3组扣蟹产量高低顺序为:早熟G3晚熟G3对照组;(3)就扣蟹体质量分布而言,3群体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小于3 g和3~6 g这两个体质量范围内,晚熟G3在小于3 g和3~6 g两个体质量范围内比例最高。综上,二龄早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具有生长速度快、扣蟹平均体质量大和单产高的优点,二龄晚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选育群体G3在扣蟹养殖上均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67.
为确保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全程的质量控制并优质高效地完成上海蟹种输台任务,本文基于物联网、智慧服务技术,研究并开发了蟹种质量动态追溯系统。针对两岸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变的运输环节,该系统采用多种计算节点和软件形态采集应用信息,并通过统一的协同服务空间与智能资源库完成数据与信息交换,成功实现了基于两岸的蟹种质量全程质量监控、动态追溯和智慧服务,在中华绒螯蟹蟹种精细养殖领域起到了示范性作用。该系统已在2013年上海中华绒螯蟹蟹种养殖与输送台湾苗栗的全程中成功应用,为9批次695箱77万只蟹种提供了质量追溯智慧服务,台湾30家示范养殖户成功实现了蟹种质量溯源,蟹种箱和蟹种网袋可溯源率100%,取得了政治、经济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68.
通过观察性腺指数、性腺颜色和卵母细胞长径的变化来评价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的影响.分别用10-5mg/g和10-1mg/g剂量17α-羟基孕酮注射性腺发育即将启动的性早熟中华绒螯蟹(九月初),共注射2次,间隔时间为15 d.研究发现:17α-羟基孕酮对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外部特征(壳长和壳宽)没有明显影响,但较高剂量组10-1mg/g剂量组能明显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卵巢的早期发育(15 d),卵巢指数和卵母细胞长径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5).本实验结果表明,外源给予孕酮能促进性早熟中华绒螯蟹性腺的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69.
西双版纳河蟹性腺发育规律和营养品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云南西双版纳池塘养殖河蟹的性腺发育规律及其成蟹的常规营养组成,通过连续采样和生化分析研究8—11月该地区池塘养殖河蟹的生殖蜕壳率、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变化,进一步比较了雌雄成蟹的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肥满度(CF)、色泽和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1)8月西双版纳地区池塘养殖雌蟹已经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此时雄蟹的生殖蜕壳率仅为53.85%,9月中旬雄体全部完成生殖蜕壳;8—11月,雌雄个体的GS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增加分别发生在8—9月,HSI呈下降趋势(P0.05)。(2)上市成蟹雌体的HSI、GSI、TEY显著高于雄蟹,而MY和CF均以雄蟹较高(P0.05)。(3)就色泽而言,雄蟹肝胰腺的红度值(a~*)显著高于雌蟹(P0.05),而亮度值(L~*)和黄度值(b~*)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雄蟹头胸甲烘干样L~*和b~*显著高于雌蟹(P0.05),而a~*无显著差异(P0.05)。(4)就常规营养成分而言,成蟹雌体性腺中粗蛋白和总脂显著高于雄体(P0.05),但雄体肝胰腺中粗蛋白和灰分显著高于雌体(P0.05);雌雄成体肌肉中仅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综上,西双版纳地区池塘养殖河蟹雌雄个体的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7—8月和8—9月,该地区雌雄成蟹可食率分别为42.91%和40.26%,可食组织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70.
通过养殖实验,比较野生捕捞大眼幼体(G0)和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大眼幼体(G1)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低于野生子一代群体,其中雌体120和150日龄时规格差异显著(P 0. 05);(2)两群体的增重率(weight growth rate,WGR)均呈下降趋势,且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WGR总体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仅雌体150~180日龄及180~210日龄这两个时间段内高于人工繁育群体;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性与WGR类似;(3)野生群体养成扣蟹的最终平均规格和一龄早熟率均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但平均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却高于人工繁育群体;(4)野生群体养成的最终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0~4. 00 g(36. 76%),并且显著高于野生G1人工繁育群体(P 0. 05),人工繁育群体体质量主要集中于4. 00~5. 99 g(26. 93%)和6. 00~7. 99 g (25. 43%)这两个范围内,两群体扣蟹在≥12 g体质量范围内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 46%和7. 60%。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较大,但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相对较低。通过养殖实验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野生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效果,为合理选育和利用野生大眼幼体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