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2篇
农学   111篇
基础科学   5篇
  48篇
综合类   159篇
农作物   64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水稻叶面肥研究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叶面肥的发展历程、对水稻增产提质的作用以及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生产实践表明,水稻叶面肥能够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降低重金属尤其是镉污染。近年来,中国水稻叶面肥施用推广迅速,产品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施用方法仍有待改进。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功能型叶面肥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推广以无人机为重点的肥药混喷技术,提高施用效果。  相似文献   
72.
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特征的差异,以当地主体且具有代表性的5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5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茎蘖动态特征、穗部构成特征、灌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粳稻产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库容量、总充实量、茎蘖成穗率、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米粒终极生长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活跃灌浆期和有效灌浆时间均高于籼稻;籼稻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穗粒重、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则高于粳稻,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占米粒终极生长量的百分率则表现趋势不明显。籼、粳超级稻均为异步灌浆型,但籼稻两段灌浆现象更为明显,且籼稻灌浆启动快、充实快、持续时间短、呈速起速降的态势。粳稻弱势粒灌浆前、中、后期的灌浆充实量较籼稻分别高0.73%、2.59%、3.43%,随着籽粒灌浆的持续,粳稻灌浆优势不断加大。群体茎蘖稳升稳降、有效成穗数多、穗部构成合理、结实率高、灌浆速度稳定且持续时间长以及灌浆后期弱势粒较高的灌浆质量是粳稻扩库、促充实、稳产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3.
壮秧剂不同用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中熟中粳水稻徐优403为材料,研究了壮秧剂不同用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壮秧剂培肥浓度的增加,秧苗茎基粗增加,成苗数下降;叶龄、株高、根量、发根力、百苗干物重和秧苗充实度有先增后减趋势,均在培肥浓度为0.8%时最高;相同种植密度下,随着壮秧剂培肥浓度的增加,有效穗数、高峰苗数、成穗率和产量也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培肥浓度为O.8%时最高;每穗颖花数呈下降趋势;而千粒重和结实率受培肥浓度影响程度较小.综合考虑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以壮秧剂浓度为0.8%培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4.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 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 10.5~11.0 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超高产栽培水稻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高于CK;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比CK快,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预期的穗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平稳,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小;拔节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穗率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高,尤其是抽穗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均极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75.
通过大面积踏田调查,分析了水稻不同苗质、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灭顶受淹后的主要性状及受淹时间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是杂交籼稻还是常规粳稻,受淹后壮秧的耐淹性好于弱秧和中间素质的秧苗.常规梗稻比杂交籼稻耐水淹,其茎蘖存活数、绿叶数均多于杂交籼稻.粳稻中,中熟中粳与迟熟中粳耐淹程度相似.手插、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中,手插秧苗的存活茎蘖数和绿叶数较多,耐淹性较好.淹水后水稻生育进程推迟.3种种植方式中,水稻均随灭顶受淹时间的延长,茎蘖存活数、绿叶数显著减少.水稻减产程度与淹水天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淹水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76.
为了评定不同小麦基因型对1,2,4-三氯苯(TCB)的耐性强弱,确定合适的筛选指标和筛选浓度,采用发芽试验和砂培小麦幼苗的方法,以0(对照)、3和6 mmol·kg-1沙3个浓度的TCB处理15个小麦基因型,以发芽势、发芽率、最长根长、根数、株高、芽鞘长、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总干重的性状相对值(处理测定值/对照测定值×100%)作为幼苗耐性指数(tolerance index,TI).基于耐性指数对各基因型进行聚类分析,将15个小麦基因型聚为耐性、较耐、较敏感和敏感4类.结果表明,虽然选用的两个胁迫浓度都可以用于基因型耐性鉴定,而且鉴定结果相似,但3 mmol·kg-1沙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77.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直播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江苏近年育成的10个中熟中粳水稻品种(系)为直播材料, 依品种在直播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穗重进行划分为大中小3种穗型,研究其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特征.结果表明:3种穗型水稻以中穗型水稻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产量较高,主要原因是其在较高有效穗的基础上增加了穗粒数,即颖花量显著增加.同时其产量的提高也依赖于关键生育期较高的LAI和高的干物质积累量,高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表观转换率和转化率,同时保持了较高的成穗率等源库协调的群体质量特征.依据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及群体质量特征,对直播稻品种的合理选用及高产途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8.
 针对水稻生产上氮肥过量施用,氮肥当季利用率低等问题,以姜堰市为例,初步开发了基于PDA的县域水稻精确施氮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是根据水稻因土精确施氮决策的要求及PDA的特性,在拓展PDA自身存储能力的基础上,基于Windows Mobile以及Embedded Visual Basic 3.0、ArcGIS 9.2与集成GPS模块而研制开发的一套农业应用软件PDA产品(V1.0)。该系统具有实时定位、按专题地图查询属性数据、因土精确施氮决策与学习辅导等功能。经试用,用户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9.
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粳稻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和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粳稻稻米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供试品种的RVA谱特性存在品种间差异,常优1号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较大,冷胶黏度、消减值、回复值和糊化起始温度较低。(2)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RVA谱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施氮量的影响更大。(3)  相似文献   
80.
不同地力水平下施氮量对水稻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武香粳14和武粳1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地力水平下施氮量对稻米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两供试品种在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下,RVA谱曲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2)除个别指标外,地力水平、施氮量对RVA谱特征值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3)在RVA特征值中,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复值存在显著的地力与施氮量互作效应。4)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峰值黏度时间随施氮量的增加呈显著或极显著下降,每1 hm2追施氮量225 kg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的临界施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